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鄉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向。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堰下村作為傳統花鄉,立足村情、順勢而為,在全市率先開展“數字鄉村”建設,受到當地干群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
順應花木經濟發展需求,信息化賦能催生“數字堰下”
堰下村位于沭陽縣顏集鎮東部,人口1301戶5604人,面積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74畝。作為傳統花鄉,堰下村自上世紀90年代起發展花木經濟,從一家一戶種、大家一起銷,靠大喇叭叫賣的1.0版,到2007年搶抓電商發展潮流,開網店、賣花木的2.0版,再到如今直播帶貨賣花木的3.0版,花木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目前,全村青年創客達800多名、苗木及經濟人500多名,注冊運營花木電商網點1000余個,村民種植花木總面積超1萬畝,花木電商年銷售額達5.15億元,是全國首批“淘寶村”,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十強村”。
隨著花木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市場行情、物流等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在花木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推動下,顏集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堰下村花木電商多,智能手機、電腦、網絡普及率較高的優勢,積極響應“四化”同步集成改革部署,著眼于信息化賦能,于2021年7月啟動“數字堰下”建設。建設過程中,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和農民生活需求,將建設范疇逐步由服務產業發展向服務鄉村治理、農民生活等多個領域拓展,最終形成了集生產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于一體的“數字堰下”。
構建“一碼兩端一中心”,打造好用實用管用的“數字堰下”
“數字堰下”在建設過程中,按照“好用實用管用”的原則,堅持“群眾需要什么就建什么”“群眾怎么用地方便就怎么建”,不斷去粗存精,最終形成了“一碼兩端一中心”的主體架構,即:農戶專屬二維碼、手機端公眾號和電視端模塊、村級數字化指揮中心。
“一碼”通掃,形成農戶專屬“身份證”。堰下村將全村農戶細分為黨員戶、普通戶、電商戶和低收入農戶,進行分類管理和服務。每個農戶家門口都懸掛一個標志牌,上面有該戶所在村莊、門牌號和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該農戶的基本信息和經營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成員、住址、獲得榮譽、文明星級等;經營信息主要是電商戶的網上商店、信用評價等,實現了農戶智能識別、信息精準抓取。
“兩端”共用,打造農民貼心“服務臺”。堰下村針對不同年齡群體,打造了內容相同、功能相近的手機端和電視端兩個服務終端,讓喜歡用手機的年輕人和居家的老年人都能方便地使用“數字堰下”,填平了“網齡”代溝,實現“一屏觀所有、一網看世界”。服務終端包含了生活服務、生產服務、文化宣傳服務、惠農政策服務四種功能。其中,生活服務集成修家電、換煤氣、通下水、送東西、找家政、買菜、買藥、訂餐、理發等10余個功能,村民可隨時進行預約;生產服務既提供了各類花木的市場行情,也可以發布花木收購、銷售的買賣信息;文化宣傳服務可以在線上黨課、學典型、評先進,也可以看戲、聊天、觀影;政策服務將疫情防控、惠民政策、補貼信息、辦事指南、技能培訓等信息進行實時推送,滿足農戶需求。
“中心”統攬,搭建鄉村治理“指揮部”。堰下村將村黨群服務中心改造升級為數字化指揮中心,搭載可視化平臺,安排專人使用、更新和維護。通過布設在全村的視頻監控、傳感監測等終端設備,在指揮中心可實時掌握“數字治理”“花木電商”“智慧農業”等28個模塊信息,讓堰下村情“一網覽盡”,實現從“喇叭喊話”到“云上廣播”治理的升級,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平安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中心工作效率。
重塑農民生產生活,“數字堰下”展現未來鄉村新圖景
數據改變生活,“數字堰下”給堰下村帶來了深刻變化,展現出未來鄉村的美麗圖景。
數字賦能,花木產業迭代升級。作為知名的花木電商村,服務花木產業發展是“數字堰下”的首要職能。聯上物聯網,花木生產更加智能。堰下村為每個50畝以上的規模花木基地都配套了傳感監測設備,這些“千里眼”“順風耳”將海量生產數據實時匯集到數字堰下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最新的空氣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農戶可以通過手機端、電視端進行實時查看,做到精準控溫、控濕、用肥、用藥,為“難伺候”的花木營造了最適宜的環境,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成本。嫁接大數據,花木營銷更有前景。“數字堰下”通過與縣花木產業大數據平臺互聯互通,實時抓取全口徑市場行情,農戶坐在家里就知道“往哪賣能賺錢”,搭建起小戶種植與規模營銷的橋梁;通過“你買我賣”模塊,集成村內花木生產經營信息,足不出戶就能收購貨物、銷售產品,手機一點“買全村、賣全國”,實現了村內生產與全國市場的有效對接;通過將花木經營戶納入水滴信用數據庫,建立起花木電商信用管理體系,規范了花木營銷行為,維護了“花木之鄉”的良好形象。推廣新模式,花木電商更為火爆。在整個花鄉,流行著“數據是新農資、手機是新農具、直播是新農活、網紅是新農人”。在此基礎上,堰下村進一步引領農村電商發展潮流,通過搭建集中競拍場景的方式,構建直播矩陣,實現粉絲聚集與流量變現,推動花木產品“爆單”銷售。一場“矩陣直播”,可聚合近百名網紅并排直播,每名網紅主播均開通3~5個賬號,在淘寶、抖音、快手、拼多多等10多個平臺同步帶貨,吸引40余萬粉絲觀看競拍,日可售花木資材約1萬盆,成交額達300萬元。
共建共享,鄉村治理效能倍增。“數字堰下”不僅為村干部工作提供了便利,也為廣大村民參與治理提供了平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做到了文明宣傳有陣地。堰下村把宣傳陣地從線下搬到線上,將人情新風、誠信電商村民公約等村規民約錄入“數字堰下”,主動開展堰下好黨員、身邊好典范、“五美庭院”、“誠信花木電商”評選等線上活動,農民坐在家中就能投票、評選,提升了村民參與度,讓宣傳典型從對面來到身邊,有效拉近宣傳距離,提升了宣傳成效;監督反映有窗口,堰下村每月主動將黨務、村務、財務以及黨員活動、志愿活動等信息在“數字堰下”掛“網”公開,接受全體村民監督,同時開設“村民大廣場”平臺,“網上”收集村民的各類訴求,線下安排專人跟進處置,將問題解決在初始狀態,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休閑娛樂有去處,“數字堰下”指揮中心按照“有事你來辦、沒事你來玩”的理念,依托現代化的影音設備,白天為村民辦事服務,晚上通過江蘇有線電視平臺免費為村民播放電影、電視等各類娛樂節目,成為村民納涼聚會的好去處,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軟硬”齊建,村莊環境提檔升級。堰下村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升鄉村軟實力的同時,重點圍繞“數字堰下”平臺收集的環境衛生、休閑生活等村民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鄉村建設行動,集成各類項目資源,累計投入1600余萬元,鋪設硬化道路2200米,安裝特色路燈73盞,打造文化休閑廣場5000平方米,增設雨污管網5000米,種植綠化面積約8000平方米,形成了“兩河兩廣場、四路十二景”的村莊格局,以真金白銀投入,推動了村莊環境面貌的全面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的全面提檔,讓村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數字堰下”建設帶來的變化與實惠,進一步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數字堰下”對加快建設數字鄉村的啟示
“數字堰下”基于農業生產信息化,拓展了農民生活服務的便利化,搭建了一個簡潔高效的智慧平臺,解決了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基本信息需求,實現了惠民便民和鄉村高效管理的建設初衷。從“數字堰下”建設的過程可以看到,數字鄉村建設基礎是“建”,核心在“用”,關鍵在“融”。
必須把滿足農民需求擺在首要位置。“數字堰下”建設過程中始終把滿足農民需要擺在首位,把方便農民使用作為基本前提,做到了好用實用管用,實現了既接地氣、也有人氣。建設數字鄉村不必追求“高大尚”“洋大美”,而是要貼近農民生活,把準農民脈搏,從農民最緊迫的需求上尋找突破口,從農民日常應用上找準著落點,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必須把推動信息融合作為基礎工程。“數字堰下”對鄉村生產生活治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行了綜合集成,形成了服務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微平臺,初步滿足了普通農戶、經營大戶、鄉村干部多元化、多角度、多層級的需求。在建設數字鄉村的過程中,必須從基礎著手,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的信息化、數字化進程;必須集成發力,打通各類信息的“數據壁壘”,推動信息資源整合利用,才能在未來鄉村數字化的進程中擔當起應有作用。
必須把強化政府推動作為關鍵支撐。“數字堰下”建設過程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顏集鎮黨委政府積極行動,村支部主動落實,縣鄉兩級在資金保障、人員組織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建設數字鄉村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組織推動,集聚各方資源、聚集各類信息,圍繞各類需求來實現發展的目的、管理的目的、服務的目的,推動數字鄉村加快由發展遠景變為現實圖景。
“數字堰下”建設速度快、群眾應用廣、服務內容多,盡管在行政審批、行政申報以及治理全覆蓋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完善,但已初步構建起便于農民應用的數字場景,邁出了建設數字鄉村的實質性步伐,值得學習借鑒。
(調研組成員:張業朋、蔣宗良、王榮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