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玉米種子生產成本劇增背景下的應對策略
時間:2023-04-28 02:42:2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成廣雷 字號:【

  玉米是典型的糧經飼三元作物,不僅保障了糧食供給,而且也是我國飼料和工業的主要原料,玉米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糧食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玉米種子的生產成本迅速攀升,正確認識玉米生產成本增長帶來的影響,并采取積極的制種應對策略,對于玉米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玉米種子生產現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玉米雜交種子生產主要分散在黑龍江、吉林部分區域、遼寧西部、內蒙古赤峰、河北張承地區、山西、黃淮部分夏播生產區。當時,玉米雜交種子處于四化一供的計劃經濟時期,市場對種子質量要求不高,遼寧、河北、內蒙古等生產基地得益于得天獨厚的隔離條件,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但是生產的種子受生態環境及烘干設備的限制,質量并不太高。

  隨著種子法出臺,種子進入市場化、商品化階段,尤其是玉米種子逐步推行了“單粒播”技術,市場對種子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種子企業開始嘗試向西北的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和新疆轉移。這些西部地區降雨量少、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水澆條件好,生產的玉米種子籽粒飽滿、純度好、發芽率高、水分低,頗受市場歡迎。西部逐步取代了華北和東北的玉米生產基地。

  目前,我國常年玉米雜交種子生產面積在300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南的云南、貴州和西北的寧夏、甘肅、新疆兩大區域,其中以甘肅省制種面積最大,約150萬畝左右,其次是新疆100萬畝左右,占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的80%以上。

  從玉米種子生產發展趨勢來看,生產面積趨于穩定,基本保持在年300萬畝左右,生產單產逐年提高,目前年平均單產已達到400公斤左右。

  與此同時,我國玉米種子生產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以甘肅張掖為例,甘肅張掖2022年制種面積已經達到了110萬畝,占全國玉米制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說是全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基地。但是自2021年至2022年兩年來每年生產成本以1000元/畝的速度增長,這就意味著如果畝產為400公斤,那么每公斤種子增加直接生產成本5元,如果大田生產每畝按1.5公斤用種量計算的話,每畝增加種子成本7.5元。

  玉米種子生產成本增長的影響

  玉米種子生產成本快速增長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一是增加資金壓力。生產成本的增加和付款規則的改變,給種子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資金的影響,高達40%預付款使大部分種子企業的資金鏈和現金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二是對產品決策產生影響。企業對于品種生產數量將采取更謹慎的態度,生產多了怕積壓,資金難以承受,生產少了怕不夠賣,決策搖擺。三是對市場銷售的影響。定價低了不賺錢,定價高了經銷商和農民不接受。總之,非市場化的玉米制種成本劇增,嚴重擾亂了市場程序,增加了玉米種業向好發展的不確定性,讓種業企業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另外,對種植農戶而言,種子生產成本的快速增長會增加農民的種植成本,使本來種地就不掙錢的農民雪上加霜。

  對生產基地而言,制種成本的快速增長,將迫使種子企業尋找新的出路,形成新的基地競爭和新的基地格局。

  應對策略和措施

  一是選用易制種、高產品種。種為萬物之源,研發是種子之魂,在高成本時代制種產量尤為重要,這就需要育種家在制定育種目標時應考慮制種難度,高密度、高產量、好抗性是育種目標的關鍵要素。

  二是采取精品策略,控制制種面積。采取精品策略,做到產品聚焦。盡量少生產,避免積壓。在市場上采取高質量、高價格的措施,提升品牌競爭力,提高企業利潤率,避免資金過多占用,降低產品積壓風險。

  三是遴選新基地,嘗試制種本地化。在基地的選擇上采取多條腿走路的措施。一是選擇成本低但水源充足的基地。二是選擇機械化程度高的基地。三是選擇管理水平高的基地。四是嘗試開辟新基地或制種基地本地化。種子企業要創新思路,圍繞解決隔離區和果穗烘干核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四是加大制種新技術應用與研發。生產是種子之根。生產技術是種子高產的關鍵要素,建議種子企業應成立專門的部門或與相關研發機構合作,探索研發制種全程機械化,如母本去雄、收獲機械化等節本增效技術,不育系制種技術、父母本分離制種技術、無人機授粉技術、母本增密技術等新技術應用與創新。在探索共性的制種高產技術之外,根據每個品種的基因型及性狀不同,種子企業最終需要為每一個品種打造單一的種子生產技術解決方案,從而挖掘每一個品種的制種高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