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龍江省委農辦成立專題調研組分赴各有關縣(市)鄉村,通過座談交流、入戶調查、實地查看等方式,摸清現狀、分析問題,結合黑龍江糧食生產的特點,謀求“誰來種地”治本之策。
家庭經營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形式。據調研,全省農戶糧食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六成左右,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耕種占三成左右。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持續減少,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較高。黑龍江耕地集中連片,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土地面積達1.53億畝,越來越多農戶接受土地托管服務模式,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3.69萬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1.51億畝次。
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較高。全省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大型農機裝備擁有量全國第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種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22年,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7元,其中經營凈收入9698元,占比52.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6個百分點。土地支撐著農民的“錢袋子”。
通過調研發現,回答好“誰來種地”問題,需未雨綢繆,從機制體制等方面發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加快構建農民穩定增收的保障機制。調研發現,種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認為“只要有錢賺,地就有人種”。要讓農民種糧有錢賺,既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又要加快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收益保障機制,保證農民種地積極性。積極穩妥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通過價格支持穩定農民收入預期。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逐步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強化農業保險的政策屬性,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為種地農民保駕護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通過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的依賴,以此來應對勞動力老齡化和從業者數量逐年減少的問題。鼓勵農業機械科技創新,制定激勵政策,支持新科技在農業機械化中的應用。因地制宜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能力。推廣各種先進生產技術,強化推廣體系建設,鼓勵專家學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著力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土地托管服務是提升農業規模經營水平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有效途徑。積極完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機制。嚴格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保障新型經營主體合法權益,嚴防因地租上漲而中止履行流轉合同行為,適當控制土地流轉規模,堅決避免強行整村整鄉土地流轉,對種植大戶超大規模流轉土地進行規范,加強對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監管和風險防范。
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回答“誰來種地”之問,核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要建立政府、企業、院校等相結合的多元化培訓體系,確立農企和院校的培訓主體地位,制定長效培訓計劃,拓寬高素質農民來源,以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大學生、社會青年等多層次人員主動參與。堅持以市場化、農場化、科學化為指向,加快高素質農民的科技、機耕、管理等技能培訓,逐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加快重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破除“戶自為戰”的組織比較優勢。鼓勵通過“清化收”,發展“村投公司”,利用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賦予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帶動小農戶高效種地產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委農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