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為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提供堅實保障——寫在“黑土地保護法”施行前夕
時間:2022-07-19 00:54:1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楊鈺 字號:【

  7月初,一大早,吉林省德惠市鑫磊家庭農場負責人張磊便到自家玉米地轉了一大圈。經過保護性耕作深松的黑土地上,綠色的玉米苗正茁壯生長。

  380萬畝的耕地面積,95%為黑土地。為了保護并利用好黑土地,十年來,德惠市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應用,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了1300萬畝次……種種舉措的有力落實,不但讓田里農作物吃上了“營養餐”,而且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黑土糧倉,用好還得護好。“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對于黑土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6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簡稱“黑土地保護法”),將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為什么制定黑土地保護法?該法有什么特點?如何貫徹落實?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為黑土地保護“照方抓藥”。

  “小快靈”立法,

  為保護黑土“加力”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地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我國東北黑土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調出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為筑牢我國糧食安全“壓艙石”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黑土地長期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重用輕養,缺乏保護和投入。土地肥力透支,耕層變淺,土壤酸化、沙化、鹽漬化加劇,‘黑土變薄、地力變瘦、耕層變硬’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院長李洪文說,黑土地退化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將極大地威脅我國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

  近年來,在實施一系列加強耕地保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基礎上,黨和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多項針對黑土地保護的相關政策。2017年7月,原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2020年,為了加快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2021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又印發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

  地方層面,2018年,我國首部關于黑土地保護的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面世。2021年,黑龍江省先后制定出臺《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決定》《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采取“決定+條例”的模式,充分發揮立法引領黑土地保護的作用。

  黑土地保護工作層層推進的同時,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地方在落實與實踐中仍然存在“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情況。“各區域黑土地保護政策協同性不強、未建立穩定持續保護機制,缺乏針對性、系統規范的黑土地保護措施。”李洪文說,亟需采取規范、有效的措施,通過法律保護好黑土地,遏制黑土地退化,提升黑土地質量,穩定提高黑土地生產能力,進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為了凝聚合力保護黑土地資源,建立黑土地保護的長效機制,維護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這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之際,黑土地保護法歷經三審,應時而生。由此,守護黑土糧倉的工作有了立法保護,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護政策轉化為了法律規定。

  黑土地保護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小快靈”。在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后,當年啟動立法,當年完成起草工作,當年提請審議,且在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4月的半年時間內,黑土地保護法完成3次審議并獲得通過,這在多年的立法工作中都是少見的。該法不分章節,共38條,包括立法目的、適用范圍、保護要求和原則、政府責任和協調機制、獎補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小快靈’立法,突出立法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著力保護黑土地中的耕地,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憲魁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草案)》的有關問題作說明時介紹了黑土地保護法的立法總體思路。

  “法律出臺后,有關方面要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加快推進配套規定的制定、修改工作,確保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及時、有效銜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二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支撐,為黑土糧倉“加油”

  吉林省梨樹縣百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田疇萬頃。這里的黑土肥沃,抓起來成團,踩上去松軟。

  兩年前的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片玉米地,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梨樹模式是由核心團隊來打造和技術研發、試驗示范、配套農機裝備開發、技術推廣四個體系來支撐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創新聯盟副秘書長苗全說,梨樹模式離不開科技支撐。

  在科技支撐方面,黑土地保護法明確規定,“采取措施加強黑土地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將黑土地保護、治理、修復和利用的科技創新作為重點支持領域,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協同開展科技攻關。”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解宏圖認為,要集成創新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理論、技術和應用模式,構建黑土保護與利用的科技支撐體系,恢復重建黑土的健康可持續的生產功能。

  “在黑土地保護中,高校、科研院所等應主要從四個方面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占祥看來,一是要廣泛開展基礎性科學研究工作,尋找到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學路徑,為科學保護黑土地提供理論依據。二是要積極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有針對性的黑土地侵蝕阻控、土壤地力提升、農田產能提升等關鍵技術和配套裝備,破解“卡脖子”難題。三是加強技術集成創新,逐步形成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種植制度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體系,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四是要強化科學技術示范引領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與農業管理部門、農事企業等密切合作,通過建立示范田、舉辦培訓班和現場會等方式,加快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傳播。

  黑土地保護法還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廣科學的耕作制度”。在黑土地耕作區可以采取何種耕作制度以提高黑土地質量?

  “實行輪作、間作等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種植制度,在適宜地區推行糧豆輪作、糧豆間作、玉米綠肥作物混播等新型種植制度;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實施深松深耕整地,加深耕作層、打破犁底層,保水保肥。”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教授何進說。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研究員關義新認為,除了科學的種植制度和耕作技術外,還應該注重黑土退化修復的工程技術。“在風蝕嚴重地區,加大防風林帶的建設,實施防風林帶的科學有序布局;在水蝕較為嚴重的坡耕地,合理利用等高壟作種植、修筑梯田與侵蝕溝防護工程技術,進行風蝕水蝕的綜合防控。”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升黑土地利用效率,農業機械非常重要。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教授王慶杰介紹,據2021年統計數據,黑土地耕作區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4%,機械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3%,但在中耕等田間管理環節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黑土地保護法明確指出,“因地制宜推廣免(少)耕、深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適宜的農業機械”。“目前相較于國外先進農機,我國農機具作業效率與作業質量仍有明顯差距。”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宋正河說,以高速精量玉米免耕播種機為例,在一年一熟、地表秸稈覆蓋量較少的條件下,國產玉米/大豆免耕精量播種機作業速度大約只有歐美等國家的一半,而且播種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種現象不僅有經營方式、農田條件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技術本身存在短板和弱項。他建議,加強黑土地耕作區農機具與種植制度、材料工藝、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經營方式、農田建設等深度融合,必須建立健全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加大黑土地耕作區農機具研發支持力度。

  目前,東北地區已經打響了一場“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是由中國科學院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開展的,以“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為目標,開展適用于不同氣候類型和區域特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攻關,為支撐黑土地永續利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從嚴從重,為保護力度“加碼”

  路旁耕地上,一座座黑土堆成了連綿小山。這是去2021年東北春耕時節,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福太村的一幕場景。這些黑土是有人用大型設備從地里挖出后,進行晾曬風干的。這些人以改良土地之名行挖土之實,并進行出售。五常市9萬多平方米黑土被盜挖,公安機關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不僅五常市,東北其他地方也出現過盜賣黑土的案件,多被用于育苗、城市綠化、花草種植等。

  目前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有了國家層面的法律依據。黑土地保護法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該法對于破壞黑土地資源的違法行為“從重處罰”,規定對于違法將黑土地用于非農建設的,盜挖、濫挖黑土的,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這三種情況,分別依照土地管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處罰。其中,在今年4月進行草案二次審議時,將非法出售黑土的罰款上限由每立方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5000元。

  不僅從重處罰,還要壓實黑土地保護責任,形成監督合力。黑土地保護法建立了考核監督制度,明確國務院對四省區人民政府黑土地保護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將黑土地保護情況納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要求有關部門按照職責聯合開展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報告黑土地保護情況,依法接受監督。

  為落實好黑土地保護法,農業農村部將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綜合施策提升黑土質量,“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統籌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還田、深松整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保護性耕作等政策措施,實行綜合治理,推廣多種類型保護性耕作5億畝次,實施有機肥深翻還田1億畝,推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說。

  黑土地保護法的出臺,是我國“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的生動體現。不僅僅是黑土地,每一塊耕地都需要認真呵護。只有依法保護黑土地,全國人民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呵護好耕地,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