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兩山論”染綠偏頭關
時間:2023-01-16 01:39:5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洋 字號:【

  山西忻州市偏關縣,古稱偏頭關,地處晉西北毛烏素沙漠邊緣,北倚長城西隔黃河。近年來,偏關縣新一屆黨委政府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聚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搶抓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新機遇,樹牢綠色理念、扛起綠色使命,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植樹造林 鋪就綠色底色

  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全縣面積1685.4平方公里,黃河流經32公里。自古以來,溝壑縱橫,風大沙多,十年九旱。到1977年底,偏關縣綠化率不足4%,守著黃河受干旱一度是偏關人面臨的窘境。

  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一直是偏關縣廣大干部群眾戰天斗地、久久為功的一首贊歌。早在1955年,偏關縣就采用造林一畝賑濟3元、植樹一株賑濟5分的辦法,在全縣推動植樹造林。

  從20世紀70年代始,偏關縣歷屆黨委政府以“栽樹就是栽歷史、栽人文、栽政績,造林就是造生態、造綠色、造財富”的理念和覺悟,以“換書記不換主意,換縣長不換主張,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干給一級看”的堅韌與執著,堅持戶、專、群、干相結合,大力打造林綠化“全民戰”,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梁峁山巒間植樹造林,打響了一場長達50年的綠化“戰爭”。

  “栽上一天樹,身上一身土,洗上一個頭,能洗半碗泥。”退休干部王志敏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植樹造林的場景,仍清楚地記得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

  樓溝鄉上固佐村村民廣三白,2016年注冊成立了潤發造林專業合作社,20多名社員每年的造林工程在60萬元左右,社員差不多投入4個月左右的造林時間,勞務收入上萬元。

  脫貧攻堅期,與廣三白一樣,偏關縣的80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貧困戶都在植綠護綠中實現了增收脫貧,這一做法有機地將植樹綠化改善生態和脫貧攻堅實現了統籌發展。

  50年來,為了打好造林綠化總體戰,偏關縣全民總動員,每年春、夏、秋三季,機關干部帶動千家萬戶上山植樹,先后在火頭溝、樓溝鄉迤西村石洞洼、陳家營鄉南山、老營鎮鳳凰山等10多處進行義務植樹,累計造林6萬多畝。

  近年來,偏關縣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引領、多點發力,錨定重大任務、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凈化高質量發展底色,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統籌推進減沙控沙、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到2022年,偏關全縣林地面積121.56萬畝,全縣綠化率達40%。

  歷史上曾經是“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的偏頭關,如今成了山西的生態屏障,鋪就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底色。

  生態優先 接力綠色發展

  當好接力者,走好轉型路。偏關縣形成了“縣委掛帥、政府主抓、鄉鎮和部門分工負責”的責任體系,按照“人包地,樹管活”的原則,把責任落實到參與義務植樹的每一位干部頭上,確保“栽一株,活一株;栽一片,成一片”,凝聚起全縣人民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圍繞“十四五”期間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這一目標,2022年,偏關縣統籌6000萬元資金,縣財政配套2500萬元,用于黃河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景觀廊帶建設。

  “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上,以‘林長制’為統領;筑牢建設黃河流域生態防護‘一道屏障’;在黃河、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沿線打造‘兩條5萬畝生態文旅綠化帶’;培育12萬畝沙棘、2.5萬畝仁用杏干果經濟林、45萬畝檸條生物質能源‘三個農民增收基地’;堅持林與景結合,樹與財結合,生態建設與文化旅游、休閑康養、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偏關縣縣長高躍龍說。

  2022年3月,偏關縣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植被恢復、黃河和黃河流域防護林屏障建設工程通過議標,由46家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擔了1.85萬畝造林任務。

  經驗豐富的46支造林專業合作社,克服疫情影響,自帶干糧,用辛勤的汗水,打造了一道道一片片綠的景色,累計用工11萬余名,平均每人收入1.2萬余元。通過檸條地平茬復壯,空閑地補植造林,實施退化林修復5萬畝,并堅持增綠與增收并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結合群眾意愿,選取能讓農民增收的側柏、樟子松、海紅果、山杏和仁用杏等樹種,既種樹又致富,探索出了一條增綠增收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針對干石山地,坡陡土薄、干旱少雨、石頭多的實際,偏關縣一方面采取就地取材、壘石為堰、客土回填、水平階、魚鱗坑整地、蓄水保墑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采用滴灌澆水、地膜覆蓋、石塊鋪蓋等抗旱技術,確保成活率。

  在偏關,一幕造管并舉、新舊銜接、成片成林的生態防護屏障漸次顯現,一場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發展“接力戰”漸次拉開。

  文化賦能 “變現”生態優勢

  “立足生態優勢,通過深入挖掘黃河、長城文化內涵,打造出集文旅旅游、休閑康養、體育賽事、高端論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廊帶,大力實施綠色有機農業、綠色新能源、綠色文旅的‘三綠’發展戰略,把增綠與增收、增效、增景相結合,將成為我們向生態效益要經濟效益的路徑。”偏關縣委書記楊曉宏說。

  偏關縣深入挖掘黃河、長城文化內涵,以關河口古村落、乾坤灣民宿、水泉紅門口長城文化公園為依托,在黃河、長城旅游公路沿線謀劃了一批美麗鄉村重點項目,通過激活文化動能來支撐和發展綠色產業,從而實現生態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截至目前,偏關縣共建成光伏電站72.1兆瓦,光伏發電成為穩定脫貧戶增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陽光”產業。

  “靠光伏板板一年差不多收入1萬元,靠村委會聘用的水利管理員公益性崗位工資還能收入近一萬,做夢也沒想到也有奔小康的一天啊。”曾經靠天吃飯的老營鎮馬肚梁村脫貧戶余在生樂呵呵地說。

  “現在我們聘請了第三方公司來運營和維護,還通過設立公益性崗位、建設公益事業、設立獎勵補助等方式進行二次分配,對于收益較多、可設公益性崗位和建設公益事業較少的脫貧村,允許由鄉鎮統籌跨村分配。”偏關縣鄉村振興局趙智平說。

  此外,大力發展林光互補產業,偏關縣24兆瓦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由該縣晉電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籌資建設,年供電量1.68億千瓦時,供熱能力152萬平方米,可綜合利用農林生物質秸稈21.1萬噸。這是利用外資貸款和自籌資金建設的環保產業項目,在全縣7個鄉鎮設立9個農林生物質收儲站,成為偏關縣新建的幫扶車間。以每人年收集檸條秸稈150噸、每噸檸條秸稈預估價300元計算,可帶動1400余人從事檸條秸稈收儲業,人均年收入4.2萬元,僅檸條秸稈收儲收入可達6300萬元。

  建設美麗偏關,保護黃河安瀾。沿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徑,偏關縣這個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新能源電力建設第一縣、農林文旅融合發展試點縣,正在書寫著鄉村振興新篇章。“家住黃河干石畔,一天三頓酸撈飯”的偏頭關已成為歷史,“綠我黃土地,富我偏關人”這一偏關人民對美好生活最樸素的向往正在“變現”。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