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種地這么多年來效益最好的一年,特別開心!”來自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的種糧大戶趙孟輝在發布會上說。
7月14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三夏”生產形勢有關情況。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夏糧產量達到2947.8億斤,比上年增產28.7億斤。夏糧面積達到3.98億畝,比上年增加138萬畝。夏糧畝產達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
作為受邀請的農戶代表,趙孟輝在發布會現場向大家道出了心聲,從他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在今年種小麥過程中的艱難曲折,更感受到了他豐收的喜悅!
“從憂心到擔心到放心,
最后是開心”
去年秋播遭遇了罕見的秋汛,冬小麥播種推遲時間之長、晚播面積比例之大,多年不遇,小麥從種到收的過程也比較曲折。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說:“今年我們克服了罕見秋汛、疫情多點散發、農資價格高位運行和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等困難,夏糧小麥再獲豐收,實屬不易。”
相信很多人像趙孟輝一樣,今年種小麥的心情就像是坐“過山車”,從憂心到擔心到放心,最后終于收獲了開心。
趙孟輝經營了820畝土地,種的都是糧食。去年7、8月份,他的田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田間積水一米多深,持續了40多天。
原以為天氣逐漸變好就能播種了,可“屋漏偏逢連夜雨”,10月份,當地又連續下了10多天雨,眼看要播種的小麥又播不下去了,趙孟輝此時非常“憂心”。
“我都打算放棄這一季了,后來我們區農技員專門找到我,針對我的地塊制定了實施方案。”排水晾曬、拖拉機深翻、旋耕備播,在立冬后,趙孟輝的田塊終于完成了播種。
“雖然種下去了,但還是不踏實,仍然很擔心”。在當地,種小麥素有“立冬不倒針,不如土里悶”的說法,就是說小麥冬前剛出苗還沒有分蘗的話,太弱,很容易被凍死,還不如在土里捂著。趙孟輝的小麥立冬才播種,加之當時氣象預測是寒冬,麥苗出來后會不會凍死成了他最擔心的事。
后來,當地的農技員送來了“及時雨”,給趙孟輝帶來了田間管理的意見與技術指導,春季澆三水、噴灑速效氮肥、實施“一噴三防”,在趙孟輝的努力下,小麥一天一個樣,長勢越來越好,這個時候他感到松了一口氣,“放心”了。
6月19日,趙孟輝的小麥迎來了收獲。820畝小麥,平均畝產1180斤,只比去年最高的少了50斤左右。趙孟輝直言:“能有這個產量實在是沒有想到。”
據悉,今年小麥的整體價格也向好,趙孟輝種的強筋麥每斤能賣到1.65元,刨去地租、種藥肥、用工等成本,一畝地純收入585元,趙孟輝說:“這是我種地這么多年來效益最好的一年,特別開心!”
天道酬勤
科技護航立大功
從開局不利、一波三折到最后有驚無險、豐收在手,這之中,除了各級農業農村系統干部和農民群眾的辛勤努力之外,科技的力量越發關鍵。“關鍵的是科學抗災應對晚播、讓農民知道怎么種,科學田管精準指導、讓農民知道怎么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趙廣才說。
“四補一促”保面積。針對去年秋冬種冬小麥大面積晚播的情況,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制定了“四補一促”的技術方案:科學選種,以種補晚;增加播量,以密補晚;提高質量,以好補晚;增施肥料,以肥補晚;加強田管,以促為主。通過“四補一促”,有效促進了小麥長根長葉、分蘗發苗,最大程度彌補了冬前的不足。
為抓好促弱轉壯,一開春農業農村系統力量就全部壓到一線,農業農村部組織100多名機關干部、派出30多個小分隊200多名科技人員下沉一線指導服務,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累計派出62.4萬人次進村入戶,指導1.1億畝晚播地塊普遍施了一次返青肥,促進苗情快速轉化升級。到小麥拔節時苗情長勢與常年基本相當了,基本搶回了晚播影響。
抗濕播種保苗全。針對秋汛造成土壤過濕的情況,指導各地因地制宜落實“一條主線、三個服從”的小麥抗濕播種方案。“一條主線”就是以播期為主線,按照播期的早晚,科學確定品種、播量、施肥量等關鍵指標。“三個服從”就是播期服從墑情、播期服從質量、播量服從播期。首先,做好土壤散墑,當耕層的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70%~80%的時候再進行整地播種。其次,大力推廣整地、施肥、播種一體化機械,減少機械進地作業次數,為小麥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最后,適當增加播量。一般過了適宜播種期以后,每遲播1天畝播量增加1斤左右。
“一噴三防”提產量。針對中后期病蟲和自然災害,堅決落實“一噴三防”。在小麥灌漿期將殺蟲劑、殺菌劑與植物生長調節劑混配施用,實現一次噴施達到防早衰、防“干熱風”、防病蟲的目的,促進籽粒灌漿。這關鍵一招,不但提高了小麥的單產水平,也提高了小麥的質量。
像趙孟輝一樣,去年多地冬前小麥沒有出苗,“土里捂”。開春后雖然出了,但長勢偏弱,最后產量怎么樣誰心里也沒底。但天道酬勤,從最終各地實割實打的情況看,豐收成績令人喜悅。
山東聊城市茌平區溫陳街道玉范村,1400多畝小麥比常年晚播了兩個月,冬前沒有出苗,屬于“土里捂”。通過播后鎮壓、施返青肥、澆返青水、“一噴三防”、增施葉面肥,最終實現了平均畝產1266斤。河南滑縣的種糧大戶王付強,700多畝小麥也是“土里捂”,最終畝產1153斤。此外,今年各地創了不少高產典型、高產紀錄。安徽渦陽縣,5.52畝小麥高產田塊畝產1826.2斤,創安徽小麥高產紀錄;河南延津縣,5.15畝田塊畝產1814.2斤,創河南小麥高產紀錄。
顆粒歸倉
重在機械化支撐
“今年‘三夏’小麥機收正值國內疫情多點散發,部分群眾擔心農機跨區轉運、進村下田受阻,很可能導致小麥機收缺機少人,錯過小麥適收期,造成糧食損失。”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云介紹,為保障“三夏”機收順利進行,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與小麥主產區一起,多措并舉堅決打通跨區作業的堵點卡點,為夏糧由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在手提供了強有力的機械化支撐。
打通堵點,做好服務,解決機收難題。一是逐村逐戶逐個地塊落實機具。重點指導黃淮海地區八個省份機具缺口較大的20個縣和機具供需緊平衡的285個縣,提早采取“外引內調”對口支援、先收地區幫后收地區等方式進行托底保障。通過定戶定機定人,確保了每一塊麥田有機收,收在適收期。二是全方位打通跨區作業的堵點卡點。農業農村部會同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和中石油等部門單位成立工作專班,開設2600多條綠色通道,2500多個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提供優先查驗通行、疫情防控、食宿保障、作業信息發布、農機加油優惠等便利。三是全力做好疫情封管控區應急搶收工作。推動麥收各省以縣為單位,建立應急搶收搶種服務隊,要求服務能力覆蓋到每一個鄉鎮。各地依托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共組建了5485個應急搶收搶種服務隊,開展應急作業服務。如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成立小麥搶收指揮部,制定《小麥搶收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搶收服務隊,組織機械100余臺,做到每鄉一隊,保障全區小麥搶收工作有序推進,努力實現顆粒歸倉。
夏糧小麥增產豐收,為確保全年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打下了扎實基礎,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指導各地抗災奪豐收,有力有序推進夏季田管,分區分類落實防災減災、防病治蟲措施,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