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你把夢想開成花
時間:2022-02-17 10:09:2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張金豹 字號:【

  一

  從上海開往北京的“復興號”,像一條巨龍,昂首呼嘯,疾馳如飛,眨眼的功夫,就把生機盎然的田野甩成五彩變幻的碎片,把迎面而來的群山甩成漸漸模糊的背影。

  此時,王傳喜正坐在這趟高鐵上,時間是2021年6月27日。平靜的外表難以掩飾內心的波瀾。這條京滬線他往返無數次,但這次心境不一樣。他接到中宣部通知,今天到北京報到,作為“時代楷模”和“最美奮斗者”代表,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相關活動。

  這一年,王傳喜過得充實極了。

  剛進六月,王傳喜就忙活起來,把“七一”前的活動安排得有著有落: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暢談建黨百年感想;舉行“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全體黨員重溫誓詞、集體宣誓……

  2021年7月1日上午,他坐在天安門廣場,聚精會神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他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王傳喜想起兩年前,2019年10月1日,也是在北京。新中國生日那天,20多萬軍民歡聚一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10萬名群眾、70組彩車組成36個方陣,緩緩行進。每組彩車都精心設計了鮮明主題。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彩車上,王傳喜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昂首挺胸,精神飽滿,不時地揮舞著鮮花,縱情歡呼。

  代村是沂蒙大地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一個縮影。 2017年,他光榮當選黨代表,出席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8年4月26日,他應邀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優秀基層干部中外記者見面會”;2019年9月30日,他應邀出席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招待會……

  在代村村史館,各種證書證件、獎狀獎牌琳瑯滿目: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還有,全國十佳休閑農莊、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

  當我第一次走進代村時,完全顛覆了我印象中“村”的概念。這里,看不到磚瓦平房相擁的村落,看不到一家一戶的牛欄豬圈,看不到土一堆草一堆糞一堆的亂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條條大街四面貫通、寬闊潔凈,一排排法桐、銀杏樹枝繁葉茂、整整齊齊,一個個現代大棚高高隆起、蔚為壯觀。在代村隨便走走,全無“村”的感覺,倒像在公園漫步,令人聯想起歐洲的風情小鎮。

  在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涌現出大量典型集體、典型個人,這些先進典型無不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承載著那個時代的主流精神和價值取向,發揮過重要引領作用。

  八百里沂蒙,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戰爭年代英雄輩出,和平時期典型閃耀。改革開放以來,又涌現出平邑縣九間棚村黨支部書記劉嘉坤、沂南縣后峪子村黨支部書記梁兆利等大批優秀農村黨組織書記。在這個璀璨的典型群體中,王傳喜無疑走在前頭,獨領風騷。

  現在每天到代村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實地調研,有的解剖麻雀,有的考察學習,有的休閑旅游……

  代村有什么樣的獨特魅力?

  二

  代村,隸屬山東省蘭陵縣卞莊鎮。用常規眼光來看,這個村毫無優勢可言。人家靠山吃山,他們無山可靠;人家靠海吃海,他們無??沙?別的村,要么靠近碼頭,要么靠近機場,要么靠近高鐵,可他們“十三不靠”,更沒有石油煤炭或金礦銀礦等地下礦產資源。

  代村有近兩千年歷史,原先叫長桑行,因當地遍植桑麻而得名。到了東晉時期,有一戴姓人家來此落戶,族人戴禎在朝為官,位至宰相,遂將長桑行改為戴家村。新中國成立前后,戴家村又簡化為代村。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代村曾有過輝煌,連續幾年實現小麥水稻畝產“雙千斤”,每年全村糧食總產達到300多萬斤,上繳國家糧食100萬斤以上。為了表彰代村對國家的貢獻,1976年,山東省委獎勵代村4臺24馬力拖拉機。時任代村黨支部書記的李桂蘭是出名的“女強人”,被破格提拔為縣委副書記,后任縣政協主席。

  2018年6月29日,中宣部授予王傳喜“時代楷模”稱號時,王傳喜邀請李桂蘭同他一起進京。李桂蘭動情地說:“傳喜,你們干得好啊。我們那個時候,雖然打了不少糧食,可老百姓沒錢花,日子照樣苦。哪像現在,什么都不缺。”

  老太太說的是心里話。

  回溯過去,1980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代村與先進村無緣了。李桂蘭調到縣委工作,班子換了好幾茬,“當家人”換了好幾任,要思路沒思路,要辦法沒辦法,天天喝得昏天黑地,家底很快折騰光了。村辦小企業垮了,幾臺像樣的農機具賣了,農田水利基本設施也毀了。

  最可惜的是被拆掉的“王家大院”。這個大院占地幾百畝,房子上千間,灰磚青瓦,明清建筑,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與山西“喬家大院”、棲霞的“牟氏莊園”不相上下。解放戰爭時期,縣委就設在這里。像這樣刻滿歷史年輪的地標,也被生生夷為平地。有些村民氣憤地說,這些敗家子,賣了祖宗換酒喝,代村是老房子起火——沒救了。

  到上世紀末,代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集體經濟不僅空空如也,一無所有,而且負債380萬元。

  這時的代村,班子癱了,隊伍亂了,人心散了。全村成了一團亂麻,四面起火,到處冒煙,尋釁滋事的,聚眾賭博的,群體上訪的…….

  代村的狀況,縣委非常不滿,鎮黨委十分頭疼。那時,還沒有下派“第一書記”的做法,無奈之下,鎮里只好派一名鎮干部到代村任職,勉強支撐維持著局面。

  代村人懵了,相鄰的村也懵了:代村這是怎么了?

  三

  轉機始于1999年,全縣村“兩委”班子集中換屆。鎮黨委決心從根上解決代村的問題。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來到代村,進門入戶,找黨員談心,找村民了解。

  結果發現,大家的目光幾乎都投向了王傳喜。大家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個孩子行,是個當家扛事的料。

  當時,王傳喜31歲,在縣第二建筑公司任項目經理,因為工作出色、表現優秀,1997年3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聽說他要回村任職,同事、家人和親戚朋友一直搖頭,特別是妻子,反應非常強烈。

  但王傳喜有主見 ,一旦認準的事,決不輕易回頭。他斷然辭職,回到村里。在村委會選舉中,幾乎全票當選了村主任。而后,村黨支部換屆時,他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這時的代村,一地雞毛。王傳喜上任第一天,迎接他的不是“傳喜”,而是“傳票”——法院償還債務的傳票接二連三送到門上。還有因土地不公找他討說法的村民,他走到哪里,人跟到哪里。

  王傳喜感到燙手了。他知道回村工作難,但沒有想到這么難。他斬釘截鐵地說,人不死,賬不爛,只要是村集體欠下的,就得認賬還賬。土地不均不公就得調地,再亂的攤子也得收拾。

  他把家里值錢的家當都變賣了,不夠就以個人名義向親戚朋友借,找銀行貸??吹胶貌蝗菀字棉k起來的家被弄得七零八落,妻子在旁邊悄悄抹淚。

  經了解,土地不均是引發群眾不滿的源頭。土地承包到戶十幾年了,有的家庭老人去世、女兒出嫁,人口減了地沒減。而有的家庭兒子娶妻生子,人口添了地沒添。地多的人均近10畝,地少的則人均不到1畝。

  在村委會上,王傳喜的話還沒落地,有的村干部就直搖頭,都說調不得,弄不好,不好收場。

  村民聽說要調地,一下子炸了鍋。那些地多的,有的登門罵娘,有的指桑罵槐,有的夜間往王傳喜家扔石頭,有的嚇唬他的孩子,還有的寫恐嚇信。

  面對這種情況,王傳喜和班子成員反復商量,統一思想。只要對全村群眾有利的事,再難也得干,哪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退卻。

  他們反復研究調整方案,依法走程序,挨家挨戶做工作。由于方案周密,辦法公平公正,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

  接下來,代村的路怎么走、朝哪走?王傳喜和村班子成員一起,帶上咸菜煎餅,到江蘇華西、浙江滕頭等先進村取經。然后,請中國農科院等有關方面的專家幫助把脈問診,對癥開方。形成了“五園一帶”的規劃,即花卉園、果品園、蔬菜園、良種示范園、農業觀光園和全民健身帶,探索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道路。

  這個規劃令人振奮。但要落到地上,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顯然難以走通,必須重建格局、集約經營。于是,他們克服重重阻力,集中流轉了本村的土地,又通過協調,從鄰村流轉7000多畝,“五園一帶”很快拔地而起。

  就這樣,他們一件一件地干,一步一步地走,短短幾年時間,完成了調整土地、制定規劃、土地流轉、舊村改造……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代村的發展變化,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討論時高興地談到: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民日報》報道的山東省蘭陵縣代村情況證明了這一點,代村原先是一個貧困落后村,民心散、村風亂,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王傳喜擔任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后,率領黨支部帶領群眾,把一個既貧困又渙散的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2017年全村各業總產值20多億元,集體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5萬元,村集體資產增長12億元。王傳喜同志也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給王傳喜和全村干部群眾增添了無窮力量。2018年,他們乘勢而上,投資10億元,建成占地500畝、廠區30萬平方米的蔬菜果品加工廠,當年投產,當年受益,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投資5億元,新建5萬平方米、容納1500名學員的新農人培訓中心;投資2億元,完成占地100畝的“沂蒙印象”二期工程。到2020年底,全村各業總產值達36億元,集體收入實現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萬多元。

  數字或許是抽象的,但這些數字背后是什么呢?

  四

  清晨,我沿著村里的林蔭大道散步。一些老人三三兩兩地來到文化廣場,有的在健身器材上蕩來蕩去,有的伸胳膊揚腿,做著他們自編的健身動作。一陣輕風吹來,柔柔的,爽爽的,空氣中彌漫著花草的清香和田園的味道。

  從代村西望,不遠處有一個烽火臺狀的小山包,在晨霧中朦朦朧朧,時隱時現。這是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抱犢崮。主峰580米,面積13.5平方公里,有“魯南擎天柱”之稱。

  在沂蒙山區,隨處可見這樣姿態奇特的山峰,它們圓形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這種像戴著平頂帽子的山,當地人稱之為崮。

  在漢代,抱犢崮叫樓山,魏晉時,叫仙臺山。相傳,唐宋年間,山下住著一個姓王的老漢,因為無法忍受官吏的苛捐雜稅,只好到又高又陡的崮上生活??扇松先チ?,耕牛卻無法上去。無奈之下,老漢抱著一只牛犢上了崮頂。牛犢慢慢長大,能拉犁耕田了,老漢便與之相依為命,劈山開荒,艱苦度日。此后,仙臺山便成了抱犢崮。

  曾幾何時,代村人像王姓老漢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解決溫飽而掙扎。

  如今變了,環境美了,口袋富了。20年的時間,代村由窮到富,由亂到治,由衰到興,實現了從脫貧到振興的華麗轉身。

  代村走過的路,清晰地詮釋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無論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配好村級領導班子和選好帶頭人。從某種意義上講,選對人比干對事更重要。王傳喜有思路、有辦法、有擔當,有了問題不躲著,遇到矛盾不縮著,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現實。

  從代村向南20多里,坐落著為紀念荀子而建的文化園。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38年間,荀子兩任蘭陵令。公元前230年前后,荀子終老蘭陵,長眠于蘭陵鎮南王莊村東。

  這位思想文化巨人一直被人們緬懷著、紀念著。他在任蘭陵縣令期間,推行“節用以禮,裕民以政”的政治策略,農工商各業一片繁榮。

  在代村周邊,還有以《大學》《曾子》名世的曾參,史稱“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的蕭望之,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這些名流大家都在這里留下蹤跡,對一代又一代的代村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代村紅色文化園里,醒目地矗立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論述。雕塑墻的左側是: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右側是: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代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色堡壘村”。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代村阻擊戰就發生在這里。

  載入我軍史冊的“魯南戰役”,陳毅、粟裕的指揮所就設在代村。1947年1月,在代村召開的魯南戰役祝捷大會上,陳毅司令員十分動情地向沂蒙人民、代村人民表示感謝。

  王傳喜生在代村,長在代村,打小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和紅色文化的熏陶,身上深烙著先賢和紅色的印記。他常常說,想想我們的祖宗先賢,想想為我們犧牲的革命先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奮斗呢?

  王傳喜上任之初,遇到兩件事。一次,在村辦公室開“兩委”會時,王傳喜自己掏錢買了個西瓜請大家吃。剛把西瓜切開,一個老大娘推門進來,他趕緊拿起一塊遞到老大娘手里。老大娘邊吃邊說:“真甜,好幾年沒有吃西瓜了。”

  另一件是有一天,他問一個老大爺手頭怎么樣,老人嘆了口氣說:“多年沒見過五塊錢的大票了。”

  這兩件事讓王傳喜難受了好幾天,記了一輩子。他在村“兩委”會上說,“一個西瓜,多大點事兒?五塊錢的票子,算個啥?可是鄉親們竟然連這個都吃不上、見不著。我們當村干部的臉上掛不住啊!”

  為了讓老人們過得舒坦,過得有尊嚴,他們建起4幢96套老年公寓,每戶80平方米,家具、暖氣等全部配備齊全,拎包就可入住,個人不僅不用繳費,村里每月給每戶老人發500元零花錢。

  為了激勵孩子們好學上進,學有所成,村里制定了獎勵政策。凡是考入全國排名前10的大學,一次性獎勵5萬元;考入“985”“211”重點高校的,一次性獎勵3萬元;進入“一本”錄取線的一次性獎勵1萬元。另外,成年人參加正規院校各種方式學習的,一年獎勵助學金4000元。

  我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紅色基因的傳承,這不正是代村的“根”和“魂”嗎?

  五

  蘭陵,這個縣名浪漫而富有詩意。從字面上看,蘭是指蘭花;陵是指高地。連起來,就是盛開蘭花的高地。

  蘭花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其特質是典雅、高潔。有人將其與水仙、菊花、菖蒲并稱為“花中四雅”。蘭陵地處黃河流域,古時候氣候濕潤,植被豐茂,適宜蘭花生長。只不過滄海桑田,今天的蘭陵,名字尚存,蘭花卻并不多見了。

  到了代村,蘭花卻依然長得可人,開得奔放。走進蘭花園,仿佛走進蘭花的王國。各色品種的蘭花絢麗多姿,香氣襲人。

  特別引起我興趣的是蝴蝶蘭。蘭花園的講解員介紹,蝴蝶蘭主要分布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的臺灣。蝴蝶蘭品種很多,姿態各不相同。它白色粗大的根露在葉片周圍,除了具有吸收空氣中養分的作用外,還有生長和光合作用。每逢新春,蝴蝶蘭植株從腋中抽出長長的花梗,開出如蝴蝶飛舞般的花朵,深受人們喜愛。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小花蝴蝶蘭、曼氏蝴蝶蘭……

  蘭花園背后,還有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有天晚上,王傳喜從電視上看到,有位臺灣知名園藝師在北京郊區種植蘭花。他等不到天明,就叫上司機連夜趕到北京,幾經周折,好不容易找到那位園藝師,可人家連睬都不睬。隔了幾天,王傳喜又去,園藝師還是連連搖頭,又是無功而返。王傳喜不死心,第三次進京,終于把那位園藝師感動了。

  今天的代村,春有蘭花滿園,夏有荷花滿塘,秋有菊花滿街,冬有臘梅遍地。人們的日子在花里過,幸福像花兒一樣。

  有次聊天,我問王傳喜,你的夢想是什么?他回答說,我的夢想,就是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他講述了他親眼目睹的這一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嚴重的時候,各地實行嚴格管控。蘭陵是蔬菜之鄉,是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當時,代村周邊村的大田蔬菜和大棚蔬菜已經成熟,可群眾無法去收,收了也無法運出去賣,只好眼巴巴地看著爛在地里。那可是菜農的血汗錢,菜爛了,就等于生路斷了??粗@種狀況,別提心里多難受了。我這個人,最見不得別人受苦遭罪。所以,我們召開了村“兩委會”,統一思想,代村雖然條件好了,可鄰村群眾的日子不好過,就是勒緊褲腰帶,也要幫群眾解這個難。于是,克服了疫情帶來的種種阻力,王傳喜帶領群眾建起蔬菜果品加工基地。

  為了夢想,王傳喜20多年如一日,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敢于擔當、負重前行,永不懈怠、一往無前。他把夢想的種子植入沃土,開成鮮艷的花朵。他的夢想之花,綻放在新時代的大地上,綻放在飄揚百年的黨旗上,綻放在父老鄉親的心坎上,那樣絢麗燦爛……

  從北京參加建黨百年慶祝大會回村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依然在王傳喜耳邊回響。他連夜主持召開黨委會和全體黨員大會,逐字逐句地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制定新的發展目標和規劃,重整行裝,向著新的目標再出發。

  我不禁想,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夢都與中國夢緊緊連在一起,并為之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矢志不渝,不負韶華,人人夢想開成花,那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會遠嗎?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