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2020年5月,運城市鄉村振興局掛牌成立。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布局新的任務書、路線圖,協調推進全市13個縣(市、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規劃全市推進鄉村振興奮斗目標和專項任務,加快構筑上下貫通、部門協同、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返貧預警測起來
“扶上馬、送一程”,圍繞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運城市牢牢筑起防止返貧致貧預警防線。
2020年以來,運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的要求,印發了《關于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強化縣、鄉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壓實行業部門責任,堅持動態管理。
在監測隊伍上,充實了村級信息采集員、鄉級信息錄入員和縣級信息審核員的三級監測隊伍,共確定信息員、錄入員、審核員2000余人,確保易返貧致貧人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錄入、第一時間幫扶。
絳縣制定“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流程圖”,嚴格“風險預警、入戶核查、承諾授權、信息比對、民主評議、村級公示、鎮級審核、縣級審定、系統標注”九步程序,推進動態監測規范化;平陸縣實行防返貧監測數據信息質量周抽查、月審核制度,每月對脫貧戶、監測對象各類數據進行統計收集、采集錄入、篩查預警、分析研判,對發現的預警信息及時反饋鄉鎮、村和行業部門進行“雙核查”,全力防范脫貧人口返貧和新增貧困人口;垣曲縣規范農戶自主申報、部門信息比對、基層跟蹤回訪、輿情信訪預警等監測方式,對發現疑似風險問題信息,通過入戶排查、走訪核實、綜合研判等途徑,形成以干部入戶摸排為主、信息監測預警為輔的快速響應機制。
產業就業幫起來
運城市強化產業就業扶持,提升群眾增收硬支撐,在產業發展、產銷銜接、務工就業等方面持續用力,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鄉村振興在產業、就業提檔升級中全面推進。
一方面,立足地域優勢和資源稟賦,緊緊圍繞農業“特”“優”戰略,打造“運城面粉”“運城蘋果”“運城蔬菜”三大農業品牌,在各縣(市、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糧、果、菜、畜四大產業為主導,小雜糧、道地藥材等產業多元、產品多樣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強化產銷銜接,在北京、上海、深圳、太原等地設立農業品牌宣介直銷網點,并充分借助各類農展會,加大招商引資,促進產品銷售。同時,積極組織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加大與農戶對接,并充分利用直播帶貨、線上助銷、線下直銷等手段,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截至目前,全市駐村工作隊助銷脫貧地區農產品6814.1萬元,帶動扶貧產品銷售10.8億元,同比增長9.1%。
運城市通過“春風行動”“就業扶貧行動日”等活動,大力開展技能培訓起底、穩崗就業保底和公益崗位托底,支持企業和扶貧車間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設立臨時性公益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目前,全市脫貧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10.6萬人,比2020年全年就業人數多4457人。
平陸縣作為山西省確定的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縣西發展蘋果、桃和玉露香梨,在縣東發展花椒、核桃等干果林,在黃河沿線發展大棚蔬菜、西瓜和熱帶水果;夏縣西村發展花椒2800畝、藥材4600畝,“了坡味道”花椒、“南嶺小米”登上中國銀行“公益中國”網絡銷售平臺;垣曲縣通過企業、扶貧車間及各類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安置脫貧勞動力2200余人。
此外,運城市加強資金項目監管,落實金融扶持政策,確保扶貧項目資產長期穩定發揮效益,目前已完成7250個、總投資42.1億元的扶貧項目確權登記,完成3.7億元上級資金和8100萬元市級資金配套下撥,持續為鄉村發展注入“活水”。
村貌鄉風靚起來
鄉村治理從整治環境入手。2020年以來,運城市以建設沿黃河汾河美麗鄉村示范帶為抓手,以創建示范市、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為引領,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深化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六亂”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動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從一處美向全域美、沿線美向縱深美、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夏縣西村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形成“人均500樹、家家一片林、織出方田網、處處綠成蔭”的生態宜居新格局;萬榮縣閆景村累計投資1200萬元,相繼完成垃圾場整治、違建拆除、廁改、生物質爐改造,實現村莊常美常新;河津市龍門村環村,環廠千畝林帶全面建成,綠化率達47%,一個園林化的美麗鄉村已經初步成型。
截至目前,全市共宣傳發動72.3萬農戶,清理“六亂”12.3萬處,清理垃圾121.7萬噸,消除交通安全隱患3015處,取締違法占地581.6畝,復墾農田4328.6畝,在全市打造了12個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片。
農民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垣曲縣峪里村建立“評、管、獎、用”四位一體創評機制,孝道文化傳播十里八鄉;夏縣北大里村積極推行“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有力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河津市伯王村將村規民約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以道德力量助推鄉村善治,培育文明鄉風……目前運城市已評選出8萬余星級文明戶,人人講文明、戶戶爭五星,在這里已蔚然成風。
駐村隊伍強起來
為培育鄉村振興新生力量,營造鉆研、精通三農工作的濃厚氛圍,讓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運城市嚴格落實中央、山西省關于干部駐村幫扶工作要求,在全面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制定選派工作方案,明確人選條件、選派程序、派駐范圍和駐村要求,對全市脫貧20戶以上的339個脫貧村、37個脫貧人口100人以上的易地搬遷安置點、7個脫貧人口5000人以上的重點鄉鎮和平陸、垣曲、絳縣的16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共選派413支工作隊、16名示范村第一書記,共計1262人。
為加強日常管理,切實發揮1262名干部的駐村幫扶作用,運城市不僅延續脫貧攻堅時期形成的“紅黑名單”通報機制和“雙月評議”制度,還多次舉辦全市鄉村振興干部暨駐村干部培訓,并組織縣(市、區)開展分類分層專項培訓。
截至目前,運城市共開展集中培訓、政策宣講、政策大講堂等形式的培訓68場次,累計培訓近5000人次,確保了對鄉村振興系統干部、基層干部、駐村幫扶干部的培訓全覆蓋,進一步提升了他們鄉村振興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夏縣北大里村,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充實“黨建+”形式和內容,全力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萬榮縣張李馮村以“五面紅旗”示范村創建為契機,有效解決“人、治、物、效”問題,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河津市龍門村,集體資產持續積累、工農業產值持續攀升、村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這些經過“充電”的干部,帶著激情、能力、水平,活躍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運城市正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一張藍圖繪到底,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健步向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