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在高基數上增加了267億斤,同比增長2%,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繼續向好。但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求仍將處于一種緊平衡態勢,糧食供需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十四五”時期,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消費條件進一步改善,人口保持增長、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總量仍將處于擴張階段,尤其是飼料糧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加工糧需求也保持著穩定增加趨勢。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開發的CASM模型預測,到2025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8.6億噸,比2020年增加6%。糧食需求增長壓力下,確保我國糧食生產持續穩定以及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目標的重要基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今年“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只有穩住國內糧食生產供給基本盤,才能“端牢中國飯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這是立足我國國民經濟形勢提出來的。國際經濟政治形勢日趨復雜、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仍將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新冠肺炎疫情走勢仍存在較大變數,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生產活動趨弱,貿易保護主義屢次抬頭,國際供應鏈面臨多風險阻點,經濟生產和貿易動能減弱;全球資本市場動蕩不穩,投資活動低迷萎縮,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走高,經濟形勢整體低迷。多風險因素疊加下,“保安全、防風險”任務艱巨,糧食作為戰略性基礎物資,更是重中之重。因此,為應對面臨的挑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保障糧食安全,落實“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
這是立足于我國發展目標要求提出來的。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突出成績,但糧食安全保障很難說過關。2021年我國進口糧食1.6億噸,進口量相當于國內糧食產量的24%,隨著國內糧食需求持續增長,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國內自給程度,糧食進口規模將進一步擴張,由此帶來的糧食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現階段,我國糧食進口格局呈現來源國和品種“雙集中”的特點,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大豆和進口量增長較快的玉米95%以上進口自美國、巴西、烏克蘭、阿根廷四國,作物生產的自然風險、國際貿易的政策和運輸風險難以被有效分散,增大了供應鏈中斷風險。此外,大量進口的糧食品種國內外市場價格高度關聯,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極易傳導至國內,從而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尤其是玉米、大豆等用作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糧食品種,產業關聯度高,國際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可通過價格傳導和產業鏈延伸至國內諸多行業。根據當前糧食進口形勢及潛在風險,可見實現“把飯碗牢牢端穩”還要再加勁,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國內糧食生產供給能力。
這是立足于糧食生產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提出的。要保持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從源頭上看,由于工業和農業的收入差距以及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較效益差距,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耕地非糧化問題突出,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不足。而農民種糧積極性與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緊密相連,極大影響著我國糧食的穩定供給。從突發情況看,近年來我國水旱、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冷凍災害、風雹災害的影響逐漸擴大,異常極端天氣頻次增加、危害重,自然災害和異常天氣難以預料,加劇了糧食穩定供給的不確定性;從固有瓶頸看,糧食單產問題是制約糧食持續增產的主要瓶頸,由于重大技術創新突破不足,我國糧食單產增長遲滯,近五年僅增長3.5%。
如何做到牢牢端穩,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
——要穩定種糧面積,提高耕地質量。2021年公布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2億畝,相比10年前的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的耕地面積,減少了1.1億畝。而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9%,距離高收入國家80%以上的城鎮化率還有很大空間,仍處于城鎮化上升階段,保護耕地壓力依然很大。因此,要落實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同時,還要防止耕地“非糧化”。由于種糧效益相對不高,甚至2016-2019年糧食畝均凈利潤都是負的,直到2020年畝均凈利潤才達到47元,穩住17.5億畝糧食面積難度大、責任重。在糧食連續豐收的背后,是生態環境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一半以上耕地仍然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耕地質量不高等問題。截至2021年,全國已基本完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2022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除了面積數量有保障,建設質量還要有保證,之前因缺乏與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已建成的一些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偏低,在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方面要求不統一,耕地質量提升不明顯,還需建立健全管護機制和提升手段。
——要明確分區責任,主產區、產銷區、產銷平衡區共同扛起保障糧食安全重任。從產量絕對量看,主產區占全國比重一直維持在70%左右,且比重逐漸提高,2021年主產區產量占比達到78.5%,比2003年的71%高7.5個百分點。從產量增長幅度看,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2003年增加25215.78萬噸,同期主產區增產23024.66萬噸,這意味著,全國糧食增產中91.31%由主產區貢獻。從全國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中,糧食凈調出省已減少到6個,糧食生產集中度越來越高。7個糧食主銷區省份和11個糧食產銷平衡區省份的糧食缺口主要靠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補充。但是,主產區抓糧吃虧問題非常突出,不利于持續穩定生產,在財政收入層面,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11個產銷平衡區平均水平和7個主銷區平均水平。今年一號文件提出,“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特別是提出“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總的來看,設定平衡區和主銷區糧食應有的自給目標,一方面,要堅持底線思維,通過保持基本自給實現自我保護,確保在最極端情況下,能在短時間內基本穩住最基本的糧食供應;另一方面,通過守住區域糧食安全底線,騰出糧食市場運行空間,確保市場機制正常發揮,在自給底線之上,依然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
——要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一號文件提出“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不同于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生產優勢區等概念,是具備種植小麥、稻谷、玉米、豆類(薯類)等目標糧食作物的比較優勢,具有耕地資源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化程度高和產加銷暢通的特征,能夠集聚現代生產要素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產業合理經濟收益和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供給的糧食產業優勢區。要通過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形成以糧食生產、加工、倉儲和流通協調發展為基礎,生產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融合資源多的區域糧食安全產業供應鏈體系。2020年,我們在安徽、河南等地調研發現,不少地方三產融合模式帶動產生了一批發展勢頭好的糧食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以小生產博大市場,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比如河南延津縣創建全國第一家以優質小麥為主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直接財政創收可達1億多元;安徽懷遠縣引進知名企業,拉動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參與構建現代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從優質糯米產區到加工集群轉變。“面粉之都”河南永城市成功打造面粉產業集群,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這些產糧大縣都是立足糧食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融合和要素聚集優化資源配置,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吸引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村聚集,把糧食加工車間建在田野鄉間,讓農民成為糧食產業經濟的主人,分享現代產業的增值收益。
——要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一號文件提出“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糧食穩產保供是我們的底線,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黨中央下達的政治任務,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打贏這場硬仗不能走老路,不能以資源要素過量投入為前提,不能以犧牲破壞環境為代價。要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攻克糧食生產“卡脖子”技術,對標優質糧食品種標準,加快良種選育,合理區域布局,在品種選育上應重視綜合性狀優良的種質資源和品種選育。持續增加相關專項投入,不斷創新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支持新品種良種繁殖基地建設,確保大面積生產用種供給。注重機制創新和商業化育種體系及企業創新主體建設,針對種質資源、品種創制、良種繁育、種子加工流通等重大技術環節,對育種研發進行全產業鏈系統布局。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黃河流域農業深度節水控水”。黃河流域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與科學種養制度,先人探索了很多經驗做法,以地養地、蓄水保墑。做好新時代旱作農業大文章,需要新理念、新裝備、新技術。要加快建立西北新型旱作耕作制度,以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為目標,以發展農業節水為中心,堅持以水定產,調減低產糧食品種種植,增加馬鈴薯玉米面積,擴大優勢小雜糧,提高耕作種植與降水周期匹配度。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圍繞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深挖節水潛力、提高用水效率。
——要力爭夏糧有一個好收成。由于氣候原因,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5省有1.1億畝冬小麥推遲播種,由于越冬時間晚,小麥冬前生長時間延長,加之播量增加,小麥個體發育好于預期,但苗情偏弱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苗情復雜的情況仍然存在,這5省一二類苗比例低于去年。但墑情相對充足,去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降水持續偏多,土壤墑情達到飽和。一號文件提出“積極應對小麥晚播等不利影響”。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如果夏糧減產,對穩物價、穩預期、穩大局非常不利。要密切關注小麥苗情、墑情、病蟲草害變化情況,指導農民按照“早管適促、增溫保墑、促根保長”技術路線,特別是要及時出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技術建議,為指導農戶早春管理奠定基礎。
——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2021年,中央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探索建立各級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隨著黨政同責的實施,地方黨委政府抓糧主動性不斷提高,督促作用更明顯。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明確界定黨委和政府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的責任,黨委負責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責任,政府在黨委領導下承擔抓落實的具體責任,將糧食安全列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四位一體”的清單管理制度。明確黨委和政府相關成員的糧食安全責任任務。出臺頂層的指導性意見和操作層面的考核辦法,在保持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體制機制穩定的前提下,將黨委責任事項納入考核,做到“問責有度、獎勵有方”,推動黨政同責有效落地,確保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
(作者陳萌山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鐘鈺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