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不寒,瑞雪豐年。1月20日恰逢大寒節氣,迎來新年第一場大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介紹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等負責人出席并就相關問題回答提問。
農業農村經濟交出“硬核答卷”
“去年是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曾衍德介紹,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動三農各項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可以概括為:守住“兩條底線”、實現“兩個新提升”、取得“三個新進展”。
糧食和農業生產再獲豐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鞏固向好。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產量13657億斤、在高基數上增加了267億斤。生豬生產全面恢復。截至2021年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329萬頭,產能回到合理水平。全年豬肉產量5296萬噸、比上年增長28.8%,基本達到歷史正常年份水平。牛羊肉產量比上年增長4.1%,牛奶產量增長7.1%,水產品產量增長2%以上。蔬菜水果供應充足。預計全年蔬菜面積3.2億畝、產量7.5億噸,水果產量超過2.9億噸,市場供應有保障。
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基礎鞏固向好。監測幫扶精準有力。易返貧致貧人口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全部納入監測范圍,落實幫扶措施,確保一段時間內消除風險。銜接政策全部到位。中央層面確定的銜接政策全部出臺,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并出臺支持政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不斷深化,啟動“萬企興萬村”行動。產業就業帶動效果明顯。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超過50%,每個脫貧縣都形成了2~3個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脫貧人口人均實現產業增收2200元以上。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145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聚焦“兩個要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新提升。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啟動。開展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農作物資源2.6萬多份、水產種質資源4萬多份,完成99.7%以上的行政村畜禽資源普查。啟動實施新一輪遺傳改良計劃,自主培育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種業自主創新取得重要進展。耕地保護建設持續加強。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05億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7200萬畝。同時,農機裝備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預計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三大主糧機收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
拓寬產業就業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水平實現新提升。鄉村產業加快發展。預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17.7萬億元、增速超過10%,鄉村休閑旅游業營業收入恢復性增長、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左右,農產品電子商務零售額平穩增長。就業創業勢頭良好。全年農民工總量2.9億多,比上年增長2.4%。新創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98個農業產業強鎮,帶動1560多萬返鄉農民工穩定就業。在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實際增長9.7%,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6個百分點。同時,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4275億元,比上年增長9.1%。
強化統籌協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規劃布局藍圖繪就。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配套制定14個行業規劃和16個建設規劃,描繪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圖景。鄉村建設有序推進。制定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預計超過70%,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鄉村治理穩步加強。新創建100個示范鄉鎮、994個示范村,全面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經驗,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聚焦重點發力,農業綠色轉型取得新進展。編制實施《“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加快農業綠色轉型。長江禁漁成效初顯。強化退捕漁民安置保障,“護漁員”近1.6萬人,非法捕撈行為得到初步遏制,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趨勢向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扎實推進。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預計分別超過88%、80%和76%,分別比上年提高0.4個、1個和1個百分點。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水平穩步提升。實施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6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7.6%。
突出系統集成,農村改革取得新進展。重點改革任務集成深化。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穩慎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制度改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390萬家和220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達到16.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農產品貿易較快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304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進口219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6%,出口84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9%。
“總的看,2021年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曾衍德介紹,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承上啟下的一年,農業農村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關鍵之年三農工作如何布局?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特殊而重要。據了解,在三農工作布局上,重點圍繞“四穩四提”展開,重點要抓好“四件要事”,統籌推進“六項任務”。
一是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要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菜,打牢種子耕地農機基礎,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要穩政策、強設施,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元價值,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三是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要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促進鄉村宜居宜業。四是農民收入穩勢頭提后勁。堅持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改革驅動,穩定農民增收好勢頭,堅決杜絕大規模返貧現象發生,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抓好“四件要事”。一是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特別是即將到來的春耕中要落實好晚播麥促弱轉壯等關鍵措施,打好夏糧豐收這場硬仗,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二是攻堅克難擴種大豆油料。堅持多油并舉、多措并施,擴種大豆,統籌抓好油菜、花生等油料生產。三是確保“菜籃子”產品穩定供給。加強北方設施蔬菜和南菜北運基地建設,穩定生豬基礎產能,同時抓好其他畜禽、蛋奶和水產品生產。四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點是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發展壯大特色優勢富民產業,加強脫貧勞動力就業幫扶,強化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安置區的支持。
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個方面”,統籌推進“六項任務”。一是切實打牢種子耕地農機基礎。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加力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二是做優鄉村特色產業。建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產業發展平臺,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持續抓好兩個“三品一標”工作。三是統籌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穩妥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協調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動改善通村組路、農村供水等基礎設施。四是突出實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重點加快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逐步推動解決高價彩禮等難題。五是堅持不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以長江、黃河流域為重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深入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六是系統謀劃推進新階段農村改革。穩慎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農田建為良田
“2021年建成1.0551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步發展282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這兩個數字分別占年度建設目標任務的105.5%和188.3%。”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
進一步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通過建設形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優質良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
加快了農業轉型升級。高標準農田的灌排設施、農機道路等相關設施更加完善,有效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和機械化發展。根據調查,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比非項目區的機械化水平提高15~20個百分點,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提高30個百分點,新型經營主體占比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農業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實現資源可持續化利用。節水、節肥、節電、節藥效果十分明顯。根據調查,一般節水都達到20%~30%,節電達到30%以上,節藥達到19%,節肥達到13%。
促進了農民增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既可以顯著提高效率、增加產出,同時又可以有效節約和降低生產成本,“一增一減”畝均節本增效可以達到500多元,項目區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2022年,農業農村部將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農田建為良田。
扎實落實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去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了今后十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將指導各地抓緊編制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加快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農田建設規劃體系,確保到2022年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時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確保1.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加強資金保障,提升建設質量。積極推動完善多元化籌資機制,在進一步爭取增加中央投入的同時,指導支持各地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農田建設籌資渠道,構建政府投入為主、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大農田建設投入,提高建設質量,確保建一畝、成一畝。
進一步調動各地建設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日常監督和年度評價;運用好國務院督察激勵措施,對進展快、成效好的地區將在督查激勵中予以激勵和支持,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地區進行約談通報,督促整改,確保高質量把中央部署落實到地。
確保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今年年份特殊,奪取糧食豐收意義重大。”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業農村部將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目標任務上,進一步鞏固糧食產量,優化糧食結構。重點是做到“兩穩兩擴”,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在穩口糧上,穩定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生產,抓好南方雙季稻,千方百計奪取夏收小麥豐收。穩玉米上,著力提高玉米單產,鞏固提升產能。在擴大豆上,構建合理的玉米大豆輪作制度,引導東北地區擴種大豆。在西北、黃淮海、西南、長江中下游等適宜地區,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擴油料上,堅持冬油菜、春油菜、花生、油葵、芝麻等多油并舉,擴面積、提單產多措
并施。
今年糧食生產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強化責任落實。落實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制定出臺省級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落實主體責任。今年經國務院審定后,將繼續下達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壓實地方責任,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6億畝。
加大政策支持。國家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將繼續加大,落實好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穩定農民收益預期。統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擴大耕地輪作、糧食綠色高產行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政策覆蓋范圍,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精準指導服務。總結去年抓糧食“四個一”工作方法,繼續按照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一個季節一個季節、一個作物一個作物推進各項措施落實,制定分作物分區域分品種技術意見,開春后開展部領導包省包片聯系指導和科技小分隊蹲點指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力量全部壓到生產一線去,確保各項措施落到位、落到田。
抓好防災減災。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樹立底線思維、憂患意識,加大對防災減災救災的支持力度,指導支持地方做好技術準備、物資儲備,落實好抗災增產的關鍵技術措施。提早下撥重大病蟲害的防控資金,落實草地貪夜蛾“三區四帶”防控措施,準備充足藥劑藥械,做到有備無患。
把農民增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關鍵之年,農民增收面臨哪些新形勢?農業農村部將對此采取哪些舉措?
“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實際增長9.7%,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是在克服嚴重自然災害、農資價格上漲、新冠肺炎疫情散發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取得的,實屬難能可貴。”曾衍德介紹,今年農業農村部將把農民增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提質增效促增收。通過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讓優質農產品賣得出、賣上好價錢。
節本增效促增收。強化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支持,發展以農機作業為主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推廣節水節藥節肥等技術模式,為小農戶提供代耕代種、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降低生產成本。
壯大產業促增收。重點是發展鄉村產業,特別是要聚焦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培育農村電商實體和網絡直播等新業態,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落實政策促增收。重點是適當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深化農村改革,讓農民更多分享政策紅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