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精心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發展藍莓產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懷寧縣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成功創建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安徽省“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縣;“懷寧藍莓”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入選首批安徽省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
挖掘“土”的資源,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
聚焦規模化種植,重點打造“一縣一業”。懷寧生態優越,物種豐富,氣候濕潤,土壤有機質高,境內丘陵面積95萬畝,丘陵土壤90%以上為紅壤、黃棕壤,呈酸性至微酸性,是藍莓種植的天然基地,全縣共有10.5萬畝的面積適宜種植藍莓。懷寧縣充分發揮好山好水資源稟賦,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整合零散土地資源,提升低效山地利用率,實施土地“回”集體、芭茅山改造行動,發展林業規模化經營。由政府牽頭、村集體參與,統一租金、統一合同,將土地從村民手中流轉到村,再由村里交給專業種植企業經營。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為藍莓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全縣200余家種植企業發展集中連片種植,千畝以上種植企業7家;打造十佳藍莓示范基地和精品示范園11個,新建水肥一體化設備及冷庫110座;全縣藍莓種植面積達7.8萬畝,為長三角最大的縣級藍莓種植區。
聚焦組織企業化,提升規范化發展水平。為避免農戶分散種植藍莓帶來的品種不統一、設施投入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制定《藍莓生產技術規程》《藍莓鮮果分級標準》《藍莓鮮果儲藏保鮮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指導藍莓企業標準化生產。強化“雙招雙引”,撬動社會資本約10億元,形成集良種繁育、規模種植、食品加工、休閑采摘于一體的產業鏈條。2016年,在上海經商的陳擁軍回鄉投資3000萬元創辦裕豐藍莓公司,采取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現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鮮果及加工后的藍莓干、酒、飲料等產品,暢銷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2020年,縣鄉村發展公司與全縣15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組建54家合資公司推動藍莓規范化種植。2022年,大力實施“一村一企”行動,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改造,全縣已成立254家村級股份公司,實施自主經營項目446個,有力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聚焦服務社會化,推動產業機械化發展。設立藍莓產業發展中心,具體謀劃協調藍莓產業發展;成立藍莓協會、組建藍莓發展聯合體,依托公益性和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實行培育種苗統一、肥料采購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做到與藍莓種植企業深層次對接;搭建信息交流咨詢平臺,指導幫助企業解決藍莓灰霉病、根腐病、豐產栽培、農藥安全使用等30余項生產技術難題,培育科技示范戶、致富帶頭人209人,舉辦各類培訓班108期,把科技滲透到千家萬戶。大力推進“兩強一增”行動,推動藍莓產業提質增效,鼓勵企業機械化發展,僅獨秀山藍莓公司就建成投產5條國內技術先進的灌裝生產線。藍莓機械采摘機、藍莓自動分選機等一批設備的投入應用,有效緩解藍莓集中上市“采摘難”問題,減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
放大“特”的優勢,推動產業全鏈條升級
推動經營市場化,持續延伸產業鏈條。緊盯全國藍莓銷售市場梯次上市的檔期,及時調整早熟、質優、價高的藍莓種植品種“萊克西”“蜜斯提”等10余個,搶占市場份額,從種植端開始提高藍莓經濟效益。推廣種植產量較普通藍莓高兩倍的“藍美1號”品種,為深加工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堅持以抓工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做好“農頭工尾”增值文章,投資3億元建成集冷鏈、倉儲、分揀、深加工、交易為一體的藍莓產業園,引進培育藍莓深加工企業10家。將藍莓與大健康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藍莓花青素在藥品、化妝品、保健品、功能食品上的應用。2022年藍莓深加工年處理能力達5萬噸,綜合產值達50億元。
推動技術現代化,提升產業智慧化水平。懷寧縣政府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共建皖西南綜合試驗站、懷寧藍莓研究院,建成1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后工作站,為藍莓育種、種植、保鮮、加工、科學研究提供支撐。與中國農科院、安徽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哈工大等科研院所開展藍莓凍干果、藍莓花青素等加工工藝合作。聘請農業農村部小漿果首席專家李亞東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院於虹主任為發展顧問,為藍莓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與中國聯通合作,投入6800萬元,推廣運用“5G+物聯網”技術,逐步建立藍莓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智慧藍莓”全過程管理。
推動產品品牌化,提升產業知名度。成功創建“懷寧藍莓” 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成3.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藍莓)標準化生產基地。引入國內知名水果銷售商共建藍莓綜合供應鏈服務體系,構建國有控股的懷寧藍鄉供應鏈管理公司,作為政府指定銷售平臺,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分揀、統一包裝、統一定價、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加強品牌管理,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藍莓品牌溢價能力,打造最具地方特色的名片產業。每年以“游獨秀故里、品懷寧藍莓”為主題,舉辦藍莓節慶活動,已成功舉辦五屆懷寧藍莓文化旅游節。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推介“懷寧藍莓”,品牌知曉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
推動“產”的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提升價值鏈,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堅持農文旅融合、縣內外協同,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推動藍莓產業“接二連三”發展。依托藍莓基地、藍莓精品園、藍莓深加工企業和獨秀山等自然人文景點,整合6個鄉鎮要素資源,總體規劃面積14.5萬畝,投資近13億元集中打造以藍莓為特色產業的獨秀鄉村振興示范區,聯動建設長三角知名的游客集散地。建成集農產品種植基地、農業綜合展示場館、馬拉松生態廊道、特色商業街區于一體的獨秀山農文旅融合景區,自2021年5月對外營業以來,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
貫通金融鏈,在優化保障上下功夫。自2004年以來,先后4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藍莓產業作為特色農業,按照“選準一個特色產業,穩定一套增收機制,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制定藍莓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創新財政和金融協同支農機制,整合國家、省、市項目資金,累計兌現獎補資金5000多萬元支持藍莓產業發展;與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搭建“政銀擔企”四方合作平臺,獲得授信5.7億元,前三年縣財政予以貼息保障。目前縣內所有銀行均對藍莓企業進行無抵押授信貸款,藍莓產業貸款總規模達到2億元,有效解決藍莓持續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資金需求問題。
密切利益鏈,在聯農帶農上下功夫。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發展、務工就業、生產托管、開辦農家樂等有效舉措,實現了“一地生五金”,即土地流轉“獲租金”、資金入股“變股金”、基地務工“掙薪金”、訂單種植“得售金”、生態旅游“贏現金”,藍莓成了名副其實的“增收果”“致富果”。2019年,懷寧縣藍莓產業發展公司通過“企業+村”的方式吸收全縣19個脫貧村入股760萬元,與安徽德琳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合作發展藍莓,前5年每村每年獲取固定收益45.6萬元,5年后根據企業收益獲取更多分紅。全縣95%的鄉鎮發展藍莓,78%的行政村將藍莓作為村級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村均藍莓收益超15萬元,年增加用工1.1萬余人次,帶動脫貧群眾3000余戶次,戶均增收5000~8000元,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蹚出了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系安徽省懷寧縣委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