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擁四圍,秀水繞三方。閬中,一座千年古城,山水城相依相融,天地人和諧共生。
近年來,四川省閬中市積極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子,堅持農業產業打底、精深加工增效、利益聯結增收,依托富集的生態資源和厚重文化優勢,將鄉村旅游發展與現代休閑農業園區建設相結合,打出農旅融合特色牌,實現農業園區變“景區”、農產品變“商品”、農戶變“商戶”,農民富了起來,鄉村美了起來。
抓好特色產業
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閬中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圍繞糧油、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畜禽、水產等特色優勢農產品,開展包裝、加工、倉儲等商品化處理,打造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第一產業“接二連三”,打造三次產業融合的產業鏈。
“要因地制宜加快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緊盯市場實際需求,持續加強產銷對接,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本地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在閬中市委書記楊德宇看來,特色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石榴園,之前可全是荒山呢。”談起如今的石榴園,閬中市玖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清平充滿了自豪。站在觀景臺上,700多畝的石榴園盡收眼底,一株株石榴樹整齊排列,批量采收后的石榴樹上,仍有數顆掛在枝頭,在這片濃綠山間點綴著。
2019年,羅清平返鄉創業,成立合作社。在江南街道千佛巖村建設以石榴園為基礎,集休閑、旅游觀光、石榴深加工、康養、體驗于一體的新型農耕文化體驗園。
“目前,石榴園基地主要種的是突尼斯軟籽石榴和酸石榴兩個品種。今年有300畝首次采收,產量能達150噸,產值200多萬元,算是大獲豐收了。”看著漫山的石榴,回想起一路的歷程,羅清平十分感慨。最開始種石榴的時候,石榴種植技術不夠成熟,羅清平走過不少彎路。“雖然我們這邊種石榴的自然條件可能差些,但我相信通過細心的管理與技術的學習,一定能種好。”帶著這樣的信念,羅清平帶隊赴河南等地學習石榴種植技術,并專門聘請技術指導員,指導本地技術人員學習修枝等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石榴終于種成了,而且市場反響很不錯。一株石榴樹大概產果20個左右,甜度最高能達到17.8,精品果最高能賣到每斤20元,合作社的石榴在質和量上實現了雙優。
一產強起來,合作社把目標瞄向了二產三產。目前,合作社已建有1000噸的保鮮庫,石榴深加工產品正在研發當中。“下一步,我們還將結合石榴開花以及多籽多福的寓意,打造賞花經濟與婚戀打卡地等,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對未來的發展,羅清平信心滿滿。
石榴園的建設也帶動起周邊老百姓的就業。基地的固定用工在30人左右,到農忙時節集中采摘時用工量能達到50~70人,周邊的脫貧戶通過在基地務工,年收入可達1.5萬元。
“基地也被納入江(南)天(宮)環線產業園區的統一規劃。整個園區共分四部分,除石榴園外,還有以葡萄種植和葡萄酒加工為主的葡萄園,以桃、李、柑橘采摘為主的四季水果采摘園以及以蔬菜、食用菌為主要產業的返鄉創業園。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園區的農旅融合發展。”江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九剛介紹,整個園區匯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精品民宿、園藝展示、婚紗拍攝、戶外拓展等多種業態。
在閬中,鎮鎮有特色,村村有產業已是常態。江南街道以水果、花卉、藥材等為主攻點,以園區建設為抓手,深化農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五馬鎮利用東灘壩村地勢平、土壤好、交通便利的優勢,發展千畝無公害蔬菜產業,以蔬菜果品采摘園為載體開創特色鄉村旅游活動,拓寬價值鏈,推進產業旅游深度融合;玉臺鎮楊家溝村結合當地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按照“家庭農場+互聯網”的模式,發展林下生態養殖五黑雞,形成產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深挖旅游資源
蹚出農旅融合新路
初秋時節,走進天宮鎮五龍村田園生活度假區,田野里,花果飄香、采摘正忙;草坪上,孩子們跑來跑去,不遠處搭建的舞臺也在訴說著不久前音樂節的熱鬧氛圍,一幅恬靜悠然、生態宜居的鄉村美景盡收眼底……
“以前村里環境差、沒產業,也沒人氣,能有今天這副模樣真是想都不敢想。”說起村里的發展變化,村民們感慨萬千。曾經,五龍也是一個貧困村。2017年以來,在四川省政協及各級幫扶單位的支持下,五龍村堅持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持續探索“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新模式,打造農耕博物館等農旅景點13處、民宿143間,建成現代產業園3000余畝。全村500余人吃上了旅游飯,年旅游綜合收入超500萬元,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村。
“在進行農旅融合發展時要以農為本,在做好農業的基礎上再拓展旅游附加值,決不能本末倒置。”在推動農旅融合發展這件事上,閬中思路清晰、打法明確。
“那邊是村里的柑橘園,目前種植了30畝左右,柑橘現在很好賣,往北京新發地每天要發貨75~100噸。”天宮鎮副鎮長李斌介紹,五龍做好柑橘產業文章,柑橘畝產量達3000斤,畝均產值在1.5萬~2萬元。柑橘上市時,大量批發商到田間地頭收購,發往三亞、北京、攀枝花。今年以來,五龍村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投入700萬元,發展柑橘產業及鄉村振興配套設施建設,目標是實現農融深度融合。
絲綢館、農耕具館、婚俗館、榨油坊,在五龍村農耕文化體驗館里,爬犁、椿臼、紡織機、老式收音機……這些傳統的老物件記錄著勞動方式的變化,也標志著時代的變遷。“打造農耕文化體驗館,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來展示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留住鄉愁。”李斌說。據了解,農耕文化體驗館包括12個展示區,展出各類物件5000余件。通過參觀,不僅能了解農耕文化,還能身臨其境地感知農耕生活,感受農耕魅力。目前,文化館主要以參觀為主,下一步打算以研學作為突破口,通過室內教學+室外教學的方式,帶動更多的學生來一起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同時也帶動村莊持續發展。
近年來,閬中突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綠色發展、示范村鎮建設等重點工作,以產業為基礎,休閑旅游為形態,鄉土文化為靈魂,深挖鄉村的深層價值,用好綠水青山,點燃鄉村活力。天宮鎮以特色文化和鄉村田園為載體,通過“旅游+數字”“旅游+文化”“旅游+農業”等方式,著力把鄉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富有吸引力、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飛鳳鎮以萬畝枇杷園為基底,打造橋亭康養小鎮,發展康養度假、山水田園旅游模式。如今的閬中,橋亭康養旅游小鎮、五龍村田園生活小鎮、雎鳩婚戀小鎮、臨江鎮村輕奢度假小鎮等休閑小鎮,已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構筑起鳳舞天宮鄉村旅游度假區,以深度的田園體驗與沉浸式的鄉村旅游,喚起城市人的鄉愁記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閬中正以農旅融合為抓手,挖掘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讓千年古城有景更有魂,成為游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采訪組成員:李永生、郭平穩、楊宗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