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轄縣級市,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峨眉山所在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峨眉山風景名勝區在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5A級景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是四川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近年來,景區發展實現了峨眉山生態價值的有效轉換,帶動了峨眉山市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2021年峨眉山市GDP達到385.8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376元和23104元,先后被評為“中國幸福百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強縣、天府旅游名縣、鄉村振興先進縣。
從市域發展情況看,不平衡不協調仍然是峨眉山市區域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占市域面積近40%的峨眉南部山區交通落后、產業落后、公共服務落后,人口流失和深度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給鄉村振興和區域內的共同富裕帶來了極大挑戰,需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快解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四川省峨眉山市在謀劃“十四五”發展規劃時,著眼峨眉山市區域協調發展這個大局,統籌城市發展和景區建設,積極推進“景城一體”,著力解決交通落后、產業落后、公共服務落后帶來的人口流失和深度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因地制宜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南北差距明顯,平衡發展壓力大
從地形上看,峨眉山市呈東北西南向的長方形地形,市域中偏東北部近200平方公里是峨眉平原,峨眉平原北部和東部是超過200平方公里的丘區和低山區,西部是幅員154平方公里的峨眉山風景名勝區,南部是幅員近600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
峨眉平原及周邊,以及西邊的景區500平方公里區域,是峨眉山市域相對發達的地區,一二三產業均主要分布在這一區域,集中了全市94%左右的人口、96%以上的經濟總量。農業以茶產業為主導,綜合產值近140億元,“峨眉山茶”區域品牌和“竹葉青”企業品牌在茶界影響較大。工業主要以建材、飲料等產業為主,農夫山泉、保羅力加等企業是主要支撐性企業。服務業主要以旅游業為支撐,每年進入市域內的1800余萬游客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支撐了峨眉山市服務業的持續發展。
與峨眉北部地區相比較,峨眉南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十分明顯。南部近600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涉及高橋、羅目、九里3個鄉鎮的部分和龍池、龍門、大為3個鄉鎮全部。僅以龍池、龍門、大為3個中高山區鄉鎮為單元看,幅員38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32.37%;常住人口2.4萬人,占全市的5.93%,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片區人口總量的30%以上;經濟總量13.27億元,占全市的3.63%。在“十三五”時期,3個鄉鎮的貧困戶2734人,占全市的29.3%。走進這片區域,滿目所見的是空心化的村莊和寂靜的原野。
搶抓歷史機遇,提升景區帶動能力
進入“十四五”時期,國家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峨眉山市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這為峨眉山景區在后疫情時代轉型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建設世界級景區既要抓好存量的提檔升級,更需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增加新的業態。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峨眉山景區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由于景區產品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峨眉山市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建設世界級景區,不但是峨眉山景區黨工委的必然選擇,也應當成為峨眉山市整體的發展目標。要建成世界級景區,需要對標提升景區的各方面基礎設施,特別是需要解決長期以來“一條獨路上金頂”的重大交通問題,增加新的適合后疫情時代旅游市場的新業態,從而讓世界雙重遺產再次成為峨眉山市發展的引擎。
就當前景區規劃和峨眉山市區劃來看,峨眉山建設世界級景區的外溢效應首先應會在南部山區產生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峨眉南部山區是名副其實的綠水青山。該片區與峨眉山景區相連,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氣候宜人,地處神秘“北緯30度”,山水條件優越。金頂、萬佛頂向南延伸而形成的萬宮山、巨北峰等山峰是構成區域內的主骨架,高山冰雪時長4個月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龍池湖、金川湖、茅桿河、大渡河等湖泊水系星羅棋布,地表水常年超過2類水質,達到直接飲用標準;中藥種植歷史悠久,黃連、天麻是主要代表產品;區域內地熱資源豐富,光照條件是北山的1.5倍,遍布泗溪溝溶洞群等優質文旅資源上百個,擁有變為金山銀山的先決條件。
除去綠水青山這個最大優勢外,該片區也具備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主要要素和市場。首先是片區內有充足的國土空間,這主要來源于人口空心化和深度老齡化帶來的閑置農房和農村建設用地、生產用地的低效利用,以及礦產業退出后的大量生態修復空間。其次是峨眉山景區向南打通旅游應急通道,連接金頂景區至縱貫南部山區的峨漢高速,將為該片區帶來巨大的客流,保障了有效的消費市場。另外,2021年出臺的中辦、國辦《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將會為峨眉山市南北部區域平衡發展帶來重要機遇。
圍繞“1238”發展思路,形成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峨眉山市謀劃了“十四五”時期“1238”的發展總體思路,即聚焦“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個愿景,緊盯“建成世界級旅游景區、爭創全國百強縣”兩大目標,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文旅興市、產業強市”三大發展戰略,在“文旅融合、景城一體、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創新創造、社會治理、黨的領導”等八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圍繞總體思路,謀劃了區域協調發展的“一核一帶四區”國土空間布局。“一核”,即進一步明確峨眉山景區在市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引擎地位,圍繞建設世界級景區目標,實現擴容提升、景城一體化發展。“一帶”,即沿峨眉山麓由北至南“新月形”區域,規劃建設環峨眉山景區世界級生態醫(康)養旅游度假帶,布局高端醫(康)養基地、精品文化民宿群落、世界遺產研學園區。“四區”,即在市域北部規劃建設“中國高山高端綠茶發展示范區”,著力發展茶產業,打響“峨眉山茶”品牌;在市域中部以主城區為中心規劃建設城鎮集聚區,將城鎮化水平由60%提升至65%,為其他空間布局提供有力支撐;在市域東部規劃建設綠色工業園區,實施現有礦產業“綠色減量高價值”發展,著力推進食品飲料、綠色材料、特色輕工三大產業發展,特別在水產業轉化上實現較大突破;在市域南部規劃建設生態發展示范區,著力發展以旅游業為特色的生態產業,把區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產品生產優勢,為群眾提供差異化的優質生態產品。
區域發展總體思路和空間布局形成后,圍繞南部區域發展問題形成了實施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明確發展定位。立足片區生態發展優勢,借勢峨眉山景區建設世界級景區的發展機遇,突出醫(康)養為特色的生態產業發展,建成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區,在鄉村振興、集體經濟發展、片區規劃改革三個方面作示范,打造峨眉山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保護基礎上,規劃發展森林康養、體育休閑、生態研學等新業態,建成峨眉山景區的延展空間,補齊峨眉山景區產品單一短板,實現“朝圣峨眉”和“養心峨眉”協調發展,探索出一條疫情沖擊下山岳型觀光景區從“門票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新路子。
二是明確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在峨眉南部片區投資達到500億元,帶動環峨眉山市醫(康)養產業累計投資達到1000億元以上,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規模,每年吸引來峨旅游2500萬人次以上,其中來峨醫(康)養100萬人次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從經濟意義上“再造一個峨眉山”。片區基礎設施全面改善,人均收入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區域發展總體平衡。
三是明確發展原則。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厚植生態產品價值。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發揮政府在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片區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系統謀劃、穩步推進。堅持系統觀念,搞好片區總體設計,排出發展優先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各項工作。
四是明確發展重點。著力解決交通體系構建問題。落后因交通,發展靠交通。以峨眉景區為核心,全面理順交通及配套體系,對外暢通高鐵、高速大通道,對內暢通景區、城區、鄉村內循環,讓全球游客當日可達。著力規劃建設以登山為特色的步道體系,奠定體育公園基礎,建設國家山地體育示范景區。著力建設國際化康養度假區。對標英特拉肯小鎮等國際知名旅游勝地,規劃建設龍池國際旅游小鎮和“南山里”國際生態康養度假區,以期達到服務300萬游客和10萬常住康養人口的能力。著力建立景區聯系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共享機制,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五是明確發展保障。鑒于峨眉南部片區既是峨眉山市鄉村振興主戰場,又是峨眉山景區發展新空間,峨眉山風景區和峨眉山市共同成立了峨眉南部山區開發指揮部,承擔起領導作用。實施“五統一”管理體制,即在規劃、項目、建設、管理、營運方面實現景城統一,在項目、資金、人才、土地、服務五個方面實現要素集中集聚。著力建設發展環境,全面實施“辦事不求人”“有困難請找我”“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三大黨建平臺,把服務環境比肩峨眉山風景的核心競爭力。著力提升工作效率,建立高效的工作專班,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整體工作合力。著力高標準高速度高質量推進開發建設,建立嚴格的考核評價機制,充分激發廣大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積極性,把峨眉南山建設成為投資熱土、創業熱土。
近年來,峨眉山市和峨眉山風景名勝區始終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主動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因地制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南部山區作為“十四五”時期峨眉山市發展的主戰場,將從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上助推峨眉山市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將帶動峨眉山市120余萬畝森林資源、3800余萬噸優質水源、23萬畝優質茶葉資源、10萬余畝中藥材資源的高價值轉化,奠定“文旅康養、食品飲料、鄉村旅游”三大產業發展基礎,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