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廣東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和農業農村部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視頻會議精神,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扣目標、攻堅克難,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發展,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全面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穩中向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不松懈、不停頓。
提高政治站位,以民生福祉為著眼點和落腳點
廣東省各級黨委政府圍繞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任務,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投資力度,推進項目整合,持續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加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年內增長超30%,全國排名從第6位升至第4位;今年春收糧食(夏糧)再獲豐收,實現面積、畝產和總產“三連增”,春播糧食面積超計劃完成目標任務,首創激勵機制促進機收減損,出臺支持晚造糧食生產12條措施,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堅定扛起“國之大者”使命擔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提前兩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46∶1。全省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99.8%,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96%以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7%,3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得到總體解決。農村集中供水基本實現全覆蓋;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車率、農村公路列養率均達100%,基本實現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5G、4G基站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行政村4G網絡實現全覆蓋。休閑農業、鄉村民宿等新業態快速發展,美麗鄉村加快轉化為美麗經濟。
深化改革創新,調動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
完善頂層設計,財政支農投入引領作用不斷增強。一是預算資金投入穩步增加。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不斷完善省定原則方向、市縣具體落實、省和市縣共同主導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績效管理和監督指導。在強化省級投入的同時,通過確定考核任務、印發大事要事清單等方式引導市縣政府加大本級資金投入。全面下放資金管理權限,推動市縣政府統籌安排資金,自行謀劃、實施項目,靈活有效地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銜接推進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和農業產業發展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截至6月底,廣東投入農業農村領域的2022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支農資金達到453.5億元(含市縣統籌使用的省級涉農資金),居全國前列。二是土地支農投入穩定增長。今年5月,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明確從2022年起以30%為起點,逐年提高土地出讓收益投入農業農村的比例,到2025年之前達到不低于50%的目標,同時土地出讓收入投入的比例不低于8%,最終實現投入三農領域的財政資金逐年增長,為調整城鄉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完善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提供了政策保障。2021年全省投入農業農村的土地出讓收入達到873億元,占全省土地出讓收益的29%,總額位居全國前列。三是地方政府債券投入累創新高。省級全面強化專項債券資金支持鄉村振興的統籌指導力度,從項目入庫環節集中發力,從考核評價環節做好政策指引,印發廣東省鄉村振興專項債入庫工作方案,明確鄉村振興專項債投資十大方向,開展專項債業務培訓,整理印發專項債政策文件匯編,發布系列典型案例,組織全程咨詢服務,建立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財務顧問制度。在省級統籌指導、市縣政府高度重視下,2021年廣東各地發行并投入鄉村振興領域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達到381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一。2022年1-6月,鄉村振興領域專項債券發行額已超過去年全年,達到482.86億元,居全國第二。
創新體制機制,金融支農政策工具不斷優化。一是創新機制,出臺廣東省《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采取信貸、保險、基金、期貨、證券、擔保全方位金融支持措施,推動完善財政、金融、社會資金多元投入格局,高位推動金融支持全面鄉村振興,引導金融機構與企業加強對接,促進各類主體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金融服務,增加融資投資、保險保障規模。二是創新平臺,成立廣東省金融支農促進會,成員單位涵蓋省內主要金融機構、證券交易場所、涉農科研及技術推廣單位、農業龍頭企業等88家,形成了“政、銀、保、擔、基、企”充分對接的新型金融支農聯系對接機制,金融支農工作進入擴面、增量、提質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三是創新工具,研究設立廣東省鄉村振興融資風險補償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激勵作用,推出由“政府+銀行”參與風險分擔的專項信貸產品,構建市場運作為主、政府引導的多層次、全方位農業融資服務體系。經過不懈努力,截至6月底全省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9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提前三年實現規劃目標。2022年上半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45.59億元,全年目標完成率超七成,規模居全國第四,同比增長94.28%,增速居全國第二,保險賠付支出19億元,支出額居全國第三,同比增長102.59%。
堅持規劃引領,提升農業農村投資的效率效益效能
緊密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認真謀劃、科學規劃、狠抓落實,完善“重點工作規劃化、重大規劃政策化、政策目標編預算、預算執行項目化”的全流程工作鏈條,以建設規劃為依據,以重大項目為導向,以全程監管為保障,切實保證農業農村各項投資落到實處、投到實處。
堅持規劃引領投資。出臺《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對“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重大工程的建設目標、建設布局、投資安排等作出系統部署。完成《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立法,制定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促進支持2022年晚造糧食生產12條措施等政策,印發“十四五”種植業、畜牧業、農業機械化等行業規劃,深入推進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九大攻堅”行動,全力推動中央和省鄉村振興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堅持抓好投資全過程監管。加快下達中央和省級各項財政資金,加強省級培訓指導,加大督導、通報力度,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一是完善項目庫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有關“先有項目后有預算、先有預算再有執行、無預算不得執行”“編早編細編實年度預算,提高年初預算細化到位率”等指示批示要求,提早系統謀劃儲備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重點項目,提前安排部署前期準備工作,嚴格把好項目入庫論證關,督促項目實施單位扎實做好落地工作。二是加強支出進度調度。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管,定期對項目資金支出進度情況進行監督提醒,督促各地落實主體責任。對于資金支出進度不理想、未能達到進度要求的縣(市、區)和單位進行約談、通報。三是落實獎懲考核機制。實行預算“四掛鉤”管理,將資金安排與項目入庫、資金執行進度、績效評價結果、審計意見指標掛鉤,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形成“重心下沉、突出績效”的涉農資金使用管理新格局。把財政支農資金支出進度納入省級各項考評,設置為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以考核“指揮棒”推動各級各部門切實管好用好資金,提高效率效益效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