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激發“活力因子”推動多元共治——福建鄉村治理經驗綜述
時間:2022-06-22 01:03:23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陳藝 字號:【

  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農村正經歷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鄉村治理面臨著新使命。多年來,福建省大步前行,基層治理的“活力因子”被激活,“黨建體系”加快構建,“共治生態”愈發豐盈,“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一個個生機勃勃的村莊正款款前行。

  黨建,始立前沿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福建各鄉村以黨建為中心,以鄉村治理為抓手,持續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從閩南古鎮到濱海漁村,從紅色遺址到畬族村寨,從貧困村到老齡村,一支支鄉村治理工作隊以黨建引領接力出發,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

  早在2012年,福州市長安村還是一個“后進村”,衛生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后,村財收入為零。為改變落后情況,當地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圍繞環境、醫療、養老、文化、移風易俗等,組織黨員、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敬老院成員召開大小會議,開展環境大整治、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翻修敬老院、實行“多彩田園”產業致富新模式,改變農村舊貌,推動發展。

  “村容面貌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與黨員干部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我們都看在眼里。”老黨員林依伯說。步入長安村,古韻古風的大齊書院、花團錦簇的白石橋文化公園、圖文并茂的法治文化長廊……無不應和著林依伯的話。

  在鄉村治理上,延伸黨建觸角,方能強化“神經末梢”推動發展,下活這盤棋。福州市前王村就將村域劃分為幾個網格,每個網格里確定一名在村里威望高、黨性強、家風好、示范帶頭作用強的黨員作為中心戶。

  “我們平常一方面聯系鎮黨委政府、村支部書記和主任,一方面聯系群眾,深入群眾,了解他們的要求和問題,同時也大力宣傳文明新風尚。”王良春是前王村黨員中心戶之一,在他所負責的網格里,有3名黨員和將近40戶的家庭。

  在福建的大小鄉村,黨建引領仍在揮墨疾書中,“黨建+重點項目”“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模式加速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地落實,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共治,蹚出新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鴻篇巨制,需要各種力量來書寫。在福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力量生生不息。

  三治融合,自治為本,而村民自治,“民主”是基礎。在前王村就專門成立了由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新鄉賢等組成的農村建議議事團,成為前王村日常議事決策機構,用來研究議定鄉村建設管理項目,交村委會負責執行。設立村規村約、調解矛盾糾紛、傳承村風民俗……在自治之下,村民逐漸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

  用好賢人更能強化自治。廈門市軍營村利用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軍人的黨性強、經驗足、威信高等優勢,讓21名“四老”老人以老帶新,推動治理。此外,福建各鄉村還通過新鄉賢整面示范推動村莊發展規劃,邀請有威望的老年人向村民宣傳鄉村振興整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思路等各級黨委的方針政策,村內主要宗族推舉村民理事建立村民理事會,共同監督村莊大小事宜。

  為了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福建創新豐富法制宣傳形式,堅持法制宣傳教育與法律文化建設相融合,軍營村就以建設文明實踐站、開展法制文藝演出、“紅袖標”平安志愿者及護村隊巡邏等群防群治宣傳活動,將綜合治理平安問卷調查、《致村民的一封信》、印有綜治宣傳用語的小紀念品發到每家每戶,加強互動。

  在自治和法治的同時,福建緊抓德治。如軍營村傳承百年的《高氏家訓》與核心價值觀融合而成的村規民約,寧德市赤溪鎮的“孝道”“悌墻”“忠義園”展現的“八德”傳統文化,泉州市有濟村的吳氏家風館展示的特色民俗和家庭新風。這些道德規范充分汲取了傳統文化中蘊藏的鄉村治理智慧,并與新時代鄉村倡導的文明新風相結合,嵌入現代鄉村德治體系。

  產業,注入動力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福建大小鄉村通過產業帶村、項目興村、招工幫村等方式開展多領域、全方位的治理,實現優勢和資源的深度融合,最終富村富民。

  在寧德市,藏著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落——北山村,這里的居民以農業種植為主,收入較低。

  “北山畬村擁有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山里野生中草藥就達300多種,所以畬村治貧,最先想到依托得天獨厚的‘畬藥’資源。”村黨支部書記鐘伏零說。當地利用畬族傳統中醫的優勢,發展畬族中草藥產業,一個畬藥“藥博園”逐漸誕生。

  當地建立畬藥育苗基地300多畝,種有紅、白奶牛樹、山杜仲等50多個品種,還建有中華畬藥展陳館,收集整理228個畬藥品種,向社會宣傳推介畬藥。“現在,村里成立了畬族中草藥合作社,打造以‘盆景銷售+初成藥銷售+畬藥傳承’的經營模式,與臺灣中草藥飲品制造廠簽約,專門銷售我們的產品,大家更有信心搞好產業啦!”合作社負責人藍福祿高興地說。

  無獨有偶,龍巖市古田鎮的紅色旅游、南平市北斗村的“七彩產業”(紅色黑炭楊梅、黃色蜂蜜、綠色花卉苗木、金色休閑旅游、白色富硒蔬菜、黑色中藥種植)、龍巖市西山村的花卉產業集聚地等特色產業都在鄉村治理中煥發生機。

  產業興旺路程中,地方資源優勢雖可利用,但當資源枯竭,如何積極應變,開辟新的地方產業支柱?泉州市潮樂村給出了答案。

  潮樂村原是一個傳統的小漁村,雖有“觀潮之樂”,但也面臨著海上漁業資源急劇衰減、陸上幾無生產發展用地的困境。發展產業規模小、發展資金少、增收平臺少,要怎樣在咸水沙中開拓產業?

  傳統“海”字產業開始轉型升級,村工業園區瞄準“海產品深加工特色村”,吸引企業入駐,同時發展家庭作坊式魚品加工群體;海絲水關旅游也逐漸興起,接連挖掘水關區歷史遺跡景點30處和“水關海絲三大故事”,連續四屆舉辦水關月文化旅游節及詩吟雅會;石材產業從弱到強,在集體股份制的恩民石業探索混合所有制經營改革,建立現代管理機制,在同類企業大面積虧損甚至倒閉的市場形勢下,成為本地同類企業里的納稅首戶和綠色環保型標桿性企業。

  生態,宜居宜游

  擁有一個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是評判鄉村治理成效的標準之一,宜居、宜游的鄉村才更有底氣。

  最基本的生活環境就是住房,違規違建、房源不足、臟亂差等問題在鄉村治理中是一大難題。面對住房難,福建不斷尋求解決方案。“集中建設、集約用地、集資合作”的潮樂模式最令人驚喜。

  “我們在80年代后期,開始解決居住困難問題,但是到2013年的時候,隨著居住困難戶年紀增大、家庭變化,居住問題更加突出,所以我們就想到了利用村里的荒雜地。這個荒雜地如果按照一戶一宅來建只能解決39戶,我們便以集中建設、節約用地、集資的方式建設自住小區,解決了207戶居住困難戶和村民的居住困難。”潮樂村黨委書記占婉紅說道。當地還騰出6000平方米打造女孩戶安居工程——明花園,安置28戶居住困難的計生女孩戶。

  不僅有房住,而且要住得好。漳州市珪后村近幾年投入2500多萬元進行舊村改造,建設8個農民休閑公園共計2.5萬平方米,村莊主干道路全部實現硬化、亮化,部分道路改造為瀝青水泥路,新區進行“雨污分離”,建設三格化家廁及無害化衛生公廁;福州市白杜村引進日本凈化槽污水治理新技術,每半月評比衛生先進家庭,清理村內陳年垃圾,鋪設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站……交通閉塞、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偏遠小村變成“綠樹掩映、溪水潺繞”的美麗家園,這便是鄉村振興的縮影。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