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近日,來到安徽省天長市大通鎮便西村,“呂林祥調解工作室”門前醒目的宣傳標語映入眼簾。這是該市積極打造“智慧庭院”,成立的首批組級個人人民調解工作室。“智慧庭院”是推動“小事不出村”向“小事不出村民組”的轉變,標志著天長市在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實現高質量調解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去年年初以來,為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天長市司法局緊緊圍繞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區”“社會治理試驗區”的目標任務,以打造一批集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糾紛調處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庭院”為著力點,“智慧人調”“智慧普法”“智慧公共法律服務”應運而生,形成了“群眾自治、智慧賦能”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據了解,天長市首批將建成“智慧庭院”123個,并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復制推廣。
“智慧人調”,打通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
首批組級調解員由調解功底厚實、社會威望高、公益心強的老村干、老黨員和老教師等有威望的人士擔任,負責日常排查和調解村民組里的矛盾糾紛。
“我局積極引入智慧化、信息化科技支撐手段,將‘安徽人民調解’APP運用到村組級,用APP掃一掃當事人身份證就可以自動識別填寫申請表中申請人的信息;使用語音識別文字就可以自動生成調查記錄和調解記錄。智能化操作的運用,直接實現了排查和調解糾紛的網上辦理。”天長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該市借助微信群、網格員群搭建了鎮(街)司法所、村(社區)人民調委會、組級個人調解室三級聯動協作的網上平臺,三級信息共享,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工作目標。
“智慧普法”,增強基層群眾法治獲得感
天長市致力于打造一批特色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和培養一批“法治帶頭人”,逐步提升村民法律意識。
該市建設村級特色法治文化小廣場、法治小長廊、普法小游園,將法治元素融入鄉村公共文化生活。利用農村社會治理“村村響”廣播系統,每周一、三、五、日4次播放《普法進鄉村》普法節目。截至目前,已播放25期法治節目。
“打造互聯網普法‘微陣地’,創建村組普法微信群,定期推送普法知識。”據天長市司法局法制股工作人員小李介紹,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帶頭人”培養工程,利用12348安徽法網APP(安徽法律服務網),采取線上統一學習考試和線下自主學習等方式,在每個村民小組培養一名法律明白人或法治帶頭人。創建普法新模式,鼓勵本村組德高望重的長者、熱心公益的有識之士和退休閑居的干部、教師加入到農村普法志愿者隊伍中,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鄉村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
“智慧公共法律服務”,把法律服務送到百姓家
天長市優化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持續推進律師、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等資源進駐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推行“優先辦、重點辦、協作辦”的“三辦”模式。實行涉農法律服務事項“隨到隨辦、優先辦理、特事特辦”,提供“一站式”服務。對行動不便或有特殊原因不能到現場辦理業務的困難人群,主動提供預約上門服務。
設立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鄉村振興專席,在村級設置公共法律服務點,將公共法律服務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指導鄉村一線群眾預防法律風險、解決法律問題。
“我市定期扎實開展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進鄉村活動,宣傳業務知識、發放辦證(案)指南、現場解答咨詢、公布農村涉法典型案例,向基層群眾普及有關法律法規常識。”天長市司法局局長王志遠說,升級“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模式,融合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打通服務渠道,形成服務閉環,讓鄉村群眾共享全省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開發公共法律服務微信小程序,在12348安徽法網APP(安徽法律服務網)開辟“法潤江淮·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專欄,設立“鄉村振興”服務通道。
天長市司法局公證處負責人介紹,天長還專門設立涉農“綠色通道”,積極為老年人、殘障人、農民工、留守兒童及生活困難群眾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務。“將公證服務向鄉村一線延伸,積極做好包括農村土地承包流轉、土地使用權轉讓等經濟公證事項和贍養、財產贈與等方面的民事公證事項。”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委政法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