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鄉村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備要素和重要資源,是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推動力量和重要保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站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交匯點,突破鄉村人才困境、打造一支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鄉村人才隊伍,歷史性地成為當前三農工作中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
鄉村人才振興具有全局性重大現實意義
鄉村人才振興事關我國鄉村全面發展繁榮的大局,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任務。從現實看,鄉村人才振興的全局性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鞏固,必須進一步全面提升鄉村人才素質。脫貧攻堅通過高強度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導入極為有力地改善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積累,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但比較而言鄉村人力資本改善速度相對較慢,鄉村人才發展能力提升不夠明顯。同時,脫貧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市場適應能力、新技能掌握能力等普遍較弱,大多仍然從傳統農業經營收益中獲取有限收入,依然存在返貧致貧的潛在風險。實踐表明,人才素質提升是對“脫貧摘帽”農戶生計改善最為持續的舉措,是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關鍵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進,亟需構建鄉村人才發展的制度支撐體系。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需要“人地錢”要素的系統性保障,但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我國鄉村人口非均衡流動特征明顯,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單向離土進城使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加劇鄉村內部人才短缺矛盾,而且難以吸引外部人才有效進入,導致無法滿足農業提質發展和農文旅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成長的專業型、綜合型、技能型等多元化人才需求,對鄉村全面振興的制約性日顯突出。
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有序拓展,需要暢通人才返鄉下鄉制度通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不能“就農論農”,而是必須將城市和鄉村納入統一的制度框架,促進更多要素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推動城鄉融合是新時代我國城鄉發展進入全新階段的重大戰略舉措,其核心要義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矛盾,構建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其中,更大力度推進城市人才返鄉下鄉不僅可以有效緩解鄉村人才短缺矛盾,而且能夠以人才為載體,牽引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關聯要素導入鄉村,使鄉村要素總體數量增加、組合結構優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持續性動力機制加快形成。從根本上看,構建城鄉融合新格局迫切需要打通城市人才進入鄉村的制度通道,形成外來人才與鄉村本土人才的共生成長格局,有效彌補鄉村發展短板,實現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
鄉村人才振興面臨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
人才是鄉村發展的核心要素, 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依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鄉村人才“雙重矛盾”和“兩大脫節”并存的現實,構成了鄉村人才振興不容忽視的困境與挑戰。
鄉村人才數量不足矛盾尖銳。鄉村產業形態升級、治理結構優化等需要數量更多、結構更多元、發展更穩定的人才隊伍。但一方面,鄉村難以留住人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較大差距導致鄉村青壯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農村“空心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更為嚴重,誰來種地、誰來建設鄉村的矛盾不斷加劇。另一方面,鄉村難以吸引人才。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發展平臺、更完善的公共服務、更豐富優質的生活元素疊加于城市,相應地,鄉村經濟發展總體不足、人才成長空間有限以及公共服務保障缺失等,缺乏有效激勵因素誘使更多外部人才逆向流入鄉村。人才數量總體短缺,構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極具普遍性的基本矛盾。
鄉村人才結構失衡矛盾尖銳。在人才總量短缺的同時,我國鄉村人才結構性失衡矛盾也同樣尖銳。一是年齡結構失衡。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突出,青年人基本脫離農業生產環節,甚至部分青年人已喪失基本的務農技能。隨著時間推移,鄉村人才隊伍斷檔問題將愈益顯現。二是專業結構失衡。現有鄉村專業技術人才以本土為主,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收新知識新技能較為困難。同時,其知識結構主要集中在種植養殖生產環節等較為有限的領域,掌握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電商、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等全產業鏈環節的專業人才短缺。三是層次結構失衡。鄉村振興背景下對鄉村人才需求多元化還體現在人才層次亟需拓展和升級。就現實看,具有把握發展前沿、帶動農戶發展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產業發展帶頭人等鄉村領軍人才十分稀缺。
鄉村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脫節。當前積極推進的農村職業教育、農業技術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素質農民成長,對緩解鄉村人才不足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鄉村產業持續迭代升級和業態創新,鄉村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人才培育與特色產業發展脫節。多數技術培訓主要集中在區域內傳統種養產業和轉移就業等方面,針對近年來不斷蓬勃發展的高附加值的特色產業覆蓋有限,培訓內容則側重于生產環節,缺少對農產品加工儲存、品牌營銷等其他產后環節的專業培訓。另一方面,鄉村人才培育與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脫節。培訓資源配置沒有跟進最新的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在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康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方面缺乏更具針對性的專業化技能培訓。
鄉村人才培育與小農戶帶動脫節。確保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但當前鄉村人才培育中“親大農、遠小農”傾向較為明顯。一是主體培育脫節?,F有高素質農民培訓對象主要鎖定的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小農戶參與度較低,難以直接分享支持高素質農民成長的優惠政策。二是利益分配脫節。許多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只是保持土地租賃和就近務工的單一關系,并未形成利益共同體,小農戶收入低水平固化,不能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參與產業增值收益分配。三是組織帶動脫節。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等對小農戶的帶動、服務和支持仍顯不足,合作機制缺失使小農戶孤立式生產、分散化經營的現象仍然普遍。
突破鄉村人才振興困境需要創新實現路徑
當前,鄉村人才振興已經受到廣泛重視并取得重要的實踐進展,當務之急是需要系統總結已有經驗,瞄準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創新鄉村穩才引才育才聚才的實現路徑,探索促進更大規模的高素質農民快速健康成長。
強力培育鄉村本土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高素質農民,以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本土人才為重點培育對象,創新多層次、多形式培訓模式,通過職業認證、定向扶持和社會保障強化政策激勵,培養一支不僅懂技術善經營,而且示范帶動性更強的鄉村產業領軍人才。另一方面,應切實建強農村基層人才隊伍,除了進一步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強化村干部發展激勵之外,當前還特別需要根據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新的需要,加快培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全力打造真正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鄉村骨干人才隊伍。
大力吸引返鄉下鄉人才。要進一步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外部環境,重點從用地、融資、稅費等方面予以精準有效的政策支持,促使返鄉農民工能夠成長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要結合農村改革的深度推進和成果的充分應用,完善農村產權制度體系,為城市人口下鄉投資農業和建設鄉村提供有效的產權保護激勵,使越來越多的“新村民”能夠順利融入農村,助力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創新性開展柔性借智引才。要以人才“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為基本遵循,通過制度機制創新引導更多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以產學研結合方式進入農業農村,建立農業科技人員多元化、輪換式的短期人才服務格局,有效破解目前農村科技人才引不來和留不住的雙重困局。與此同時,還應進一步探索完善鄉村志愿者制度和社工義工制度,搭建制度化的柔性平臺,吸引更多類型的人才進入鄉村發展,匯聚更強大的社會力量彌補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
優化鄉村人才培育方式。鄉村產業發展更強調實操性,更注重經驗知識積累和傳承。同時,現有鄉村人才大多文化學歷層次不高,實踐型教學更能提高培訓實效。因此,鄉村人才培育應更加突出實踐性特征,依托農業產業園區、涉農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平臺和基地設立實訓點位,將培訓課堂搬到農田,聘請優秀產業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等為實踐案例的農民講師,建立起以“田間”為課堂,以“干中學”為特色的農民培訓方式,讓參加培訓的農民在實戰環境中增加知識,提升技能,從而提高鄉村人才培訓質量和效率。
多層次打造復合型鄉村人才梯隊。應當整合“政校企”多元培訓資源,促進多元培訓主體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多層次打造復合型鄉村人才梯隊。一方面聯合農業高校、農業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建設集教學、培訓、實踐、創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共享型實踐平臺和培訓體系。另一方面分層次完善“實用型+領軍型”多層次人才梯隊。對于實用型人才,側重于實操性技能培訓,在課程設置和培訓方式上,傾向于田間教學和實踐鍛煉;對于領軍型人才,采用“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結合方式,除需掌握必備的實操技能之外,還需把握技術原理、產業前沿、市場趨勢、法律政策等更為專業的知識。同時完善領軍型人才遴選、評價與激勵機制,要重視從實用型人才隊伍中選擇具備一定學歷基礎、年齡合理、聯農帶農效果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返鄉大學生、高素質農民等作為領軍型人才加以重點培育。
健全鄉村人才持續發展機制。鄉村人才培育必須注重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要促進能力提升與延伸服務相銜接,實現“培養鏈”與“發展鏈”雙鏈融合。在系統化構建人才培訓體系基礎上,強化后續技術指導和綜合跟蹤服務,多方位支持參與培訓的農民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放大和延伸人才培訓成效。構建政府與社會力量之間的協同機制,由政府從土地流轉、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等方面對參與培訓農民進行政策傾斜。同時引進社會力量為其提供后續創業所需要的資金、渠道、品牌等附加服務,拓寬人才發展空間和“綠色通道”,促進鄉村人才培育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市場的發展遞進蛻變。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后續儲備。鄉村人才培育能否具有持續性的關鍵,在于能不能制度化地建立高素質農民的后續儲備隊伍,有效解決農業發展“后繼無人”的突出矛盾。因此,高素質農民培育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育“現役軍”,強化鄉村人才的能力建設,不斷擴充現有高素質農民隊伍。又要以戰略眼光建立“后備人才庫”,應充分關注有潛力的涉農人員,挖掘潛在的農業從業者,按照從業意愿和能力素質,將下鄉市民、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農業院校學生等涉農群體分級納入高素質農民后備管理體系。特別是要創新青年高素質農民培育機制,與本地職高、高校等合作,為有從農意愿的農業大中專學生先期開設現代農業的專業課程,引導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從而有效建立鄉村后備人才的培育機制。
進一步強化鄉村人才帶動效應。應積極探索鄉村人才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以互助合作為依托強化對小農戶的有效帶動。要改變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傳統的“土地流轉+就近務工”的簡單化合作模式,重點通過訂單生產、利潤返還、入股合作等模式創新,讓有技術、有能力的農戶加入到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環節,建立更加穩定、持續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共享共贏。要特別鼓勵和倡導聯合組建合作社,通過品種、技術、農機、銷售、品牌等生產經營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抱團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要鼓勵高素質農民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股權合作、服務配套等合作機制,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源統籌、利益協調、服務供給等優勢,為高素質農民成長提供發展保障。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