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全國元帥系蘋果最佳適宜生長區和中國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產業化程度較高。近年來,天水立足光照充足、氣候溫潤,晝夜溫差大的實際,圍繞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持續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推進鄉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
實施果品產業迭代升級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綠色發展、質量強果、品牌為先”方針,加強品種更新和老果園改造,推進果品產業提質增效、迭代升級。全市果品基地面積穩定在230萬畝,產量達到245萬噸,年產值103億元,果品面積居甘肅省首位,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元帥系蘋果基地。優化區域布局,建成了以麥積區、秦州區為主的78萬畝花牛蘋果基地,以秦安縣為主的40萬畝優質富士蘋果基地,以麥積區、秦安縣為主的5萬畝黃色蘋果基地;以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麥積葡萄、甘谷花椒、清水核桃為主的100萬畝特色果品基地,以花牛蘋果為主導的麥積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入列國家級,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推進提質增效,實施“百萬畝果園提質增效”工程,在全市83個果品重點鄉鎮推廣增施有機肥、高光效樹形、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100萬畝,創建果品標準化示范園100個30多萬畝,年改造老果園和低質低效果園5萬畝,果品標準化生產率達到65%、優質商品果率達到80%,建設果園防雹網、三防棚等防災減災設施8萬畝,年落實果園保險35萬畝以上。培育經營主體,扶持發展果品產銷加工龍頭企業150多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82家,支持企業引進了一批大型光電分級一體化全自動包裝生產線,果品貯藏能力達到110萬噸以上。加強品牌培育,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到294個,構建起了以“甘味”果品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品牌體系。發展智慧果業,推動“生態+果業”“文化+果業”“養生+果業”“科普+果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了綠色生態、高產高效、鏈條完整、銷售順暢的現代果業體系,提升果品產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蔬菜產業提質增品工程。堅持川區與山區并進、設施與露地并舉、質量與效益并重,突出綠色有機蔬菜生產、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打造甘肅省重要優質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10萬畝,居甘肅省第二位,產量270萬噸、年產值70多億元,建成了以武山縣、甘谷縣渭河川道區為主的10萬畝優質高效設施蔬菜示范區;以清水縣、張家川縣高海拔區域為主的10萬畝高原夏菜生產示范區;以秦州區、麥積區遠郊為主的10萬畝城市“菜籃子”生產示范區;以全市山地旱作區為主的20萬畝優質夏秋蔬菜生產示范區。提升產品品質,圍繞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緊盯國內外高端市場對精品蔬菜需求,大力發展精細蔬菜,年引進培育蔬菜新優品種100個以上,年創建蔬菜標準園20個、改造鋼架大棚5萬畝,建設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100個,蔬菜商品率達到76%,航天蔬菜品種推廣面積達到50萬畝,蔬菜標準化生產率達到76%,蔬菜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促進產業融合,培育出了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蔬菜大型骨干龍頭企業,扶持蔬菜產加銷經營主體建設蔬菜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產地加工設施設備,開展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1.5%,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5%。推進農超對接,培育出了武山洛門、秦州贏池等4家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建設農超對接“菜籃子”超市、果蔬線上直銷店200多家,營銷專業人員達2.4萬多人。
實施畜牧產業擴量增效工程。堅持質量興牧、綠色興牧、科技興牧、品牌強牧,圍繞“豬、雞、牛、羊、蜂、水產”六大畜牧產業,推進畜禽良種繁育、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全省一流的生豬和雞標準化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優質肉牛羊和草牧業生態循環基地。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350萬頭只以上,肉蛋奶總產量達到20萬噸,家禽飼養量均居甘肅省第一。構建現代畜禽養殖體系,加強生豬穩產穩供,建成了武山縣、秦州區和麥積區規劃實施生豬全產業鏈示范園區、張家川縣肉牛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全市豬、雞、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300萬頭、1100萬只、40萬頭、70萬只以上,冷水魚、大閘蟹等水產養殖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養蜂總量穩定在10萬群以上,畜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7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構建現代動物防疫體系,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強化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動物衛生監督檢查,落實養殖場(戶)主體責任,重大動物疫病群體免疫密度達到90%以上。構建現代加工流通體系,推進畜禽屠宰標準化建設,鼓勵和支持大型畜禽養殖企業、屠宰加工企業開展一體化經營,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產業聯盟運行機制,支持養殖、加工企業開展農超對接,推行“旅游+”“生態+”等模式。構建現代循環發展體系,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行動,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促進種養主體有機對接,因地制宜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能源化等多元化利用,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利用撂荒地資源,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范圍,年均種植糧改飼15萬畝以上,飼草收貯能力達到50萬噸。構建科技應用推廣體系,開展種畜禽持續選育,提高種畜禽生產性能,建成了張家川縣、清水縣、武山縣標準化牛改凍配站點,區域性種公豬站10個、生豬擴繁場(基地)20個,標準化牛凍配改良點100個,畜牧業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
實施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工程。深入挖掘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擴大標準化生產規模,推進中藥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集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為一體的中藥材全產業鏈。全市中藥材基地面積分別達到26萬畝,產量分別為5.3萬噸,產值分別為15.5億元,建設了渭河以北10萬畝道地中藥材基地、渭河以南12萬畝資源類中藥材基地、清水和張家川兩縣隴山西部4萬畝大宗中藥材基地、秦州和張家川動物性藥源基地,培育壯大了岐黃藥業、圣慈藥業、軒轅藥業等一批創新能力強、生產規模大、加工水平高、市場營銷體系健全的中藥材產業龍頭企業。提升優質種苗繁育能力,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提純復壯、優質種苗繁育、馴化栽培等技術研究,圍繞半夏、萬壽菊、柴胡、黃芪、黨參、當歸等大宗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引進選育了一批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新品種,道地中藥材良種普及率達到50%以上。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強中藥材標準制(修)訂推廣,建設了一批中藥材標準化提升示范點,制定了一批道地中藥材地方標準,高品質道地中藥材標準化面積達到18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率達到7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45%以上。提升儲藏加工營銷能力,培育出了三隴安康、伏羲藥業等中藥材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產加銷一體化道地中藥材產業園,支持企業申請GAP、GMP、GSP認證,創建國家中藥飲片加工基地。培育發展中藥材專業營銷隊伍,拓寬營銷渠道。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