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壤普查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三普”)。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國務院《通知》),對“三普”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成立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農村部。2月22日,胡春華副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會議暨全國土壤普查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對“三普”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標志著此次土壤普查正式啟動。
一、深刻認識開展“三普”工作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土壤質量狀況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通過土壤普查查明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狀況,是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守耕地紅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概而言之,土情連著農情、連著國情、連著民情,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農情,決定了立足國內保障食物安全必須更加依靠提高土壤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迫切需要通過開展土壤普查提供詳實準確的基礎數據;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指導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因土種植(特色農產品的地域性布局需要考慮水土條件的差異性)、因土施肥、因土改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精準化,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滿足人們對食物的多樣化需求,迫切需要以詳實可靠的土壤性狀和障礙指標等土壤質量數據作支撐;同時,科學精準有效防治土壤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快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也迫切需要開展好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和土壤健康普查。總之,這次土壤普查是40多年來對農用地土壤的一次“全面體檢”,是一項必須高質量完成的政治任務。
二、準確把握“三普”總體任務和目標要求
貫徹國務院《通知》要求,要按照《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的總體安排,準確把握好土壤普查的功能定位、主要內容、目標任務和技術路線。
第一,關于普查功能定位。這次土壤普查具有多功能集成、多學科協同、多領域協作等特點,綜合性、系統性強。從多功能集成看,普查需要圍繞土壤生產、生態、環保等多重功能,統籌服務于土壤肥力及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污染及退化防治、土壤固碳增匯管理、后備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等多重目標。從多學科協同看,普查需要土壤學、農學、生態、環境及遙感、信息技術等多學科協同。從多領域協作看,普查需要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技術推廣等多領域協作。
第二,關于普查對象與內容。普查對象包括全國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覆蓋土地面積約110億畝。其中,林地、草地重點調查與食物生產相關的土地(比如木本油料、木本糧食、放牧割草草地等),未利用地重點調查鹽堿地等可開墾的土地。普查內容主要包括土壤性狀、土壤類型、立地條件、利用情況等四個方面,以及土壤類型更新完善、土壤質量分析評價、土壤資源利用保護等方方面面。其中,土壤性狀普查主要是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性狀的分析檢測,包括土壤有機質含量、營養元素、障礙因子、污染狀況(有條件有需要的地方可包括土壤重金屬、新污染物等)、土壤生物等性狀調查;土壤類型普查主要是通過土壤剖面樣點調查分析,運用最新土壤分類成果,實現對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簡稱“二普”)所形成土壤類型的校核、糾錯、補漏和轉換,形成“三普”新成果;土壤立地條件普查主要是調查采樣點所處區域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植被類型等,為土壤發生分類和合理利用保護提供參考;土壤利用情況普查主要是調查采樣地塊上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種植制度、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及其變化過程等情況。
第三,關于普查目標任務。到2025年,通過對110億畝農用地等的全面體檢,形成以反映土壤分類研究發展水平的土壤分類系統為基礎的全國標準化1:5萬土壤圖;以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狀普查為核心的土壤屬性數據庫和土壤樣品庫;以不同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生物指標及障礙狀況(包括土壤污染)分析為基礎的土壤質量評價及改良利用(治理修復)報告;以區域土壤特征為基礎的土壤適宜性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布局分析報告;以土壤和立地條件為基礎的可墾耕地資源分析報告;以重點區域可墾資源調查為基礎的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報告等一系列綜合性和專題性報告、圖件、數據庫。
第四,關于普查技術路線。《工作方案》提出了“六結合”“六統一”的技術路線。“六結合”(即堅持摸清土壤質量與完善土壤類型相結合、土壤性狀普查與土壤利用調查相結合、外業調查觀測與內業測試化驗相結合、土壤表層采樣與重點剖面采集相結合、摸清土壤障礙因素與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結合、政府保障與專業支撐相結合)體現了土壤普查的專業要求,主要是查清土壤肥力、土壤質量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變化的內因和外因。為此,需要通過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實驗室化驗等,查清內在因素;同時,需要通過調查土壤的植被情況、利用方式和強度,以及田間基礎設施、地形地貌、光溫水熱條件等,了解外在因素。“六統一”(即統一工作平臺、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工作底圖、統一規劃布設外業采樣點位、統一篩選測試分析專業機構、統一過程質控)是確保土壤普查結果統一規范的客觀要求。土壤普查鏈條長、層級多,過程控制難,采取“六統一”既可以確保普查成果的統一性和可比性,又可以提升普查工作的協同性和高效性,避免因地方分散實施、各自為戰,造成進度質量難把控、成果匯總難對接,這也是總結“二普”工作得到的啟示。“二普”外業調查和樣品分析等基礎工作在1984年就已基本完成,但后期匯總工作直到1994年才全部完成,且不少縣至今還缺失“二普”土壤圖,并存在土壤類型同名異土、同土異名等問題。“三普”實行“六結合”“六統一”既有必要、也有條件。現在,遙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信息技術、智能設備等已被廣泛利用,有現代化裝備基礎作支撐,可以實現統一布點、一點一碼、內外業聯動、過程跟蹤等,保障普查工作的精準高效。
三、扎實開展土壤普查試點工作
國務院《通知》已對開展相關普查工作任務的時間安排作了明確具體部署,即2022年啟動并完成試點,2023-2024年全面鋪開,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可見,這次土壤普查時間緊,只有4年時間,而“二普”僅外業調查和樣品分析就用了6年;任務重,據測算,“三普”將采集分析表層土樣360多萬個、剖面分層土樣30多萬個,每個土樣分析20~45項理化指標,共約形成6億項次數據;覆蓋廣,覆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各類農用地,占國土陸地面積的76%;變化大,“二普”以來的40年正值改革開放重要時期,我國土地利用類型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國土“三調”)結果顯示,2009-2019年十年間耕地、園地、林地、草地間相互轉換和進出變化數量大;鏈條長,涉及樣點布設、野外找點、外業調查、化驗分析、數據處理、成果匯總分析與各類制圖、數據庫和樣本庫建設等多個環節;層級多,涉及中央、省、市、縣以及社會第三方各層級多方面,而且各地工作基礎和技術水平不平衡;普查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比如樣點布設,包括表層土樣和剖面分層土樣布設,不是簡單的網格式布點,而是要基于土壤類型,土壤類型又是需要通過能表征土壤發生條件、形成過程和屬性差異的土壤外部形態(土體構型)和內部性質的分類指標及分類系統來實現的,只有這樣才能更科學、更精準、更深刻地提示土壤內在發展規律和性狀特點以及利用保護方向和路徑。
這次土壤普查,將充分利用國土“三調”最新成果數據,綜合農用地地類數據,運用土壤學和土壤調查制圖理論方法、土壤分類最新成果以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3S”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二普”土壤類型數據為基礎,構建統一工作底圖,實現“三普”樣點選取布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再比如,野外找點取土樣、挖剖面,需要根據野外土壤類型、土體構型和診斷特性,尤其是形態學特征,進行實地校準和動態糾正。因此,無論是調查樣點的布設和校準,還是野外剖面挖掘描述、樣品采集儲運、樣品制備化驗等,專業性技術性都很強,需要一支有扎實土壤調查分類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隊伍,嚴格地按照技術規范和標準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做好,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功虧一簣。比如,在土壤樣品處理制備的粗磨過篩中,除了2毫米以上石礫去除外,其它大于2毫米的土團都要反復研磨過篩,直至全部通過,而不能圖省事隨意遺棄樣品,否則就會直接影響樣品真實性和分析化驗結果,可謂細節決定成敗。為此,按照國務院《通知》明確的用一年時間開展試點的要求,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土壤普查辦)組織專家,根據《工作方案》專門制定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目的就是要通過試點全面檢驗普查技術路線、技術方法、技術規程等是否可靠可行,在不同層級實施8個普查步驟(包括構建工作平臺、制作工作底圖、布設采樣樣點、外業調查采樣、內業測試化驗、數據整理分析、質量控制校核、成果匯交匯總等)的工作流程是否科學實用、簡便易行。因此,普查試點中需要不斷完善技術路線方法、技術規程規范,優化工作流程,完善組織體系和技術體系,使之更科學、更精準、更高效。同時,也要通過試點科學測算整個土壤普查的工作量,為精準申請土壤普查預算經費提供詳實依據。
今年以來,普查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和成效,包括組建全國土壤普查辦、專家技術指導組,完善技術規程規范,統一構建工作平臺,統一完成試點縣工作底圖制作和樣點布設,組織篩選第一批檢測機構(化驗室),會同地方選定88個試點縣、劃定198個重點區域鹽堿地普查縣等。總的看,前一階段的試點工作是扎實高效的,下一步各試點省、試點縣還需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工作平臺構建和運行方面。統一工作平臺是土壤普查全程管理的樞紐,是實現土壤普查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平臺功能設計除必須滿足普查工作需要外,還要具備數據成果匯總功能,實現與數據庫,包括地方數據庫,以及各項普查成果之間的有效聯接。同時,平臺要設置多層級、多類型用戶操作權限,并給地方拓展功能預留接口,以便各省可以在統一工作平臺基礎上開發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平臺,不斷提高土壤普查和土壤管理、農田建設管理信息化水平。目前,工作平臺已開發完成,進入試運行階段。平臺工作組和技術組要加強運行跟蹤,及時解決各地遇到的問題,并針對性完善平臺功能。各地在使用過程中也要積極反饋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好的意見建議。
第二,工作底圖制作和樣點布設方面。工作底圖是落實調查樣點、形成工作成果的基礎,是保障普查成果一致性的核心。制作工作底圖的重點是對“二普”縣級土壤類型圖進行收集、電子化、核準等。目前,今年試點的88個縣已全部完成土壤類型校核,形成工作底圖。接下來還有兩項重點:一是面向全國2800多個縣的土壤類型圖校核采取什么方法、怎么組織,需要加快研究部署;二是對200多個目前缺少土壤類型圖的縣,其工作底圖制作及樣點布設方案,專家技術指導組及其頂層設計組、平臺組等,需要加強研究,盡早提出解決辦法。
調查樣點的布設分表層樣點和剖面樣點,表層樣點重在為農業生產服務,主要采用結合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的網格法布點;剖面樣點則側重于對“二普”土壤類型的校核、糾錯、補漏和轉換。在具體樣點布設中,實行上下結合,國家層面按照統一布設方案預先布設好點位后,交由各省對相應樣點的典型性、可及性等進行校核,最終確定本省樣點布設數量和位置。各省在校核時可根據自身普查需要進行必要調整,比如對于林草地中與食物生產相關性不大的土壤可適當降低布點密度,而對于耕地的布點則可以適當加密,同時要保證省級校核后的各縣樣點數原則上比國家下發的樣點數只增不減。
第三,外業調查采樣方面。外業調查是土壤普查最基礎的關鍵環節,是決定普查成果科學性、準確性、典型性的核心。各省要抓緊制定外業調查工作方案,根據時節季節確定采樣計劃、配備物資裝備、遴選調查隊伍、把控外業實施過程、建立樣品流轉機制等,確保外業調查規范有序推進。在調查中,除了要實地詳細記錄采樣點的立地條件、土壤利用等情況外,還要注重收集調查縣、鄉、村相關數據資料,特別是特色農產品生產歷史、區域布局等。土壤剖面調查與采樣,同時承擔著土壤類型校核、土壤圖邊界勾繪與修訂等任務。因此,采集土壤剖面的外業調查采樣隊,須有熟悉土壤野外調查和分類的專家參加;同時,要建立專家在線指導服務機制,以便對一些野外調查隊現場把不準的疑難雜癥問題,能通過實時連線提供咨詢診斷或會診,并結合室內化驗結果,予以最終確診,保證劃界采樣的科學精準。此外,對校核中發現的重大錯漏問題,專家技術指導組要加強研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各地在實踐過程中,也要加強與全國專家技術指導組溝通,共同推進解決相關問題,確保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
第四,樣品制備與測試化驗方面。內業樣品制備和測試化驗是形成土壤普查性狀數據的最直接環節,是決定普查成果精準性、可靠性、可比性的核心。實驗室化驗由統一篩選確認的檢測機構負責,省里統一組織分樣、質量控制等。截至5月底,全國土壤普查辦已經篩選并公布了126家檢測機構,各省化驗工作要在已公布的檢測機構中挑選進行。對于此次公布檢測機構為空白的省份,要抓緊篩選上報檢測機構,全國土壤普查辦要盡快篩選公布第二批檢測機構名單。需要指出的是,鑒于本次土壤普查的多目標多功能性,內業樣品分析測試服務于土壤分類、土壤肥力及土壤健康評價、土壤利用保護等多重目的,涉及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及發生學等眾多方面,對樣品采集布點及數量、樣品處理及分析測試項目和方法,要求不盡相同,需要加強統籌、協同作戰,除有特殊需要外,盡可能做到各種采樣一次性一體化完成,頂層設計組與外業組、內業組之間要加強協調,做到無縫銜接。
第五,全程質量控制方面。全程質量控制是保障普查質量的有效手段,是確保普查結果客觀真實、準確可靠的核心。全程質量控制一靠技術規程。全國土壤普查辦組織專家編寫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技術規程(試行)》和《土壤類型名稱校準與完善工作指南(試行)》《土壤普查工作底圖制作與采樣點布設技術規范(試行)》《土壤普查數據庫規范(試行)》《土壤屬性圖與專題圖編制技術規范(試行)》《土壤類型圖編制技術規范(試行)》《土壤外業調查與采樣技術規范(試行)》《土壤生物調查技術規范(試行)》《土壤樣品流轉與檢測技術規范(試行)》《土壤普查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試行)》等9個專項技術規范(即“1+9”技術規程規范),這是質量控制的技術指南,普查中必須確保每個環節都按技術規程規范予以全程指導和質量控制。二靠作業人員資質要求。野外調查隊員和室內檢測人員需要參加國家和省級土壤普查辦組織的專業培訓,可考慮考核合格后頒發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要組織好技術規程規范的分級培訓,編制好培訓計劃和培訓教材,并精心組織實施好培訓活動。三靠專家技術指導組。要從國家和省級專家技術指導組成員中選擇相關專家,分級組織外業內業技術指導與抽查,開展線上線下咨詢指導和技術服務。四靠工作平臺全程跟蹤監督。要通過平臺實時監測調度工作進展,了解各環節按規程規范要求執行情況,包括外業采樣電子圍欄、數據填報審核、管理層審核、專家審核等是否到位,加強督促,全程把控時間和質量。
第六,成果形成與匯集總結方面。《工作方案》明確要求,此次土壤普查要形成數據、數字化圖件、文字、數據庫、樣品庫等五類成果。為此,在普查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都要始終將普查成果目標要求貫穿其中。省級層面須形成上述五類全部成果,市縣兩級成果類型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此外,各地還要依據本地土壤普查相關數據和農業發展實際,形成一些專題性成果,如特色農產品區域土壤專題調查成果等。各省每年底都要認真總結經驗、做法、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形成年度報告。
第七,鹽堿地普查方面。加快鹽堿地普查評價和綜合治理利用,是挖掘新增耕地潛力、拓展補充耕地后備資源的重要途徑。按照《工作方案》的總體安排,今年要完成鹽堿地專項普查。此項普查將以鹽堿地分布比較集中的東北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西北內陸和濱海等四個區域為重點,開展鹽堿荒(草)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調查和鹽堿耕地改良利用普查。依據遙感影像框定的鹽堿荒(草)地面積大于10萬畝的縣的數量,初定此次鹽堿地普查范圍為198個縣。今年的普查任務,主要是完成198個縣鹽堿荒(草)地和鹽堿耕地的面積、類型、分布及利用情況的普查。有鹽堿地普查任務的14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等單位,要按照《試點方案》及其中有關鹽堿地專題調查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本區域實際,盡快編制鹽堿地普查實施方案,并與土壤普查試點統籌實施,防止出現鹽堿地普查和“三普”兩張皮,以及重復性調查采樣等問題。
四、協同高效推進“三普”工作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會議暨全國土壤普查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以來,全國土壤普查辦按照會議部署和國務院《通知》精神,以及《工作方案》的總體安排,圍繞加快工作部署、優化技術路線設計、制定普查試點方案、加強宣傳引導等緊鑼密鼓推進了一系列工作。同時,及時開展了預算編制和經費落實工作,目前普查經費已明確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在各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經費,并通過安排地方轉移支付資金支持試點。這些工作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比較順利地完成,離不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緊密配合和協同工作。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三普”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專業性強、工作復雜、任務繁重,但當前工作中還存在認識理解不到位、各地進展不平衡、銜接協同不充分等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全方位推進。
為此,要按照《工作方案》提出的“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各方參與”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組織實施機制,建設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家和工作隊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更需要我們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創新方法、及時入位,掛圖作戰、壓茬推進,高水平高質量完成普查各項目標任務。
一要加快組建普查組織機構。國務院《通知》明確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普查工作的具體組織與實施。目前,全國土壤普查辦下設了綜合、平臺、外業、內業等四個工作組,與之相對應,在專家技術指導組下也分別設立了頂層設計、平臺、外業、內業等四個專業技術組,從而形成行政與技術相結合的組織指導運行架構,各省(區、市)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盡快參照組建。
二要加強部門溝通協調。近一年來,全國土壤普查辦各成員單位高度重視、密切配合、主動作為,合力推進了“三普”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少好做法好經驗。各級土壤普查辦要進一步加強工作和經驗交流,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努力形成內外上下協調順暢的工作機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好此次土壤普查任務。
三要強化辦公室組織協調和調度督導職責。要加強宏觀謀劃設計、規章規范及政策制定等基礎性保障性工作。統籌協調好土壤普查中相關單位的工作組織、技術指導等工作。及時調度各地各方面實施進展、了解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不斷完善辦公室各工作組之間、各專業技術組之間、工作組與專業技術組之間的銜接協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要發揮好技術支撐單位和專家組作用。根據土壤普查工作需要,選擇相關專業技術力量強、參與積極性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各相關技術支撐單位,要主動發揮好自身優勢,做好牽頭負責工作。“三普”專家技術指導組及全體專家肩負重任、使命光榮,要積極主動深化對技術規范、技術方法、技術標準、成果類型等研究,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方案、規程規范和技術文件,強化對土壤普查的技術支撐保障。同時,要深入一線指導服務,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科研工作和普查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為普查工作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五要抓好普查條件保障。各地要加強條件能力建設,提高普查設備設施保障水平。抓緊配備外業調查采樣裝備,數據采集終端和數據存儲、處理設備。抓緊開展分級分類分環節的培訓和現場實訓,確保普查工作人員盡快掌握技術規范和操作要領。各級土壤普查辦要加強協調,加快落實試點經費,并通過試點測算全部普查經費,按程序抓緊將其列入各級年度財政預算,做到應保盡保,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
總之,我們要緊緊抓住難得機遇,以保障國家糧食及食物安全為己任,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主動擔當作為、勇于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推動“三普”工作高質高效開展,確保普查試點工作開好頭、起好步,取得明顯成效,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推進落實視頻會議上的講話,略有刪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