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有勁頭 有奔頭 有盼頭——河北蔚縣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時間:2023-11-21 10:11:1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 字號:【

  河北蔚縣,位于張家口市南部140公里處,從張家口出發駛入蔚縣,一路向南,可以看見窗外的風景不斷變化,從北部延綿的丘陵到中部平緩的河川,再到最南部便可看到郁郁深山。蔚縣地理環境復雜多變,被恒山、燕山、太行山三山環繞,獨特地理位置造就了蔚縣多樣化的產業生態,卻也曾成為當地人難以翻越的“貧困大山”。

  2019年底,蔚縣翻過這座山,圓滿完成了脫貧摘帽任務。全縣8122戶13644人穩定脫貧,80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6%。如今,要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抓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個首要任務,還必須在人才、市場、資金等方面下功夫,挖潛力、揚優勢、補短板。為此,蔚縣從組織建設、產業發展以及文化振興出發,努力交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優異答卷。

  選好領路人 治好一個村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鍵在人。打造一支有覺悟、有熱情、有能力的鄉村干部隊伍,發揮頭雁效應,才能帶著鄉親們走向富裕之路。

  “2021年農村‘兩委’換屆,在人才選拔上,我們擴大視野,鼓勵治村能人、退役軍人等群體積極參選,為咱們村里選好領路人。”蔚縣縣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蘇海濤介紹。正所謂“選好領路人,治好一個村”,通過各方協調聯動,拓寬選人渠道,蔚縣最終選派了43家國企高管、293家民營企業家、14名致富能人,通過一幫一、一幫多形式,到全縣560個村和社區擔任產業書記或主任,這項工作也是縣委書記抓的基層黨建“書記項目”。產業書記(主任)不僅帶領著村“兩委”干部“走出去”推介本地風土人情、特色資源,還將投資企業“請進來”,搭建起村企雙向招商交流平臺。產業書記(主任)下派以來,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公益捐贈、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累計撬動各類幫扶資金11.8億元,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319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812個,實現鄉村勞動力就業8000余人。

  “從去年開始,蔚縣還開展了爭先創優行動,從每個鄉鎮選三個黨建示范點,形成了10個具有特色的支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老兵支部。”蘇海濤說。蔚縣是革命老區、兵員大縣,有退役軍人13152名,位于縣城南5公里處的呂家莊村更是有“退役軍人多、退役軍人黨員多”的特點。過去呂家莊村曾長期處于村莊管理難、產業發展難、群眾動員難、黨員發揮作用難的“四難”境地,如今呂家莊村舊貌換新顏,產業發展起來了,生活富裕起來了,精神面貌也好起來了,這些變化都離不開這支“老兵支部”。

  退役軍人吃苦耐勞、聽從指揮、樂于奉獻,村黨支部看到了本村退役軍人多的優勢,將40名黨員和退役軍人聚集起來,混編組成“呂家莊老兵突擊隊”,為老百姓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此前有一名村民開拖拉機側翻被壓在車下,接到求救電話后,‘老兵突擊隊’立即展開了救援,后來這名村民還來送了錦旗呢。”宋家莊鎮組織委員孫亞男說。

  近年來,蔚縣堅持“鄉村振興退役軍人先行”理念,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搭平臺、設基金、創模式、搞服務,全力激發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高漲熱情,創新探索出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1135”工作法,示范催生出“老兵支部”“老兵突擊隊”“退伍不褪色”合作社等一批退役軍人團體組織,成為助推全縣示范區建設的生力軍。在老兵支部的統一帶領下,呂家莊村摸索出了一套“黨建+班排制”的服務群眾模式,將全村劃分12個排36個班,班長、排長由黨員、退役軍人、村民代表擔任,以班為單位實行黨員聯系群眾、群眾互聯互助的“雙聯”機制,全面全天候服務群眾。在老兵支部的帶領下,呂家莊村土地流轉4000畝,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延長產業鏈 帶富一批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過去,蔚縣通過產業扶貧,發展了一批自己的優勢產業,帶動貧困群眾摘掉了“窮帽子”。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更大程度地發揮產業優勢成為蔚縣探索的新方向。

  為持續發揮產業的帶動作用,蔚縣安排了銜接資金2250萬元,在21個鄉鎮45個村每村投入資金50萬元,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家具生產、特色旅游產品經營、特色養殖等項目,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有了資金,便有了發展機會,各個村集體立足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全縣結合農業發展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了優質谷子、麒麟西瓜、道地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產業,開辟了一條“短平快”的致富路。

  “我們村從種傳統白菜改為種有機白菜實現了脫貧,現在我們在種植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養殖業,實現種植、養殖兩手抓。”白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白剛說。白家莊子村地處太行山余脈的高寒深山區,過去依托蔬菜產業“發家”。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振集體經濟,白家莊子探索“依牛入股”模式,將村民們分散養殖的牛羊托管給蔚縣志國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業有了火車頭,過去村民散養變集體圈養,“村民不僅不用費心養殖,還不用擔心銷路,到了年底還能分紅,大伙兒都很樂意。”白剛說。

  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找問題、補短板,從“揚長避短”變為“揚長補短”。此前,產業鏈短一直是蔚縣的一塊“心頭病”。為了治好“頑疾”,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蔚縣立足本地農業優勢,精準招商,延鏈、補鏈,引進了一批集種植、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鏈與產業循環鏈。

  林和畜康養殖場是邢家莊村為拓展集體經濟增收渠道而引進的,走進林和畜康養殖場,一輛運輸機駛入,將剛從田里收回來的玉米秸稈運送進養殖場,秸稈打捆機正在加工玉米秸稈,發出轟隆隆的響聲,一臺推土機在一旁協作,時不時地推進沒被充分碾壓的秸稈。林和畜康養殖場董事長王合介紹,在這里被捻碎的秸稈將會被制作成為飼料,送往不遠處的牛棚里,“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閉環,村里發展了玉米產業,玉米收割后的秸稈可以做飼料,供應給養殖場,養殖場里的牛羊生成的糞便又可以成為玉米種植的肥料。”林和畜康養殖場董事長王合介紹。產業興則鄉村興,提振集體經濟,補足產業短板,需要凝心聚力、久久為功,蔚縣正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抓文旅融合 促文化振興

  蔚縣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是全國文化先進縣,還是著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古堡已成為蔚縣的文化符號,有“八百莊堡八百戲樓”之稱,保存下來的古城堡就有300余處,被譽為“河北省古建筑藝術博物館”。2021年5月,蔚縣縣委、縣政府提出“古堡振興”,組建古堡振興“七支隊伍”,按照“一城為中心、兩路連一帶”旅居產業發展思路,推動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特色民宿、文化康養產業發展;2022年11月,申報實施“翠屏山片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將文化旅居產業作為帶動群眾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著力點,打造特色品牌,賦能鄉村振興,南山小院、銘悅覺醒城等20家精品民宿建成運營。

  有村便有堡,見堡則是村。翠屏山腳下的邢家莊村古堡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美,小兵張嘎、亮劍等30余部影視作品曾在此取景,是中國傳統古村落,河北歷史文化名村。此前,許多古堡年久失修,有的只剩下一道堡門和幾根柱子,還有的墻體坍塌,墻皮脫落。而現在邢家莊村的古堡煥然一新,被“喚醒”的古堡充分發揮它的潛力,以文帶產,爭取到了古堡民宿旅游項目,打造了文旅綜合體——銘悅·覺醒城項目。覺醒城以民國文化為依托,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住宿、采摘、研學、瓷器制作等沉浸式、穿越式的民國文化之旅。“覺醒城帶動了村里的就業,很多姐妹都在這里工作,以前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現在村里發展好了,大部分年輕人都回來了。”邢家莊村婦聯主任張永平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充實錢袋,也要豐富腦袋。同樣在翠屏山腳下的鄭家莊子村,打出了一套“白+黑”組合拳,提出了“讓村民坐著學懂文化”的口號。

  在鄭家莊子村,有一個柳樹下的微講堂。天氣暖和時,村民最愛坐在微講堂旁的臺階上曬太陽。村委成員翟亞芳說:“我們村是全省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為了讓大家坐著就能把法學好,我們專門在村口建了這微講堂,平時還會有志愿者來做各種分享。”微講堂抓住村民白天休閑時間,讓文化入腦入心。針對部分村民白天要忙工作的情況,為了滿足大家的學習需求,村黨支部又創辦了“南山夜校”,組建13人講師團,舉辦 “每周一講”,多角度、常態化提升村民產業發展能力和創收致富技能。現在,村里有了圖書室、文化站、村民廣場,老百姓還志愿組建了舞蹈隊、鑼鼓隊,根據村里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編排各種文化節目,小小的村莊里到處都能看到洋溢著快樂的笑臉。

  黨建引領,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振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文化賦能,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蔚縣正鉚足干勁,做好銜接,讓鄉村振興有勁頭,農村建設有奔頭,農民生活有盼頭。

  (采訪組成員:苑體強、王雪梅、徐明、王婷婷、常曉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