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望天田”變“高產田”——安徽省廬江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見聞
時間:2022-02-17 10:13:2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趙德斌 字號:【

  眼下,安徽省廬江縣各地利用農閑時間,抓緊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使地塊零散、產出低下的“望天田”,變成了成方連片、效益倍增的“高產田”,讓糧食生產釋放出巨大潛力,農民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糧田整治成良田

  1月16日,在廬江縣盛橋鎮許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筆者發現,以往“冬歇”的廣袤田野卻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一臺臺挖掘機、推土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輪番作業。

  “這是我們村許橋聯圩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許橋村黨委書記歐幫忠對筆者說,許橋聯圩屬于低丘區,田塊小而碎,易澇易旱,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分散種植的3500畝耕地統一規劃、平整,從根本上解決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暢、灌排不配套等問題。

  在實地察看土地平整情況的盛橋鎮副鎮長郭建坤說,許橋聯圩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于去年10月下旬開始施工,主要包括土地平整、棄土拉運、渠道開挖、道路修整等,預計整個工程今年3月底全部結束。

  “項目完工后,將打破過去雜亂的地塊界限,建設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水利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基本農田,極大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郭建坤說,當前施工方正在搶抓工期,加緊建設,確保如期保質完工,不耽誤村民們單季稻種植。

  隨著此起彼伏的機械轟鳴聲,放眼望去,經過改造后的土地,田成塊、地平整、路相通、渠相連……一塊塊良田已初具雛形。

  許橋村的改變是廬江縣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廬江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廬江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吳周認為,此舉進一步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為切實提高農業發展后勁、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實現“旱能澆、澇能排”,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步向前,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造耕地“升級版”

  廬江是農業大縣,也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耕地面積135萬畝,糧食常年種植面積200萬畝左右,境內有低山、丘陵、圩區和湖泊,圩、崗、畈錯雜分布,大體是“山、圩各兩分,一水五丘陵”。

  生態脆弱,道路不通,地塊分散,非旱即澇,看天播種、靠天收糧……這是曾經廬江縣農業生產的真實寫照。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是農田保護的需要,也是農業發展的需要。”沿著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廬江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負責人王曉宏邊走邊看,與筆者聊起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情況。

  近年來,廬江縣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農業整體效益的重要手段,“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大力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抵御旱澇災害能力。

  按照“科學規劃、統籌資金、統一標準”的總體要求,廬江縣實行田、路、水綜合開發,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填平補齊、配套完善”原則,充分結合項目區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等因素,細化建設標準,確保穩步改善各地農田基礎設施,達到“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目標。

  廬江縣還注重建管并重,強化監管保質量,時刻繃緊質量這根弦,采取監理“盯”、專人“查”、鎮村干部“看”、第三方驗收等多項措施,對襯砌明渠(溝)、配套建筑物、生產路、農田林網等各個環節,嚴格施工標準和流程,全方位監督,真正把高標準農田建成群眾的“滿意工程”“優質工程”。

  截至目前,廬江縣已累計投入11.8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83萬多畝,占基本農田面積總量的61.5%。

  據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了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提高農田抵御災害能力;二是創造農田宜機化生產條件;三是實現農業節本增效。不僅撐起了“糧袋子”,還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農戶挑上“金扁擔”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廬江現代農業有看頭、農村有奔頭、農民有甜頭,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騰飛跑道”。

  眼瞅著曾經“地塊塊、矮埂埂、渠彎彎”變成了土地平整、設施齊全的高標準農田,站在許橋聯圩新建的農田旁,盛橋鎮許橋村老王組村民王孝友一臉喜色:“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啊。”

  許橋聯圩的田地,因為地形關系,耕種起來難度很大。“我承包的土地都是小塊田,由于耕作層薄,只能種一季稻,效益很有限。”提起過去的情況,王孝友十分無奈。為此,他把自家的7畝田全部流轉給了別人,自己在附近工地上打零工掙錢補貼家用,到了年關一畝田只收100斤稻谷算是“地租”。

  “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后,土地成了香餑餑,真的值錢了。”王孝友高興地說,已有外地的大戶找上門來“搶”田種,出500元一畝一年的價格,“土地流轉費一下子水漲船高,我家每年光租金就有3500塊錢的收入。”

  廬江縣冶父山鎮魏崗村吳莊組村民孔德文也有相同的感受。高標準農田究竟“高”在哪?他打開了話匣子:“好處可多著呢。原來田間只有一條窄窄的泥巴路,趕上下雨天,一腳踩下去便是一個泥水坑,更別提車輛進出了。現在新修了水泥機耕路,農機直接開到地里,栽秧撻谷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孔德文家里有5畝多農田,曾經分散在不同地方,播種、施肥十分不便。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看著田塊逐漸平整成三四畝一塊的大田,水泥路、防滲渠、涵洞修到了田間地頭,他喜上眉梢:“便于生產,還增加產量,種糧有了奔頭。”

  同樣嘗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甜頭”的,還有廬江縣白山鎮覺海村四組村民夏云青。夏云青一直在外地打工,看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大方便了機械化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他漸漸有了回家種田的打算:“土地經過調型整理后,能實行機耕、機播、機管、機收,大幅提升了土地生產能力。”

  兩年前,夏云青返回家鄉,流轉400多畝土地,還購置了旋耕機、打藥機等農用機具,年收入穩穩超過20萬元。“有了科技支撐,土疙瘩里也能刨出金蛋蛋。”他的語氣中充滿自豪,“很幸運,我們趕上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機遇。”

  如今,隨著高標準農田面積不斷擴大和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農民挑上了“金扁擔”,走上了致富路。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凸顯了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這對新時期耕地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廬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浩深有體會,“要確保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迫切需要大力建設旱澇保收、豐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實踐充分證明,農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張浩表示,接下來,廬江縣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夯實農業抗災基礎,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以及耕地綜合產能,推動農業產業全面升級、農村環境整體重塑,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眼下,走進廬江農村,但見農田宛如棋盤,阡陌縱橫,溝渠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標準農田格局基本形成,“江淮糧倉”根基更加穩固。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