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堅持創新集體資產管理、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和扶持集體經濟發展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將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引領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實踐出一條富民強村高質量發展之路。最新數據顯示,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總額806億元,村均收入967萬元,相對薄弱村收入全面達超200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5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1:1。
強化資產監管,筑牢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印發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的意見,全面開展以村會計“統一選聘、統一委派、統一職責、統一薪酬、統一考核”為主要內容的村級財務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實行村務卡和非現金結算制度,規范村級預決算、小額工程和物資采購管理。
建設智慧監管平臺,高標準打造、一體化運行全市集體資產監管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有線電視“戶戶通”公開平臺和“e銀通”預警系統。形成全市聯網聯動的集體資產大數據,對諸如煙酒、招待、娛樂等敏感關鍵信息進行識別預警,變事后監管為事中、事前監管。
開展“兩項清理”專項行動,在全省率先開展村級集體資金出借和資產出租問題專項整治,追繳到賬資金13.4億元,村均增收145萬元,解決了一大批歷史遺留問題。建立資產出租指導價、價格增長和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等長效機制。
深化產權改革,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無錫早在2002年即啟動村級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7年以來又對照中央最新規范要求進一步完善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員界定、股權設置、“三會”運行、收益分配和章程修訂。通過產權改革,量化集體經營性凈資產總額318.45億元、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99.42萬人,累計股份分紅近60億元。
推進 “政經分開”改革,劃分村(居)委會與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工作職責和承擔事務,將集體經濟組織從繁雜的公共事務中解脫出來,專注于集體資產的運營和集體經濟的發展。全市966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部與村(社區)實行“賬戶分設”,有223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了與村(社區)的資產財務、職能事務和工作人員“三分開”,實現完全獨立運行。
開展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改革,通過自主經營、合作開發、集體收儲、入股經營、有償退出等模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開展社會化服務,發展鄉村旅游康養、三產融合等特色產業。如惠山區桃園村結合農房翻建盤活閑置宅基地605平方米建設綜合服務中心,收回2棟閑置農房開辦民宿,每年增加村級收入30萬元。
多方抱團聯合,豐富集體經濟發展要素
“村社聯合”,引導村集體創辦集體合作農場、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富民合作社、物業公司等。整體推進農田連片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地級差、發展規模經營,承接農業社會化服務。
“鎮村聯合”,引導轄區內村集體將自籌資金、幫扶資金、固定資產、建設用地指標、自然資源使用權等入股共同組建聯合社、公司等鎮村聯合發展平臺,合理布局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推動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向園區集中,目前全市涉農鎮街的聯合發展平臺組建率達100%。
“村企聯合”,開展“村企共發展同奔現代化”行動,從黨建聯盟、發展聯動、項目聯推、人才聯育、載體聯創5個方面推動村企共同發展、共同受益。通過土地流轉、投資入股、保底分紅、配套服務、吸納就業等利益聯結機制,全市所有涉農村居均與企業合作實施了實際投資額超100萬元的產業項目,投資總額近80億元,每年帶動村均增收超過15萬元。
政策扶持引導,營造集體經濟發展良好環境
無錫在省內率先出臺財政政策支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值稅、所得稅、房產稅、契稅等稅費減免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與小微企業稅收享受同等優惠政策。
無錫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千萬”計劃,明確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完善管理運行機制、規范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16條發展舉措,建立組織保障、隊伍建設、財政扶持和考核激勵等保障措施。對村集體騰退低效集體產業用地給予用地指標支持,對村集體發展三產融合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村集體承接。
開展新一輪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五增行動”,采取“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幫助相對薄弱村脫困轉化。組織市級部門、單位和國有企業與薄弱村開展一對一掛鉤幫扶。
典型示范引領,拓展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在“共同富裕 無錫實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推介會上,無錫總結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10種類型。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無錫品牌”將更加耀眼。
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宜興市西望村在村集體領辦的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成立黨支部,帶動全村80%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紫砂產業年產值達到1億多元,合作社社員年均戶收入超過35萬元。
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江陰市紅豆村發展水蜜桃種植,開發水蜜桃酒,結合紅豆“相思文化”和水蜜桃“甜蜜文化”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村級集體收入超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萬余元。
承接社會化服務帶領農民共同致富,錫山區新厚橋村組建物業服務公司,吸納村民就業,承接本地和周邊保潔服務、物業管理、垃圾收集清運等,甩掉了“薄弱村”帽子。
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惠山區桃源村充分利用桃資源、桃文化,依靠“一朵桃花”發展旅游業,建設20余家民宿、農家樂,年均接待游客超100萬人,完成了從經濟薄弱村到美麗鄉村的蛻變。
盤活集體閑置資產資源,濱湖區闔閭社區以“凈地”標準對村民墳地進行遷移,同時將分散出租的集體土地逐一回收,整合成近千畝的“大地塊”,吸引總投資超10億元的小南灣鄉創綜合體落地,實現市級薄弱村“摘帽”。
鎮村之間抱團聯合異地發展,錫山區云林街道牽頭8個村(社區)組建公司,承接云林商貿城項目,異地拍地建設云林科創中心,突破了資源發展瓶頸。
發展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等數字經濟,宜興市屺山村打造屺山稻米產業電商矩陣,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建立穩定的電商銷售渠道,培育電商“爆款”產品,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帶動周邊農戶人均增收1000余元。
推動城鄉要素互換、優勢互補,宜興市美棲村以“投資方+技術方+村集體”三方合作的形式成立以玫瑰花產業項目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實現玫瑰花種植、深加工和觀光旅游的三產融合發展,增加村級穩定性收入160萬元。
規范集體資產和財務運行,宜興市大東村將村級工程委托鎮代建辦專業規范地實施,解決了村級工程日常監管力度不足和資金支付不規范的問題,3年減少村級資金支出近100萬元。
積極推進各類改革試點,江陰市曙光村開展“政經分開”改革,理清村委會和股份經濟合作社事務清單、推進人員分流、落實財務分離、修訂合作社章程,引進集體經濟發展新項目,全面融入城市經濟。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