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農業農村領域有效投資,是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扎實穩住三農基本盤的迫切需要,是推進農業農村共同富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22年以來,黑龍江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推進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在農業農村領域落實落地,錨定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主力軍”、國家糧食統籌調劑最可靠的“供應地”的目標,主動作為、多措并舉,千方百計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為全面完成今年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各項任務、守好三農戰略后院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1-7月份,全省一產固定投資同比增長36.8%。
聚焦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任務,
挖掘農業農村領域投資潛力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黑龍江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目標,立足加快補齊現代農業發展短板,加強鞏固薄弱環節,以高標準農田為重點,集中建設一批重大農業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帶動農業投資增長58.1%、畜牧業投資增長11.3%。
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堅持管控與修復并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農藝、生態、工程等措施多管齊下,守好糧食生產“命根子”。2022年,全省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100萬畝,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任務19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在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實施肥沃耕作層培育等農藝措施,逐步恢復和增加土壤有機質,持續改善耕地質量。
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明確鼓勵先進、精準落實、優機優補,支持高端智能農機的推廣應用,積極創建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推廣應用先導區,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888.35萬千瓦,全省拖拉機保有量158.7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穩居全國首位。出臺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配套政策,推進以“兩牛一豬一禽”為重點的規模養殖與加工一體化發展,2022年上半年,肉蛋奶產量達到403萬噸。加快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635萬畝。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物化應用,創建2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7個國家種質改良、工程技術中心,4個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38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31個現代農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完成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擴建,種質資源保存能力達到20萬份。推進北大荒墾豐種業生物育種平臺建設,加快生物育種技術應用。支持北大荒墾豐種業、龍科種業承擔國家大豆育種創新項目,提升育種技術水平。
持續提升農業抗災能力。完善生產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機制,推進施藥機械改造更新,今年新建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點1000個,全省總數達到4000個,立體化防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實施39個邊境動物疫情監測站和國家動物疫情測報站項目建設,落實養殖環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開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保險聯動機制試點,落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常態化防控措施,確保全省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穩定。
打好多元投入組合拳,
拓寬農業農村投資渠道
擴大農業農村投資需要多措并舉、共同發力。黑龍江堅持完善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通過財政資金投一塊、發行債券增一塊、金融服務貸一塊、社會資本跟一塊,聚向發力,織密農業農村投資網。
加大政策引導,強化財政優先保障。圍繞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資源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等6個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今年全省財政支農資金同比增長4%。加快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執行進度,及時撥付支持糧油生產等各類政策資金,確保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相關主體,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效益。集中推進鄉村建設方面6類12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緊緊抓住二三季度施工黃金期,強化施工組織,加快形成實物工程量。
加大重點傾斜,強化金融保險支農。與工商銀行、人保財險等4個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截至今年8月份,全省農業農村方面銀行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6.54%。積極推廣“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省農業金融平臺發放貸款397億元,比去年增加80億元,惠及農戶和主體27萬戶。以獸醫大數據應用為突破口,推出了業界首創的“龍牧貸”線上信貸產品,有效解決中小養殖戶融資難題,該產品面市1個月,授信額已達6000萬元。在五大連池、寶清等6個縣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大幅提高大豆保障水平。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實現了產糧大縣全覆蓋。
加大撬動力度,強化社會多元投入。聚焦農業農村發展重點領域,積極爭取擴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高標準農田、社會化服務等一大批項目成功發債,有效與國家政策資金形成互補,緩解地方財政壓力。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門《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指引》,出臺《黑龍江省農業全產業鏈投資指南》,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投向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政府、社會資本、農民等多方共贏。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激發農業農村投資活力
積極打造載體、加強儲備、招商引資、完善管理,引導投資持續流向農業農村領域,把更多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加強載體建設。堅持高點定位,對標全國最好水平,政策集中向優勢特色產業和產業優勢區傾斜,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小農戶共同參與建設,吸納社會資本投入近百億元,形成政府和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建設的多元投入新機制,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13個,農業產業強鎮61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打造了五常水稻產業園、海倫大豆產業園、雪花肉牛產業集群,渤海鎮、會發鎮等全省乃至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樣板,提升了農業產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水平。
加強項目儲備。對接中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要求和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等紅利政策,對照全省“十四五”規劃,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提升、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數字農業建設項目等方面,謀劃儲備建設項目846個,其中有170個項目被納入全省基礎設施重點推進項目,9個項目列為全省重大農業農村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加強招商引資。堅持向戰略投資者要發展,充分發揮全省農業資源富集優勢,加快壯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配套服務鏈,全力推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引資。各地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乳、肉、果蔬、食用菌和中藥材8個產業為重點,制定完善農業和農產品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實行重大項目一企一策,強化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招商和配套,全力支持項目建設,全面掀起新一輪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引資工作熱潮。截至7月底,合同簽約項目236個,簽約額530多億元。
加強項目管理。針對農業農村領域項目資金涉及行業多、鏈條長、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的實際,組織全省農業農村系統集中開展了農業項目資金監管體系重塑“百日攻堅行動”,采取專項整治的辦法,在全系統打一場項目資金監管攻堅戰。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對項目資金監管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點進行了全面梳理,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對工作短板弱項進行了集中補課,對制度體系進行了重塑升級。進一步明確了各級的監管職責,理順了監管流程,找準了監管重點,為全年項目實施打牢基礎,為今后監管工作立好規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