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以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推動形成了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格局。2022年上半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38.17億元,同比增長4.7%;年度計劃建設的31個省級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23.75億元,年度投資額完成率達79%。一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補上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也拉動了城鄉投資消費需求,為加快建設“蘇北最美鄉村”、全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沭陽樣板作出了重要貢獻。
聚焦三條主線,明確農業農村投資重點領域
聚焦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保障國計民生的大背景下,作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沭陽縣心懷“國之大者”,把重要農產品保供作為重要投資方向,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緊緊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全縣積極籌建制種大縣,已建成稻麥制種基地2.15萬畝,培育品種1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60.07萬畝,僅2022年計劃投入5.35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7.5萬畝。確保全縣糧食、蔬菜總產量分別達到128萬噸、210萬噸以上,生豬出欄70萬頭以上。
聚焦鄉村產業提質增效。積極推進“一群四鏈”產業升級,把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作為首要任務,爭取年內“一群四鏈”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00億元。“一群”即推進花木產業集群提檔升級,加速推進華東花木大世界等一批億元以上花木產業重大項目,做大做強“顏色經濟”,帶動花木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同比提升10%。“四鏈”即全力發展優質稻米、果蔬制品、肉禽制品、生豬食品四條加工產業鏈條,圍繞水稻新品種培育,稻米油、肉禽精深加工等方面,推動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內,“四鏈”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同比提升5%。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緊盯“蘇北最美鄉村”目標,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個十百千”工程,圍繞三條大道,聚焦四項重點任務,堅持示范帶動與整體推進相結合、重點突破與綜合整治相統籌、成果鞏固與接續推進相促進,一體推進“鎮、村、戶,水、田、路”系統治理,投入234.39億元,實施空間治理項目1971個,完成農村戶廁改造8200戶,高標準建設農村生態河道762公里以上。加速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實現優質教育向農村傾斜、醫療資源向鄉村下沉、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投入28億元推進5所學校、2個醫療中心、3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讓農民同步享受現代城鎮生活。
突出三大戰場,繪就農業農村投資地圖
把園區作為主戰場。依托沭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三產融合”為導向,堅持“穩面、提質、增效”總體方向,做大做強“顏色經濟”,加快推動苗木向鮮花、種植向園藝、綠色向彩色、地栽向盆栽、線下向線上、賣產品向賣風景“六個轉型”,帶動花木生產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更大力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區。
把片區作為主戰場。以“兩帶三聯”為引領,以有效銜接為抓手,以錢集、塘溝為主體,加快推進計劃投資4.28億元的32個片區幫促項目建設,抓好片區產業發展和綜合開發,進一步提升造血功能,推動扶貧片區向鄉村振興重點幫促片區華麗轉身。
把示范帶作為主戰場。以穿越縣域的324省道、245省道、326省道為發展軸,加快推進以高墟、賢官、馬廠三個小城市為核心節點的“花鄉綠道、振興大道、五彩美道”三條示范帶建設,全速推進總投資達331.59億元的61個基礎設施和鄉鎮產業園提升項目,積極布局特色產業廊道,實現景觀跟著業態走,讓每一條示范帶都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縮影。
推進三項行動,健全多元投入機制
推進財政資金投入提標行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動搖,持續加大三農工作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優先保障領域,提高財政資金使用實效,繼續加強農村環境整治、現代農業建設等重點領域專項支持,2022年全縣農林水支出預算29.62億元,較2021年增長1.8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的20.15%,提升了0.01個百分點,實現雙增長。
推進金融服務優化提升行動。深化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區建設,健全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普惠金融擴面增量,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量。開展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引導信貸、農擔、保險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有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多樣化融資需求。今年上半年,全縣農戶貸款余額446.84億元,較年初新增21.73億元,增長5.11%;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7億元,比年初增加44.09億元;農業保費總規模7292.18萬元,保障總額達17億元。
推進社會資本參與提優行動。堅持用工業化思維、項目化理念發展農業農村,引導一批優質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用好《沭陽縣現代農業項目建設獎勵辦法》,發揮農業招商主力軍、承載項目主陣地作用,以“招大育強”為重點持續做大產業規模。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相結合,著力推動重點產業鏈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達效。2022年,全縣簽約規模以上農業項目71個,計劃總投資75.16億元;截至今年8月份完成投資35.8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60%。
強化三大支撐,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強化組織領導。堅決落實“五級書記”抓振興要求,縣委書記擔任“一線總指揮”,持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高位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季度看農業”觀摩推進機制,每年度召開縣委農村工作及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推進會,年底集中聽取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村振興述職,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全面爭先的濃厚氛圍。
強化規劃引領。面對面廣量大、特色各異的鄉村現狀,沭陽結合不同鄉鎮的資源稟賦與特質做好頂層設計,主動加強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統籌考慮區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以及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編制了《沭陽縣“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兩區三帶”引領的規劃思路,通過典型引路,抓兩頭、帶中間,不斷提升花木之鄉的顏值內涵。
強化要素保障。積極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農業農村投資環境,投入更多的人力、土地向三農工作傾斜,全方位保障鄉村振興。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出臺《沭陽縣推動鄉村振興鄉土人才“百千萬”培養計劃實施方案》,通過產業聚才、培養提能、優化環境等舉措,2021年以來,全縣近200名鄉土人才取得職稱,726余名鄉土人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單列5%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以來完成4個省、市投資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8.93萬畝,新增耕地1446.06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