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強調糧食穩產保供,通過不斷壓實地方責任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來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不下降。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創歷史新高。糧食增產讓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只要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底氣。
在糧食豐收的背景下,中央不但絲毫沒有放松糧食生產,反而越來越加大了穩定和增加糧食產量的力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著重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什么糧食豐收了,而穩產保供的任務卻越來越艱巨呢?這與我國所面對的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密切相關。許多學者從食物消費升級、種糧比較收益、國際市場的容量和穩定性等方面作了諸多闡釋,這里主要從全球糧食供求角度談談我國糧食穩產保供的重要意義。
盡管近20年全球農作物產量增加了53%,但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20年里(2000-2019年,以便剔除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沖擊的影響),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從62億噸增加到歷史最高的94億噸,增加了約32億噸,增幅達到53%。其中,谷物產量約占農作物產量的1/3,過去的20年增長了約43%。除了谷物外,由于對棕櫚油的需求走強,植物油的產量也急劇上升,過去的20年間翻了一番多;全球畜產品產量同期增長了44%。
隨著農產品產量增長,農產品貿易也在快速發展,但谷物貿易量占產量比重很低。谷物是貿易量最大的產品,過去的20年間貿易量增加了1.9億噸,但谷物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僅從13%增加到16%。而且谷物出口國非常集中,2019年谷物前三大出口國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比重分別為:玉米66%、大米51%和小麥46%。相比而言,進口國則比較分散。
盡管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了顯著增長,但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沖擊進一步惡化了糧食安全形勢。《2021年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2020年世界上共有7.2億至8.11億人面臨饑餓,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總的來看,全球約30億人對于健康膳食無法企及,尤其是貧困人群,這種狀況遍及全球各個區域。
人口和經濟增長將進一步刺激食物消費,全球食物需求仍將快速增長
人口增長必然帶來食物需求的剛性增長。2000-2020年,世界人口從61億增長到77億,增長了26%;根據國際機構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7億,比2020年增長20億。滿足這20億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食物需求,本身就已經構成一個全球挑戰。
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會帶來食物消費升級。據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速超過5%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共有47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57%。而且除了卡塔爾、新加坡等個別高收入國家外,其余國家人均GDP都處在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尤其要注意的是,處于中等收入階段也是食物需求快速增長的時期。此外,全球城鎮居民消耗了約80%的食品,城鎮化的發展也會帶動食物消費升級。《世界糧食和農業領域土地及水資源狀況:系統瀕臨極限》報告顯示,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鎮,非洲和亞洲不發達區域的城鎮化速度最為迅猛。未來隨著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和城鎮化的加快,食品需求轉向了資源密集型的消費模式,動物蛋白、水果和蔬菜消費量不斷增多,給全球食物安全帶來的挑戰更加艱巨。
全球土地和水資源系統瀕臨極限,糧食增產面臨巨大資源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到2050年,只有農業所生產的食物、纖維和生物燃料產量比2012年多出近50%,才能滿足全球需求,才能成功實現“零饑餓”目標。根據估計,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業產量至少要翻番,而全球其他地區至少需要增產30%,才能滿足熱量需要。然而,縱觀全球,多項因素相互交織,給土地及水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資源挑戰。
全球人均耕地面積持續降低。《世界糧食和農業領域土地及水資源狀況:系統瀕臨極限》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約有47.5億公頃的農業用地。其中,用于農作物生產的耕地只有15.5億公頃,永久性草場和牧場約32億公頃。過去的20年間,盡管全球農業用地面積總體變化幅度較小,但用于農作物種植的耕地面積在增加,而永久性草地及牧場用地則在大幅減少,耕地的增加是以犧牲草地和牧場為代價的。雖然從總量上來看,耕地面積增加了,但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的推進使得人均耕地在過去20年間減少了約20%。
人為因素造成的土壤退化嚴重。隨著農業逐步集約化,利用非有機肥料來提高或維持產量的做法,已經對土壤健康產生了嚴重不良影響,土壤侵蝕、養分耗竭、鹽堿度上升等問題突出。全球約34%的農業用地由于人為因素造成了顯著退化。其中,退化的耕地占退化土地總量的29%,估計每年高達150萬公頃耕地因土壤鹽堿化而無法用于生產;13%的草地因受到較大人為壓力而出現退化,34%因過度放牧和家畜流動性不足而造成土壤板結和侵蝕,嚴重影響土壤功能。
全球水資源面臨區域性短缺壓力。整體來看,全球水資源壓力不算太大,但各區域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歐洲水資源壓力程度較低,但相比之下,亞洲面臨中等程度水資源壓力,北非則面臨較高程度的水資源壓力。在開展集約化灌溉農業的所有流域地區和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里,對水資源的競爭十分激烈,導致水資源壓力程度較高。過去20年間,全球人均淡水資源量減少大約20%。隨著水資源取用量的加大,地下水耗竭速度也在加快。根據國家層面的匯總數據,在過去的20年間,全球用于灌溉農業的地下水抽取總量增加了19%。用于灌溉農業的地下水抽取量在農用淡水取用量中占比超過30%,并繼續以每年約2.2%的速度增長。
穩產保供不僅事關保障我國自身糧食安全,更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
糧食安全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標,但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讓全球糧食系統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需要對糧食安全始終保持危機意識,不能高枕無憂,要未雨綢繆、永不松懈、久久為功,抓好糧食生產,端牢中國飯碗。
做好穩產保供不僅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更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從“誰來養活中國”到“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中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中國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中國立足國內資源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不僅沒有給國際糧食市場增加負擔,而且有效分擔了全球糧食供給壓力,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放眼世界,全球糧食及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土地及水資源生態系統正面臨巨大壓力,而且地區沖突和極端氣候頻發,國際市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在此背景下,做好穩產保供不僅是對國內負責,也是對國際社會負責。
做好穩產保供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脆弱人群利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從國際經驗來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出現問題,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低收入脆弱人群。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破壞性的沖擊,食物的可獲得性和健康膳食的經濟可負擔性都受到了影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糧食安全受到的負面影響最為嚴重,這些國家中面臨食物不足、糧食不安全、一種或多種形式營養不良的人口比例最高。中國剛剛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人口,做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脆弱人群基本利益,有助于防止規模性返貧,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實現穩產保供首先要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糧食產量增長的背后是耕地資源的密集使用和耕地質量的退化。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行為,扭轉耕地“非糧化”趨勢,要加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同時開展耕地土壤修復行動,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此外,加快技術進步,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
實現穩產保供要調動和保護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糧食生產需要“兩個積極性”,一是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二是讓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有積極性。一方面,要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進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面,讓農民務農種糧有錢賺;另一方面,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地方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義務和責任,建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共同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機制。
實現穩產保供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用好國際市場重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立多雙邊共贏的糧食合作機制,讓各方有動力共同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一方面,要主動布局國際糧食安全供應鏈建設,抓住糧食國際供應鏈的核心要素,增強供應鏈的可靠性,同時推動農產品進口國別和品種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參與全球糧食公共機構管理、相關標準和貿易規則制定、推動與第三世界的農業科技合作、強化農業技術和服務輸出、提供全球糧食安全公共產品等,成為國際糧食體系的推動者和建設者,更好地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中國貢獻。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