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中國有14億多人要吃飯,每每談及糧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都是沉甸甸的。在2021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形勢下,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穩住農業基本盤,對于經濟穩中求進、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非同尋常。
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穩住了農業基本盤,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常懷遠慮,居安思危。雖然當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多公斤,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線”。但隨著“三胎”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增長,至少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人口規模總量仍將處于增長狀態。
不容樂觀的是,我國耕地減少的勢頭尚未得到遏制。糧食需求將持續剛性增長,加之人工、農資等成本增幅較大,糧食種植比較效益較低,多種因素導致我國糧食需求的壓力仍然很大。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是緊平衡態勢,且“緊平衡”會越來越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應對糧食供求“緊平衡”,重點是要穩面積提產能。不論是主產區、主銷區還是產銷平衡區,都要統籌做好規劃,既要保證農民的收入,也要保證糧食的產量;既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也要兼顧好“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既要扛穩“藏糧于地”的政治責任,也要推動“藏糧于技”的科技創新,為提高糧食產量提供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2021年1-11月累計進口糧食逾1.5億噸,超過2020年全年水平,進口量相當于2021年總產量的22%。進口糧食是調節糧食結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一定要牢記,解決吃飯問題靠別人是靠不住的。
從近年全球糧食貿易看,2021年1-11月,我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總量為6075萬噸,同比增加3041萬噸。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21/22年度世界谷物產量接近27.9億噸,貿易量只有4.78億噸。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發酵、通貨膨脹日趨嚴重、逆全球化加速演變,各國紛紛收緊“糧袋子”,“捂糧”惜售,如果我國大規模進口糧食,就會出現“買不到、買不夠、買得貴”的風險,進而影響國內市場穩定,影響糧食安全。
“保證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黨政同責要真正見效。要有合理布局,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總書記對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要求更加明確。
算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賬,不只是算經濟賬。從經濟角度看,之所以種糧積極性不高,是因為效益低。中央財政下達農民種糧補貼,上調小麥和稻谷收購價,各地也要出臺硬措施鼓勵種糧,農民種糧有錢賺,糧食安全才有保障。保障糧食安全,首先在心里要有一本明明白白的政治賬!
算好政治賬,黨政同責要見效。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把黨政同責落到實處,從講政治的高度抓糧食,真正把確保糧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不論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保面積、保產量的責任,不能因為耕地少就不去抓糧食生產,不能因為種糧不賺錢就放任不管,而是要真抓實干,進一步完善落實糧食安全黨政責任制工作方案,把該投的資金投足,該補的短板補齊,該守的底線守牢,把該擔的責任真正擔起來。
算好政治賬,考核問責要跟上。2021年不少省份已立下糧食生產的“軍令狀”,將糧食產量目標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展現了抓好糧食生產的決心與擔當。2021年是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第一年,要探索將糧食生產指標完成情況與干部任免結合起來、與財政轉移支付水平相掛鉤,讓考核不再是一種“軟約束”,而是一種“硬措施”,提高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匯聚起重農抓糧的強大合力。同時,要對抓糧食安全失職者問責,該通報的通報,該批評的批評,該追責的追責。
20年前,一部《天下糧倉》再現了“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天”的價值觀。電視劇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糧食問題卻是現實的,糧食安全關乎江山社稷和千萬黎民百姓。今天,落實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就是要不負國家,不負百姓,狠抓糧食生產,守好大國糧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