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麥灌漿期,河南省商水縣張莊鎮種糧大戶邱守先每天都要去地里轉一轉,看一看。邱守先在鎮里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流轉了2100畝地,今年全部種了小麥。“其實不來地里也行,我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隨地查看田間苗情、土壤墑情、蟲情等情況,現在可以做到精準施肥,精準管理”。邱守先告訴記者,小麥就要收割了,預計畝產不低于1400斤,比周邊普通農田畝產要高出200斤左右。據他回憶,去年遭遇“720”洪水,高標準農田也沒有出現積水情況,更沒有影響小麥產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田高產穩產。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尤其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等多重因素交織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如何建設好、管護好高標準農田?規劃引領、統籌資金、加強管護是關鍵。
規劃引領,“全國一盤棋”
“五一”假期,在河北省遵化市地北頭鎮南新莊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的工人們正戴著口罩,熱火朝天地鋪設連接灌溉管道。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響,做好項目復工,按時且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遵化市農業農村局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分區分類推進項目復工,嚴格管理施工材料運輸車輛,建立用工審核報備和疫情報告制度,實現了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兩不誤”。
放眼全國,多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都在有條不紊地緊張施工中。今年就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確定的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收官之年,需要確保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如何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規劃引領是關鍵。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批復同意了中央有關部門聯合組織編制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要求到2020年,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此時,經過了2018年的機構改革,農田建設管理職能已整合歸并至農業農村部。2021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要求啟動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1.05億畝、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
“《規劃》是統領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國農田建設的一個總體規劃,在項目布局、建設重點、資金安排等各個方面,做了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更好地把規劃落到實處,《規劃》中提出要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體系。圍繞編制規劃,各地精心部署。截至目前,河北省、四川省等地已經公布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
不僅有《規劃》作引領,近日,與《規劃》協調配套的技術性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以下簡稱《通則》)也已公布,《通則》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在2014年的版本上修訂的,將適用范圍從原來的“適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活動”更改為“適用于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活動”,提升了標準的適應性,并對《規劃》提出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方面建設內容進行了具體化規定。
統籌資金,“多渠道引水”
當前,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推進,集中連片、施工條件較好的地塊越來越少,建設難度越來越大,建設成本越來越高,籌措資金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那么,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到底從哪里來?
中央補助資金是重要來源之一。2019年起,中央財政將原由多部門管理的農田建設資金整合,由農業農村部統一管理,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組織實施。2020年中央補助資金867億元,2021年中央財政在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安排補助資金1008億元。
在中央補助資金外,各地政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加強政府投入,“多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充足資金源。
廣東2021年在中央補助資金14.68億元的基礎上,省級再安排34.03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畝均投資標準達3018元,畝均投入創新高。同時,還積極開展投融資創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引入金融支持,通過與多家商業性銀行及金融保險機構簽訂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江西強化頂層設計,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統籌整合資金,在將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應整盡整后,通過統借分貸、發行專項債券等多種方式填補資金缺口,實現了“多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達到了每畝3000元。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今年將繼續多措并舉保障建設投入。積極爭取加大中央投入,綜合運用土地出讓金、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資金整合等政策工具,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
加強管護,“多方位保駕護航”
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管護機制,后期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將會影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質量。如何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為此,全國各地紛紛進行了探索。
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后期管護有事直接找“娘家”項目施工方。2021年,定陶區將高標準農田項目管護全部納入工程建設組成部分,將原來“質保期1-2年”的傳統模式,改為“質保期+管護期”15年。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多,工程正常損壞相對建筑工程要大,傳統質保期模式不能很好制約施工方參與后期維護。這種“項目建管護一體化”的新模式,保障了項目能夠長期發揮效益。
在安徽省天長市,管護被搬進“保險柜”,由保險公司來“買單”。2021年,天長市引入“保險+服務”的方式,在全省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質量保險試點。目前,天長市已在12個鎮開展綜合保險試點工作,試點區域為21萬畝高標準農田,投保1000萬元,由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長支公司提供質量損毀風險保障。后期管護一旦有質量缺陷,將由保險公司維修。
此外,江西、山東等省積極探索“田長制”“田保姆”等管護模式,由上至下建立多級“田長”,發揮村級組織等管護主體作用,調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進行日常管護的積極性。江西貴溪市等地更是在試點“智慧田長”,打造大數據信息平臺,為“田長制”助力,實現高標準農田網格化監管、信息化處理。遼寧、黑龍江、河南等省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設置專職管護員等方式,積極調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到高標準農田管護中,讓高標準農田一直保持“高標準”的質量。
“我們將牢牢把住工程質量這個農田建設的生命線,健全評價激勵、標準規范、工程管護等配套制度。綜合運用考核評價、明察暗訪、第三方評估、約談通報等方式,防范質量風險。”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