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總書記竟然親自給我回信了!6月1日發出的信件,6月27日就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寫的回信,我真是激動萬分。深感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內涵豐富,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字里行間,流露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咱鄉村農民的深厚情感。作為新時代的農民感到無比的自豪、榮幸,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回信囑托,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封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讓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興奮不已。
豐收時節,一封特殊而珍貴的來信,激蕩著千萬農民的心。
習近平總書記寫給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傳遍大江南北,在三農戰線激發起日益高漲的熱情。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中蘊含的殷切希望、諄諄囑托讓三農戰線廣大干部群眾深切體會總書記的三農情懷,激蕩起端穩中國飯碗的信心和決心。
“科技興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產”
2011年4月8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安徽省委政府領導陪同下,來到徐淙祥的千畝農業園,看到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際,隨手拔出幾棵,認真觀看,莖稈粗壯,葉色濃綠,根系發達。隨行人員介紹,“這是典型的一類麥苗,老徐這塊麥田近幾年平均畝產超過700公斤”。
習近平懷著喜悅的心情告訴大家,“70年代我插隊時,一般小麥畝產不足300公斤,你們能種出畝產超700公斤的小麥,真是不簡單。要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示范與推廣,抓好科技興農,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就有保障”。
十多年來,徐淙祥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囑咐,主持或參加研制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推廣示范中增產效果顯著。徐淙祥總結出主持和參加研制的32項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有力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
2021年秋種,安徽省委提出科技強農、農機強農,促農民增收“兩強一增”政策,不但提升了種麥的科技含量,增強了小麥管護水平,而且提升了小麥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應對了低溫、干旱等自然災害,使今年的小麥單產、總產、品質大幅度提高。徐淙祥種的“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獲得了歷史性的豐產豐收。
為了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千畝農業科技園11年來取得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匯報今年落實“兩強一增”政策,小麥取得空前的豐產豐收實情,讓國家出臺更多的惠農政策,徐淙祥特地給總書記寫信,匯報農民豐收的喜悅心情。
這封重要回信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關心關切。簡短的回信,情真義切,內涵豐富。“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備受鼓舞!”徐淙祥表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他將帶領企業牢記使命和擔當,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全面提升育繁推一體化能力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就像拉家常一樣,‘來信收到了,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請代我向鄉親們問好’,總書記日理萬機,還記得我這個老農民,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親民、愛民、為民情懷。”徐淙祥說。
這位讓總書記“記得”的種糧能手,他近四十年如一日地探索良種良法,立志要把糧食種好。1973年,高中畢業后徐淙祥就回到老家,當過生產隊長,做過鄉農技站站長,一輩子都在與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他潛心鉆研農業科學技術,2010年牽頭成立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當地種糧大戶。
在太和縣廣大農村,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優質高產多打糧,快找勞模徐淙祥。”靠著良技良種,徐淙祥成為遠近聞名的“麥王”。在徐淙祥的帶動下,兒子徐健、孫子徐旭東更加堅定地投身于種糧事業,祖孫三代在“多種糧、種好糧”的農業發展道路上逐夢前行。
徐淙祥說:“作為農民技術員,最大的責任就是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年前,本村的土地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種植技術落后,科技含量較低,小麥畝產只有三四百斤,最高畝產不過五六百斤。為改變家鄉農業生產落后面貌,當時作為村支部書記的徐淙祥,決心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改變村里糧食生產低產低效的狀況。他推廣“綠色農業科技承包法”,通過提供技術種植管理,承包了村里農戶1300多畝耕地,給太和縣種子公司繁育小麥良種。由于千畝連片小麥良種繁育田采用了全程機械化耕作,科學種植管理,小麥實現了連年豐產豐收。
為了推廣農業新技術,徐淙祥根據自己近四十年的實踐經驗,將小麥、玉米、大豆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諺語匯編成冊,并制成掛圖,免費發給村民。
為了種出高產優質糧,徐淙祥與省、市農科院等單位開展技術合作,通過雜交逐年選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太豐8號”“太豐3號”小麥新品種和“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在全省廣泛推廣應用。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要做好三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糧食生產我一直很關心,基層調研時也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說明習近平總書記不但重視糧食生產,而且了解糧食生產情況。”徐淙祥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理解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倉庫存有了看得見的糧食;二是藏糧于地,肥沃土壤中存有看不見的糧食,把土地培養肥沃,需要時就能種出優質高產的糧食;三是藏糧于技,我們擁有一流的糧食生產技術,如優質高產良種和各種生產糧食的農業機械,隨時都能夠種出品質優良、節本增收的糧食。手中有糧、糧安天下;人民豐衣足食就會實現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就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徐淙祥說,一定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研發更多、更好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強調,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這對我們種糧大戶提出殷切希望。”徐淙祥表示,為了不辜負這份殷切希望,太和縣財政局等縣直涉農部門對農業發展資金進行科學規范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及時發放;縣科技局組建了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優勢;縣農業農村局,對全縣種糧大戶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了規劃,對種糧大戶分期分批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完善水泥堆場、農機庫房、烘干塔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生產短板。此外,縣里還對徐淙祥的千畝農業園通往鄉村的主干道損壞嚴重路段進行改造升級,對年久失修的高標準農田整修、治理。
“我們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千畝農業園建成我國黃淮地區優質高產糧生產示范基地,充分發揮規模種植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進一步帶動廣大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助推鄉村振興,把農業打造成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增長極。”徐淙祥說。
“廣闊天地,種糧事業也要后繼有人”
受徐淙祥的影響,現在兒子徐健與孫子徐旭東都加入了“務農”行業,祖孫三代皆種糧,成為太和遠近聞名的一家人。
作為千畝現代農業園的管理員,徐健說,今年低溫、干旱等災害多發,之所以能取得高產,一是政策好,二是科技幫扶政策落實到位。“種糧要賺錢還是向科學要效益,關鍵在于通過科學種田,實現節本增效。我要把這片實驗基地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帶動引領黃淮地區的農業發展。”
徐旭東畢業后回到家鄉,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種糧,成了一名“新農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從事種子和農業科技研究。徐旭東說,家里保存著一張爺爺和袁隆平、李登海的合影,每每看到,總會令他心潮澎湃。如今,守護糧食安全責任傳承到新一代農人的肩上,在徐旭東看來,自己要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總書記在回信中,提到了對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堅持種糧感到十分高興,希望我們繼續堅持下去把這個事情做好。總書記回信讓我倍感振奮,我覺得農業是一個廣闊的舞臺,年輕人在農業上可以大有作為,就像我爺爺一樣堅持農業幾十年,取得了不少成績,我一定要向他學習,決心投身農業發展,做個新農人。”徐旭東說。
一封回信,是巨大鼓舞,更是沉甸甸的激勵和囑托。“祖孫三代”堅持種糧,一起守護“糧安”的感人故事,為時下廣大青年扎根鄉村啟迪了思路,拓寬了路徑。這樣一封話語質樸、飽含深情、語重心長的來信,是對徐淙祥等農民群眾和鄉村振興一線干部的巨大鼓舞,進一步增強了全國上下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的決心和信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