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黨的二十大后首次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建設農業強國,要在把握其一般特征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走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
建設農業強國,要把握一般特征。與農業大國相比,農業強國內涵更深、要求更高。農業之“強”,在于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即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面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設農業強國,更要體現中國特色。就是要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走自己的路。
立足資源稟賦。我國幅員遼闊,但人口眾多,地形、氣候復雜多變,土地、水資源分布不均,農業資源呈現多元化特征。資源稟賦的多元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多樣性。我國應立足于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條件,因地制宜,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發展農業生產,確定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此外,針對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農情國情,要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破解資源制約之局。
賡續農耕文明。古代中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長期的農耕實踐沉淀出豐富的農耕文化,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梯田、稻魚、游牧等類型豐富的農業發展模式。新時代新征程,建設農業強國,應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讓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大國小農是我們的特殊國情,建設農業強國,必須關注小農戶,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
秉承和諧共生。“道法自然”,我國向來尊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就是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例證。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保護耕地,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