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批要訂鮮肉還是冷凍肉?中方還是五花?”9月11日,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下著小雨,徐軍海一邊穿著雨靴往養殖場走,一邊忙著接聽訂購豬肉的電話。
今年48歲的徐軍海是周至縣終南鎮終南村人,現為周至縣海博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30年來,他潛心養殖,傳承和延續關中黑豬的保種、選育、科研、示范和推廣工作,帶領周邊群眾創辦企業,成功走上了致富之路,以積極作為踐行了穩產保供、破解種業種源“卡脖子”技術難題的社會責任,展示了新時代農民的新風采,先后榮獲第十屆全國“創業之星”榮譽稱號等表彰30余項,2023年獲評“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
看蛻變
徐軍海出生在農村,對養豬這件事記憶很深。“小時候,媽媽早上一起來就給家里養的豬打料、喂料,我在旁邊慢慢看會了,后來也能幫著割豬草、給豬喂食。”他回憶道。1992年,他毅然決然投身養殖事業,經多方籌措資金,開辦了一家種豬養殖場,帶領20多名職工開啟了創業之路。在一伙人的打拼下,養殖場的面積從最初的10余畝拓展到70畝、再到200畝,種豬存欄量也逐年上升。
后來,徐軍海又先后建成海博養殖專業合作社、陜西三秦蓬勃良種畜禽繁育基地、陜西富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富仁大棚蔬菜基地等,年出欄商品豬20萬頭以上,年銷售仔豬10萬頭以上;年屠宰加工生豬50萬頭、家禽500萬羽;年冷藏配送大肉食品10萬噸以上;年種植優質糧食500多畝,帶動周邊發展優質蔬菜基地2萬多畝;新建高檔溫室大棚150棟,新建市場交易大棚3000平方米;年產值10多億元,創造經濟收益3000多萬元。與此同時,他也成功實現了由普通農民到農民專家的蛻變。
挑重擔
“這個奶頭分布不均,不能作為種豬來用,淘汰了。”在徐軍海的養殖場里技術員正在從2個月大的關中黑豬中挑選種豬,雖然養殖場非常忙碌,但徐軍海對種豬的挑選都會一一過問。
習近平總書記對種業振興念茲在茲,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為種業改革發展指明方向。
“咱們陜西的關中黑豬是當家品牌,過去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都養。但是養殖場開了沒幾年,黑豬就逐漸不如白豬、花豬賣得好了。”徐軍海回憶道。關中黑豬是陜西省培育品種,產仔多、肉質好、耐粗飼、抗逆性強,深受飼養戶的喜愛,但因飼養周期長、成本高等原因,市場占有額一度出現嚴重萎縮。
早在2010年,徐軍海就建起陜西三秦蓬勃良種畜禽繁育基地,并聘請了10多位專業人員組成育種實驗室。“看不到黑豬了,也吃不到過去黑豬的味道了。”徐軍海說,“關中黑豬過去的味道,過去的品種必須要傳承下去,迫在眉睫,趕快下手。”
徐軍海知道不僅要留住關中黑豬的味道,還要適應市場需求。據了解關中黑豬有一個缺陷就是背膘比較厚,為提高關中黑豬的瘦肉率非常重要。為此,他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黑豬保種擴繁、改良,同時開啟多項關于關中黑豬的保護利用項目,確保關中黑豬得以較好保護并發揚光大。
“通過用雜交改良的方法,培育出現在瘦肉率56%左右,還保證了肉質優良的特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孫世鐸說。
如今,經過改良后的關中黑豬不僅贏得了市場,還留住了原來的味道,品種生長速度快、產仔量大,同時也保持了肉質緊實、抗逆性強的特征。徐軍海一鼓作氣,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迅速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富海肉業年均出欄優質關中黑豬超過2萬頭,總生豬出欄量超過10萬頭。
徐軍海認為,作為社會一員,自己必須要主動擔起作為,扛起關中黑豬的種質研究與傳承使命。他大力倡導開展關中黑豬的選育與利用,把發展關中黑豬作為豐富“菜籃子”工程的理想產品,實現保種擴繁和發展,以實際作為踐行防止“卡脖子”、打好種業振興仗的使命擔當。
走共富路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徐軍海始終牢記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濟危解困,把有限的財富投入到無限光彩的愛心事業中,為廣大村民辦實事辦好事,為村民服務一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在創業生涯中,他靠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學習鉆研養豬技術,積極帶領農民致富。
為響應國家號召,踐行社會責任,積極聯農帶農益農,徐軍海先后帶動規模化養殖場60多家,發展農民養殖戶3000多戶,直接安置就業1262人,間接帶動就業5600多人。協助50多家養殖企業擺脫困境、恢復正常生產。
2019年非洲豬瘟爆發,市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為了確保市場豬肉穩定供給,徐軍海不惜經濟損失1500多萬元,為社會投放平價肉1000多噸,并為全縣每戶貧困戶家庭贈送豬肉5斤。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他更是全力以赴,積極協助政府統籌安排,做到防疫和保供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他沖鋒在前,志愿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100多個單位、醫療機構、村委會、疫情卡點等送去豬肉、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共計價值600余萬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近些年,徐軍海還不斷帶動當地村民加入養豬致富的隊伍,安置本地農戶就業1262人。“我平時在庫房這里把冷鮮豬肉裝車、拉車,工作負擔不重,而且離家就兩三公里距離。”在富海豬肉冷庫前,高克勤一邊裝貨、拉車,一邊告訴記者。高克勤是終南鎮東關村村民,在富海肉業工作已有20余年。由于早年因意外手部殘疾,老高難以找到工作,家中也無其他經濟來源。現在,老高在徐軍海的幫助下來到富海肉業工作,月均工資5200多元。
除了為本地農戶安置就業外,富海肉業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先后帶動全縣規模化養殖場60多家,發展養殖戶3000多戶,公司先后被評選為陜西省質量優秀品牌企業、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多年來,徐軍海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潛心學習鉆研,積極探索實踐,全身心投入到生豬的養殖、擴繁、關中黑豬新品種的示范推廣,以及生豬屠宰、肉食品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等領域,建立了由種養結合、加工貯藏、物流配送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2023年,徐軍海被評選為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盡管獲得了一項項榮譽,閑不住的徐軍海仍在打著新的養豬“算盤”,“現在咱們養豬的技術、條件慢慢提上來了,下一步還是想爭取打造企業品牌,讓全國各地的超市、餐桌上都見得著咱富海肉業的優質豬肉,把我們陜西生豬的名氣傳出去。”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