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闖出保險服務鄉村振興的卓越之路——專訪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于澤
時間:2022-07-19 00:52:1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永生 姜玉桂 劉月姣 字號:【

  近年來,保險業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持續發力。作為保險業領軍央企,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如何為三農發展提升風險保障?怎樣更好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推進種業振興?有哪些創新來助力大豆、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在推進農業保險精準理賠方面采取了哪些新舉措?圍繞上述問題,中國農村雜志社記者近日專訪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黨委委員,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于澤,請他暢談保險服務鄉村振興。

  記者:作為金融央企,中國人民保險集團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有哪些?

  于澤: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國人保”)作為共和國保險業長子,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始終高度重視服務三農工作。早在建國初期,中國人保就首先開辦了農業保險服務農業生產。2007年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正式啟動以來,中國人保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持續豐富農業保險產品供給,積極構建農村保險基層服務網絡。截至目前,中國人保農險保費規模位居市場第一,在行業內處于引領地位,2007—2021年累計為14.9億戶次農戶提供了16.7萬億元的風險保障,充分發揮了農業生產穩定器、財政資源放大器和產業導向助推器的作用,為我國三農發展貢獻了人保力量。

  脫貧攻堅期間,中國人保精準對接國家“五個一批”工程和“兩不愁三保障”重點環節,聚焦產業、民生和社會治理三大領域,貫穿深度貧困地區和定點扶貧地區兩大重點區域,輔以廣覆蓋的基層服務網絡,構建起保險扶貧“五大體系”。共承接了881個幫扶點(縣、鄉、村)的扶貧任務,投入幫扶資金和物資超過3.56億元,消費扶貧金額超過1.5億元,累計派出扶貧掛職和駐村干部2000多人次。在中央對定點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連續三年獲評最高等次“好”,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國人保2個集體、1名個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三農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人保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特別是集團新一屆黨委把助推鄉村振興作為服務國家戰略全局的歷史責任和政治責任,將“服務鄉村振興”作為“六大戰略服務”之首強力推進,系統上下立足“卓越保險戰略”探索實踐出一條保險服務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卓越發展路徑。具體在四大領域十個方面發力。

  第一,堅定履行政治使命,牢牢守住“兩條底線”。

  服務糧食安全戰略,保障農產品穩定供給。中國人保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持續推動農險“提標、擴面、增品”,構建了行業內最為完善的農險產品體系,實現了對種養林漁等農業各領域的產品全覆蓋。同時,中國人保全面參與三大主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創新開發“保險+期貨”、價格保險等產品,持續推動農險保障程度從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升級,從保產量損失向保價格收入升級。2021年,中國人保累計為8000萬戶次農戶提供了2.7萬億元的風險保障,有力服務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2020年,我國全面消除了絕對貧困,但脫貧基礎還很脆弱。因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止規模性返貧。我們嚴格落實中央“四個不摘”要求,在過渡期內繼續保持定點幫扶地區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積極發揮保險賠款精準到戶到人優勢,加大專屬保險產品供給,開展防返貧保險項目,落地推廣“鄉村保”產品,為脫貧人群、農村低收入人群、低保和特困人群編織一張安全保障網,并協助政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第二,發揮保險功能作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

  服務現代農業產業,保障產業鏈穩定安全。“鏈條式”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顯著特征。對接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中國人保積極延伸保險服務,構建覆蓋鏈條不同環節、不同參與主體的風險共擔保障機制,助力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聚焦農業產業園區這一地域空間上的現代農業聚集區,中國人保在陜西楊凌農業示范區先后開發實施19個首創農險品種,經驗模式入選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

  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規模大、投入高、風險集中”的特征,與普通農戶相比,遭遇災害后損失更大,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旺盛的保險需求,中國人保在浙江推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保險,涵蓋種養收益補償、農業設施損失、農產品食用安全等八大責任,深受歡迎,續保率達到100%。

  服務農業防災減災,助力糧食節約減損。黨中央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農業農村部提出要實現糧食全過程、系統化減損。中國人保積極踐行“減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工作理念,加快推行“承保+減損+賦能+理賠”新邏輯,將防災減災環節前置,不斷引入病蟲害防控、人工干預天氣、增產增效等領域的新技術,通過保險服務促進糧食減損。2021年,中國人保為超過2500萬受災農戶支付350.9億元農險賠款,為災后恢復農業生產提供重要資金來源,促進了中央惠農政策落地,成為了農民兄弟身邊的撐傘人、暖心人。

  第三,拓寬保險服務領域,促進鄉村宜居宜業。

  服務產業新業態,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呈現出農業多功能性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場景方興未艾。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中國人保積極開辦農產品溯源保險、地標知識產權保險、涉農物流體系保險等創新產品,助力農產品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農產品物流暢通提供保障。

  服務鄉村生態文明,促進農村綠色低碳轉型。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正在加快向“生態優先、綠色低碳”轉型,在種養環節更加強調降低單位產量的碳排放強度,在林草環節更加重視固碳增匯能力,在農村生活領域更加關注居住環境的綜合治理。中國人保開發的“蝦稻共生”“稻魚共生”養殖保險,有效促進了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推廣的“林業碳匯保險”,獲得了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綠色金融獎”(創新獎);開辦的有機肥施用損失保險、稻麥秸稈離田補償保險、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保險等創新產品,促進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服務鄉村建設行動,助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我國將持續加強農村地區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的民生建設,進一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人保在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堤防堤壩、農村道路、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方面持續升級保險服務,將成為鄉村建設行動的有力保障。

  第四,深挖保險內涵價值,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服務深化農村改革,幫助農民更多地獲利增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兩個重要方面。中國人保積極發揮保險的市場化機制優勢,主動融入農村改革進程,推動保險納入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針對土地流轉違約風險,發展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加強土地流轉信用鏈條和農戶權益保障;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深化改革,探索引入收入保險機制,在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基礎上,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增值收益和增收機會。

  服務農村社會治理,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中國人保大力發展農房保險、小額意外保險、社會治安保險、救助保險等民生保險,參與農村多層次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助力化解廣大農民的急難愁盼問題;發揮保險正向激勵作用,促進農民現代觀念和市場意識培育,如中國人保寧波“農創保”項目,有效促進了農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

  記者:我們查閱去年12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制(繁)種發展是重要條款。請問中國人保在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特色和亮點?

  于澤:中國人保積極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潛在缺陷責任保險,承擔因工程質量缺陷導致的經濟損失及后期農田工程管護費用,提供建設期間以及建成后的全周期風險管理服務,實現了“建管合一”,目前已在湖南等7個省份落地。

  種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但制種業技術復雜、對氣象條件要求高,極易受到不良天氣影響。與傳統的種植業保險相比,制種保險保險金額更高、責任范圍更寬,除承擔一般性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損失外,還包括氣溫異常或連陰雨致花期不遇或花時不遇造成的品質下降損失。中國人保自2011年開辦水稻、玉米及小麥三大主糧制(繁)種保險至今,已有11年歷程,已在17個省開發了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制種保險,并研發了蔬菜、水果制種保險。2022年中國人保將圍繞種業振興行動,聚焦種業研發育種、繁育制種、生產加工和推廣銷售全產業鏈環節,探索引入“保險+信貸”模式,形成一攬子保險解決方案,創新種業保險產品和業務模式。

  記者:2021年以來,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政策擴面提標,今年將實現13個糧食主產省份產糧大縣全覆蓋。請問中國人保在這方面工作進展怎么樣?

  于澤:農業保險在開辦之初一直遵循“低保障、廣覆蓋”原則,如今在保障程度上,已不能完全滿足農戶風險保障需求,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迫在眉睫。2021年,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印發《關于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的通知》,其核心內容是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政策進一步擴面、提標,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針對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開展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金額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農業生產總成本,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險金額覆蓋農業種植收入,這兩個險種的保障水平最高均可達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大大超過了傳統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最高40%的保障水平,極大地穩定了投保農戶種糧收入預期。

  2021年,中國人保全面參與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的擴大試點,開發專屬產品34款,在12個省份落地。2022年中國人保聚焦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全面落地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擴大實施范圍政策。從覆蓋自然風險向市場風險轉變,通過優化服務水平、提高風險保障為農戶提供全面風險保障。截至2022年2月底,公司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承保面積達3823萬畝,為458萬戶次農戶提供了超過372億元的風險保障。

  記者:農業保險精準理賠一直備受農業經營主體關注。請問中國人保在提升農業保險定損理賠的精準性、及時性和便捷度等方面有什么探索和創新?

  于澤:面對各類農業自然災害,中國人保以數字科技賦能農業保險服務全流程,按照“承保+減損+賦能+理賠”保險新邏輯,強化農業風險精準識別與量化管理,升級防災減損服務舉措,以匠心精神筑起農業災害防御最強保險防線。2021年向2300萬受災農戶支付了329.7億元農險賠款,同比增加32.4%。

  一是災害發生前,公司與氣象、農業農村等部門協調聯動,積極開展災害監測預警和災前防控。比如將第三方天氣風險管理系統,引入到農險移動查勘平臺中。在2021年7月份河北特大暴雨發生前,系統將預警信息及時傳達到了農戶手中,許多養殖戶提前把生豬轉移了出來,避免了損失。

  二是公司廣泛組織農村基層服務隊伍進村入戶,搶收水稻和臨近成熟瓜果、補施肥料、防治蟲害,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既保證了農戶收成,更幫助政府達成了糧食生產的任務目標。比如去年8月在臺風“煙花”到來前,中國人保在浙江省緊急協調調運收割機、運輸車、烘干機等農機具設施,組織搶收早稻70萬畝,大大降低了損失,搶收比例達58%,通過保險力量讓糧食顆粒歸倉,利民利國又利企。

  三是通過人工影響天氣手段,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干預。比如去年9月甘肅遭遇旱災,中國人保在甘肅多個地區運用高射炮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降下了“及時雨”,有效緩解了旱情,對馬鈴薯、中藥材等農作物收到了非常好的減損效果。

  四是為農險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戶體驗到了更快更優質的理賠服務。2021年4月江蘇大風、冰雹等天氣災害發生后,中國人保緊急調動112架無人機、424輛三農查勘車,同時依托農險移動端工具,全方位開展立體式農險理賠,10天時間完成全部理賠工作,支付賠款1.4億元,跑出了農險大災理賠的“加速度”。

  記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請問中國人保服務大豆、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思路是什么?

  于澤:近年來,中國人保積極服務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2021年中國人保共計為28.4萬戶次農戶提供30.2億元大豆類風險保障。2022年,中國人保將全面落實“擴大大豆油料生產”重大政治任務,在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基于現有玉米、大豆保險產品,設計開發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保險產品和保險方案,積極爭取政府政策支持,用好農業保險全力支持大豆面積恢復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推廣任務。

  中國人保積極回應蔗農和糖企對糖料蔗風險保障的訴求,大力推進糖料蔗保險,全力支持了制糖產業發展。2021年中國人保共計為31萬戶次的蔗農提供了87億元的甘蔗類風險保障,理賠受益農戶15萬戶次。按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要求部署,中國人保將升級糖料蔗保險保障模式,進一步提高保額,推行完全成本保險,實現物化成本、地租、人力成本全覆蓋;同時試點探索糖料蔗收入保險,覆蓋價格和產量風險,為蔗農提供差異化的全方位風險保障。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