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茄哆!”這是駐村工作隊走進搬遷群眾家聽到的招呼語(音譯傈僳語,漢語意為“請喝茶”),招呼客人坐下后隨即拎起水壺準備倒茶。起身離開時,主人家說得最多是“阿克夏目”(音譯傈僳語,漢語為“十分感謝”)用來表達內心的感謝。熱情、大方的背后,來源于安置點群眾收入不斷增加、生活發生明顯變化帶來的自信。
云南省福貢縣鹿馬登鄉赤灑底村阿路底安置點,現有71戶310人,居住著本村阿地馬底小組整組62戶249人以及其他小組9戶61農戶。自2018年搬遷入住以來,當地從增加收入、激發內生動力入手,發展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當地居民生活發生明顯變化。
端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
遷出地森林面積廣闊,氣候濕潤,依托生態環境良好條件,因地制宜開展種植草果。“我們種下草果2000余畝,并進行提質增效管理,目前已進入掛果的將近1200畝,出售草果每年為搬遷群眾戶均增收1萬元,最高的達到6萬;只需開花前、采摘后花幾天去除兩次草,剩余時間干其他事情。”赤灑底村副主任余友鄧說。同時,赤灑底村還大力發展茶葉、中草藥、蜜蜂養殖,千方百計拓寬搬遷群眾增收渠道。
搬下山后,村民世代砍柴的觀念也隨之慢慢改變。放下伐木砍刀,成為護林員,每月定期巡山、野外用火管控的“森林衛士”。“剛開始不理解,祖祖輩輩都砍樹燒柴,怎么現在不讓了?經過工作隊耐心講解,我現在慢慢轉變了思維。保護好環境,地里草果長得更好,我前兩年種下的5畝生態茶葉長勢還不錯,今年打算學習養蜂技術。”言語之間,村民批阿四流露出未來生活的憧憬。觀念的轉變,是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跟批阿四一樣,42名護林員或種植草果或養殖蜜蜂,端起“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阿路底安置點所在的赤灑底村,于2020年入圍云南省第一批森林鄉村名單。
樓上生活,樓下工作
針對部分家庭有小孩、老人無法外出務工的實際,阿路底安置點利用一樓鋪面引進民族服飾加工車間,解決留守人員就業問題。“平時到樓下車間做活,有事情就在家做,時間比較靈活。此外,我也是保潔員,還有一筆收入;工作之余,能夠兼顧家里和孩子,在家門口每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村民娜計仙說出了搬遷后滿滿的幸福感。
阿路底安置點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除護林員外,34名保潔員化身環境“美容師”,每周三、周六對周邊環境進行大掃除,從事垃圾打掃、保潔、綠化等人居工作,每年增加0.96萬元收入。
為使“穩得住”更加鞏固,安置點在生活便捷上下功夫。太陽能路燈、超市、理發店、醫務室、垃圾箱等公共服務全部到位;手機上下單樓下取件、家門口乘公交的生活已經成為現實,搬遷群眾的民生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村委成員、駐村工作隊經常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衛生、歸置物品、講解醫保政策及用藥說明等,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通過一點一滴的暖心服務,讓在家的人暖心、外出的人放心。
家門口開起招聘會
結合勞動力富余的優勢,赤灑底村鼓勵搬遷群眾外出務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培養他們“走出大山看一看”意識。
今年2月24日上午,“珠海市斗門區·怒江州福貢縣勞務協作招聘會鹿馬登鄉專場”在阿路底安置點舉行,來自珠海的10家企業14名代表、鹿馬登鄉轄區內求職者共350余人參加本次招聘會,涉及酒店服務員、動車檢修、電子企業、食品生產、汽車配件、精密儀器等多個工種。
早在2月初,闊時節剛結束,勞動力轉移就被提上日程。“阿哥,今年外出務工可以領三筆錢呢——穩崗補貼省外1500元,交通補助1000元以及新增加工資收益的10%獎補。像你這樣能干耐勞的,全年保底掙4萬元,就有4000元的獎補,掙得越多獎的越多,三項補貼算下來就是6500元,相當于免費領取一個月工資。你家是脫貧戶,這三項都可以申請,程序不復雜,村委會幫你處理。另外,交通的事情不用擔心,我們安排了大巴、動車、飛機運送。”村委會、駐村工作隊組成的就業小分隊向搬遷群眾宣傳務工政策。
據統計,安置點共有182個勞動力,截至3月22日實現就業169人,其中省外41人,多數去往上海、廣東一帶。如今,阿路底安置點越來越多的人實現“從走下大山到走出大山”的轉變,通過外出務工實現就業增收。“走出去看一看”的觀念不斷深入,過上好日子的愿望更加強烈。
未來生活信心不斷增強
在每一戶搬遷群眾家,最顯眼的地方都會懸掛兩個相框。一張是搬遷前的外景——陡峻的山坡搭建起簡易木屋、屋頂鋪上搭幾塊石棉瓦就是住房。那段艱苦歲月,以照片的形式被永久保存。另一張是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與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一行親切交談的場景。
“我打算闊時節過完就出去打工,掙點錢學個駕照,以后走親戚、去哪里也方便,現在的摩托車不太夠用了。”34歲的傈僳漢子普三農羞澀地說出自己2023年心愿,引來哈哈大笑。這是2022年四季度開展“三講三評”活動的一個場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著生活的變化、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的打算。以這樣拉家常的方式,進一步激發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此外,安置點結合身邊人身邊事開展感恩教育,講得最多的是過去跟現在的對比:“過去出行基本靠人走,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去過縣城;住叉叉房茅草房,后來陸續蓋了土掌房;吃飯也是個大問題,種點苞谷、豆子,吃苞谷稀飯還經常吃不飽;春節過后好多人家就斷了糧!談不上什么精神生活,背一背柴,找一籃豬食就熬過一天。”自從搬下山后,短短幾年,出行有汽車公交,闊時節過完大家陸續出門打工掙錢,目光里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通過切身感受,引導群眾把感恩轉化為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實際行動,在黨的指引下朝著美好生活闊步向前。”村支部書記李忠成說。
目前,阿路底安置點開通了普惠金融服務點、修建了微菜園,蜂蜜、茶葉等土特產搭著電商“快車”陸續走出大山……赤灑底村正以全域旅游為抓手有序推進半山酒店、茶旅融合產業園項目建設,未來也將給搬遷群眾生活帶來明顯受益。
(作者單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