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機聲隆隆,當下正是早稻搶收晚稻搶插“雙搶”季節,鄂南山區通城縣廣闊田野呈現一派“雙搶”繁忙的景象。100多名農機手聚集在通城縣沙堆鎮興旺家庭農場,在縣農業農村部門的引導下,參加全縣水稻機收減損現場觀摩培訓會。由此,通城縣12萬畝早稻進入大面積開鐮收割已拉開序幕。
今年以來,通城縣委、縣政府以推進糧食生產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切入點,把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答卷書寫在希望的田野上,穩住基本盤,筑牢壓艙石,在喜獲夏糧夏油豐收的時候,又迎來了早稻豐收“開門紅”。7月11日,由市國調隊組成的專家測產組,預計早稻平均畝產達到390公斤,比上年畝增17公斤,預計早稻總產達到4.68萬噸,比上年增產13.5%。
強政策,提高站位抓落實
通城縣曾經是以“雜交育種”而聞名全國的糧食生產先進縣。多年來,由于種植結構調整,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年齡老化等因素,導致耕地拋荒,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針對這一現狀,縣委、縣政府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立“政府引導,政策推動,部門促動,鄉村聯動”機制,多措并舉,夯實糧食生產基礎,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高度重視、提前謀劃??h委、縣政府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抓好今年三農工作的第一要務來抓,明確把發展糧食生產納入鄉鎮黨委書記抓農業農村工作重要考核指標,各相關部門要明確職責,擔當作為,形成合力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為把市級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落到實處,通城縣農業農村局迅速制訂了2022年糧食種植面積指導規劃,組成糧食生產督導工作專班,分赴11個鄉鎮,實行縣、鄉、村、組四級聯動,采取專車巡回宣傳,現場技術培訓等措施,將全年生產目標任務落實到鄉鎮、村、組、專業大戶,并張榜公示。由于領導重視,提前謀劃,部門履職盡責,全縣47.98萬畝糧食生產面積(其中早稻12.5萬畝、晚稻12.2萬畝、中稻11.6萬畝)在3月份全部落實到了鄉鎮、村、組田塊。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降低農民種糧投入成本,調動積極性,通城縣在地方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一是積極向上爭取“雙季稻輪作項目”資金900萬元,高產創建示范資金100萬元;二是整合其他農業發展基金1000萬元,對農戶種植雙季稻、耕地地力提升、統耕統種、統防統治、購買農機等進行獎補。同時還引進社會資本500萬元,投入開展耕地拋荒整治,實行代耕代種,確保全縣種糧面積穩中有增,保護好農民積極性。
辦基地,典型引領抓示范
為推動全縣水稻生產,通城縣形成了以村級基層黨組織為引領,縣農業農村局負總責,農業專家為骨干,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為基地,全體農戶積極參與的糧食生產技術推廣網絡。
黨建引領帶動。大坪鄉種糧大戶黎逢友是村黨支部聯農帶農示范崗黨員,他帶頭聯系8名黨員牽頭成立了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水田1000畝,投資200萬元購置各種農機具30臺套,配套安裝了稻谷烘干設備,建有稻谷收儲庫,采取統一耕田、統一播種、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收割,既代耕代種代收收取勞務費,又反哺流轉租金增加了農民收入。全村有30%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其中10畝以上種糧大戶有20戶,早稻種植面積達到80%以上。
科技入戶發動。利用“科技鬧春耕”“送文化下鄉”“送農資下鄉”等活動,以田間地頭為舞臺,請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現場傳授種糧經驗和技術,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發放技術資料,激發農戶種糧熱情。
樹立典型推動。近年來,全縣涌現了一大批種糧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如周興旺、黎逢友、黎明海、李進良等。他們不僅是全縣糧食生產高產創建基地,而且對推動糧食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今年5月26日,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現場會在五里鎮黎明海農業耕種專業合作社稻田養鴨基地召開。來自全市的100多名種糧大戶、農技專家代表,看到了鴨群歡鬧嬉戲、水稻郁郁蔥蔥的景象。黎明海介紹說,鴨子吃掉的是稻田雜草和蟲害,產生的糞便能做肥料,減少了農藥、除草劑和化學肥料使用,實現“鴨促稻長,鴨稻共生”的良性循環,每畝可增加收入300元以上,節省人工農資50~100元。
辦點示范促動。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成的技術團隊,以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技術,在沙堆鎮灣船咀村神仙畈創辦10000畝示范基地,指導11個鄉鎮建有1000畝示范帶,各村有200畝示范片,各組辦有種糧大戶。在四莊、大坪、關刀、塘湖四個鄉鎮建示范區4個,通過技術指導,輻射帶動全縣雙季稻種植面積比2021年凈增了2萬畝??h種子管理局助力農民選好種服務,糧食增產增收,在塘湖鎮創辦了良種展示示范基地,組織農民“看禾選種”,打造農民選用良種看臺、種子企業比拼擂臺、種子部門監管平臺,讓種糧農民放心。
建機制,優化模式抓服務
為了確保全縣雙季稻有序推進,通城縣采取“統籌兼顧、獎補結合”的辦法,建立水稻生產發展機制,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對水稻種植核心區和種糧大戶采取“五統一”的方式,提供耕、供、種、防、收一體化產業服務。
一是按照農戶種植計劃要求,由縣、鄉統一配備農資,送貨上門,點對點服務打通農資服務最后接點;二是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統一調配農機,集中統一代耕服務,由農戶驗收把好整田質量關;三是由縣種子管理局會同種子營銷企業開通種子供應直通車,由農戶按需選購,同時根據農戶意愿,愿意集中育秧的,由縣農業投資公司集中育秧,統一提供秧苗,統一安排機插;四是統一病蟲防治。日常的田管由農戶負責,其他均由縣農技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的技術人員查病情,測水土、配施肥等,實行科學田管服務到位。五是統一機收服務。全縣農機大戶達138戶,農機專業合作社17家,大型聯合收割機152臺,農業機械擁有量達到28.62萬千瓦,谷物烘干機27臺套,總噸位2000噸??h農業投資公司協調各農機專業合作社,統一調配農機,采用北斗定位,分片作業收割,保證了農戶糧食隨時收割入庫和晚稻搶插時間。
保面積,創新機制抓滅荒
今年以來,全縣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負責,財政、發改、國土、統計等部門協調配合,對耕地拋荒和“非糧化”進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了檔案、分類制定了整治方案,尤其是針對外出務工、無勞動力戶的田地和耕作條件差的拋荒田,組織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租賃、流轉。如北港鎮為落實耕地精準滅荒,成立“湖北農田滅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購置了19臺旋耕機、收割機等機械設備,實行“公司+農戶”模式運作,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與公司簽訂流轉協議,頭三年的田地收益歸公司所有,國家的糧補政策歸農戶所有;三年后,如果農戶愿意自己耕種,公司無償歸還田地,如果農戶想繼續合作,再續訂利益分配協議,全鎮已完成整治拋荒面積90%。
目前全縣推廣北港鎮的做法,整合資金由縣農業農村局在縣農投公司組建了專業耕地滅荒公司,各鄉鎮農技中心成立了分公司,既精準滅荒,又流轉代耕代種,確保全縣精準滅荒順利推進,防止了耕地拋荒。目前全縣精準滅荒達到80%,面積達到3萬畝。大坪鄉墨煙村村民劉傳斌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在外面打工,田拋了荒,今年政府進行拋荒整治,幫我們把田耕好,并提供社會化服務,我們在外打工也安心了。”
(作者單位:湖北省通城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