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時間:2023-04-28 02:34:3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徐邵文 陳玨穎 錢靜斐 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的生態環保功能突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需要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有機農業正外部性內部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促進有機農業生態價值實現的理論依據

  根據國家標準GB/T19630的定義,有機農業指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梢?,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存在正外部性。

  有機農業的正外部性具有以下三點特征:一是公共物品屬性,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周邊甚至全部居民受益,而生產者無法阻止人們享用這種效益,也無法由此而收費,同時,人們享用環境改善帶來的效益是無差別的,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二是無法量化,有機農業正外部性帶來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無法被精確計算。三是有機農業可以實現產業內的物質能量循環,如有機種植業和養殖業可以互享雙方帶來的正外部性?;谝陨先c特征,需要通過政策支持、完善生態商品市場等途徑促進有機農業正外部性內部化,實現有機農業的生態價值,促進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有機農業處于規范和快速發展的3.0階段。根據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數據,2021年,我國有機作物種植面積為275.6萬公頃,位列全球第7位,總產量為1789.9萬噸;野生采集總面積為200.4萬公頃,總產量為92.8萬噸;有機畜禽及動物產品239.3萬噸,有機水產品55.6萬噸;總產值2482億元,總銷售額951.6億元,位列全球第4位。

  制約我國有機農業生態價值實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結構不合理。我國有機作物種植面積(不含野生采集)占耕地面積比例僅為1.4%,與拉丁美洲平均水平相當,在全球1.6%的平均水平之下,遠低于大洋洲9.7%、歐洲3.4%的平均水平;有機植物(作物和野生采集類)產品產量占總產量比重在八成以上,動物產品(畜禽和水產類)產量較低;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產業滯后,產品附加值低。二是消費市場潛力有待挖掘。在市場宣傳力度低、供給水平和結構與需求不匹配、消費意識和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約下,我國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近5年有機食品產銷率(銷售額與產值比率)僅為38.7%,人均消費不到60元,均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三是制度設計有待細化。我國有機農業起步較晚,在制度設計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屬于部門規章,效力位階低,處罰范圍和力度有限,并以規范有機農產品認證環節為主,缺少中長期發展規劃,對產業發展方向、市場容量、增長速度等均缺少國家層面的整體布局。四是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國內尚未統一出臺針對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各地補貼力度、范圍、形式等存在較大差異,主要以獲得有機證書為依據對生產者進行一次性補貼,缺乏政策穩定性和持久性,對轉換期、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不能有效降低有機生產經營成本,制約有機農產品市場容量擴大和產業競爭力提升。五是關鍵性技術研發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著病蟲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種選育等諸多難題,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規農業的生產技術作為支撐,而專門從事有機農業科研機構較少,對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和資料的研究、開發、咨詢等服務供給不足。六是市場環境和信任機制有待加強。有機農產品價格通常高于常規產品,消費者無法直接通過外觀判斷有機農產品的內在品質,生產經營者和認證機構在高收益的驅動下,易產生違背有機生產和認證規范的行為,導致信任危機和市場失靈并存,阻礙有機農產品優質優價的順利實現。

  促進有機農業生態價值實現的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合理規劃產業發展。盡早出臺國家層面的有機農業行動計劃和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提出發展舉措,并厘清各部門在生產、質量、認證等不同環節的管理職能,避免出現部門間責權不清和重復工作,為促進有機農業生態價值實現夯實政策保障。

  二是完善標識認證管理和質量追溯機制,引導產業良性發展。完善有機產品標準、認證和監管等體系,發揮標識和認證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現的作用;深化與國際組織機構交流合作,推動與主要國家(地區)的有機農產品認證國際互認;建立有機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采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健全交易流通全過程監督體系,引導有機生產經營者從重認證到重貫標轉變。加強行業自律和行政監管,鼓勵社會監督,嚴厲打擊有機產品認證中的違法違規行為,促進有機產品標識認證體系的良性發展。

  三是健全激勵機制,提高生產經營者積極性。相關獎補政策向處于轉換期的企業、基地、農場、農戶傾斜,并綜合運用信貸、保險、稅收等工具,支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提升產品附加值。發揮政府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中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對成效明顯的先進典型地區給予適當支持。對位于自然保護區、環境敏感區的有機農業發展給予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有機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應。

  四是推動有機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強化有機生產過程中的行業指導和技術支撐,持續構建有機農業社會服務體系,鼓勵有機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的發展。通過對有機育種、病蟲害防治、有機肥研發等成果進行獎補,鼓勵科研機構加快對有機農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與推廣應用。

  五是加大有機產品推廣宣傳,暢通有機農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借助農產品質量宣傳、展示展銷活動和網絡電商平臺,加大對有機農產品的市場推廣和推介,提高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占有率,為有機農業發展培育良好的需求基礎。支持創建區域品牌,培育有機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品牌引領和企業帶動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