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區、川陜革命老區,四川省廣元市所轄7個縣區曾經都是貧困縣區。廣元人民攜手并肩、接續奮斗,交出了脫貧攻堅的漂亮答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更多依靠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2022年,廣元在全國率先啟動整市創建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自此,一首脫貧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之曲在廣元大地激情奏響。
厚植本土,彰顯產業優勢
“對脫貧地區產業要長期培育和支持,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廣元立足北部山區、南部丘區的地理特征,依托山水文化和特色農業資源,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的原則,全域發展優質糧油、生態畜禽水產、山地蔬菜、道地中藥材,厚植產業優勢,引領產業由“零散分布”轉向“集群發展”。
劍閣是個好地方,尤其是農業基礎條件好。在該縣劍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里,稻田阡陌縱橫,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大豆黃外墻的民居與金黃的水稻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耕地面積全市第一的劍閣縣,做好土地文章,深耕現代農業,建設劍南、劍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實現農業高產高效高收益。
“我們采用的是2行玉米、4行大豆的種植模式,玉米行與第一行大豆之間的距離必須要保證60公分,大豆與大豆之間的行距保證在30公分,株距保證在7到10公分左右……”劍閣縣漢陽鎮黨委書記張大軍向記者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做優水稻、做強大豆”是劍北糧油園區的主要抓手,2023年漢陽鎮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3605.53畝,其中劍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種植2341畝。“從園區的實施效果上來看,我們確實達到了穩玉米產量、增收一季豆的效果。”廣元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彭宏說,采用復合種植以后,玉米增產3%~5%左右,今年平均畝產在540公斤及以上,大豆平均畝產134公斤。
不僅如此,園區還積極探索“一園六收”模式,通過發展有機糧油、稻田養魚、秸稈養畜、特色林產、農旅融合、田埂種果,推動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立足資源稟賦,擦亮地域特色,是廣元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基本思路。
在蒼溪縣亭子湖現代農業園區紅心獼猴桃基地,大片的獼猴桃園剛采摘完,果農們正在忙著施有機肥。“今年這獼猴桃吃著巴適。最好的有機果能賣到60元一斤,普通果也能賣到15元一斤。”今年已經68歲的李聯武是亭子鎮佛山社區人,早年是種植獼猴桃的一把好手,目前在紅獼王合作社擔任管理工作。“獼猴桃現在已經是我們的致富金果果了。老百姓既可以自己種獼猴桃來賺錢,還能通過在合作社工作賺錢,一個月至少也有兩三千塊呢。”蒼溪縣亭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紀曉燕說。今年亭子湖現代農業園區內的3600余畝紅心獼猴桃產量可達3000余噸,產值超6000余萬元,帶動全鎮1000余戶近3000人從事獼猴桃產業,戶均增收近2萬元。
蒼溪是紅心獼猴桃原產地、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近年來,蒼溪縣立足資源優勢,將紅心獼猴桃這一產業做大做強,通過規模化經營、數字化管理、標準化建園等措施,不斷提升紅心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帶動群眾在山區走出一條業興民富的產業發展路,獼猴桃已然成為蒼溪農業的一張“金名片”。如今的蒼溪獼猴桃,線上線下兩翼齊飛,產品遠銷歐盟、日本、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進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徐家村食用菌產業園的光伏智能溫室,架子上褐色的香菇菌棒整齊排列,含苞欲出。另一邊,幾名工作人員分工有序,正在忙著對菌棒進行接種……“徐家村林地資源豐富,老百姓大都有種植香菇的習慣,但受高寒山區影響,以前主要是夏菇。后來,通過太陽能光伏大棚栽培技術,破解了低溫難題,出菇也從一季變成了四季。”白朝鄉鄉長周韜說。目前,徐家村每年種植香菇約30萬椴、產香菇40多萬斤。
為把食用菌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利州區打出“組合拳”: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專班,與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加強“院地合作”,拿出資金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探索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如今的“利州香菇”,已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小香菇撐起了農民的“致富傘”。
創新業態,推進產村融合
把產業發展起來,農民增收才有可靠保障。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廣元各村立足資源優勢與環境優勢,通過盤活資源、創新業態模式,著力構建獼猴桃、柑橘、土雞等特色種養和農文旅融合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鄉村好風景真正變成好“錢景”。
白朝鄉月壩村,被稱為“離月亮最近的地方”。依山傍水的老街充滿風情、山頂溶洞流出的溪流清澈見底、吊橋流水人家歲月靜好。在這里,盡賞山水風光,仰望最美星空。
漫步在月壩村火燒饃美食街里,你能深切體會到農文旅融合發展和特色文化資源帶給地方產業發展的動力與創意。大大小小的火燒饃店一家接一家,每個商鋪前都有兩個土灶,灶上鐵鍋里的青岡木草木灰正噗突噗突地騰起一團團煙氣。掩埋其中的面餅在草木灰的熱氣烘烤下,幾分鐘時間便由生變熟、香氣四溢。正在做火燒饃的李樹芳今年已經65歲了,土生土長的月壩人,做起饃來,利落熟練,一點也不含糊。“我們全家現在基本都在做這個火燒饃,我在村里賣,兒子和兒媳會把做好的饃送到城里去賣,生意還不錯。”李樹芳的小攤位每天都要賣幾十個饃,假期游客多的時候能賣到上百個。像鍋一樣大的饃,只需要12元一個。如今村子一天一個樣,李樹芳對村里的變化也是看在眼里,“現在來我們這耍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嘍”。月壩村目前月銷售火燒饃能達3萬多個,每戶月均增收3000元,小饃饃成了富民大產業。
坐擁好山好水,曾經的月壩并沒有發展起來,反而是個貧窮落后的村莊。為充分利用好旅游資源,村里從發展農家樂做起,2016年,村黨總支成立月壩富民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經營管理、統一實施分紅”的機制,由合作社運營。以民宿為出發點,合作社隨后發展餐飲、研學、旅游、農產品銷售等業態,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盡可能盤活的,除了集體資源,還有房前屋后的“巴掌地”。一進入蒼溪縣筍子溝村,就能看到村民房前屋后都種滿了柑橘。廣元地形特征多樣,有高山、有洼地,農民居住分散,相比之下,農村房前屋后的空地便成了可以利用的空間。為支持庭院經濟發展,廣元出臺《促進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二十條措施》,鼓勵、引導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結合種養業習慣和技術,以庭院為載體,篩選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種植品種,重點發展茶葉、核桃、中藥材、柑橘等特色作物。如今,“庭院經濟”這種模式在廣元遍地開花。
“這一片柑橘地都是我家種的,600多棵,還有一點地種的獼猴桃,200多棵,去年柑橘賣了七八萬,今年獼猴桃賣了三四萬。”說起眼前自家的這片柑橘與獼猴桃,筍子溝村村民陳玗芬臉上掛滿了笑容,“種的時候自己種就能忙得過來,到收的時候村里大家都會互相幫助”。在村里,村民們形成了互幫互助的氛圍,家家戶戶靠種柑橘實現了增收致富。
“在種柑橘上,村里家家有個技術員,家家有個明白人。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日子越過越好了。”筍子溝村支部書記張桂華是一名90后的年輕人,本是學汽車專業的她,選擇回村建設家鄉。在采訪時,遇到同張桂華年齡相仿,應急管理部選調生張悅晴第一天來村里報到。剛到村里,雖然還有些懵懂,但她直言,“一路走來,隨處可見的柑橘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是在訴說豐收的喜悅與碩果。”一旁的老支部書記張家安在村里干了10多年,看到如今越來越多新鮮血液注入到村里,他十分高興,對村莊的未來發展也更加憧憬與期待,“年輕人思想比較超前,對新事物新科技都接受程度比較強,但是一定要切合實際,符合村情民意。他們只管‘天馬行空’地想,我們帶著他們一起干,把村子建設得越來越好”。
育好頭雁,帶動農民共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推動引領區建設中,廣元在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上做足文章,實施人才集聚、人才培育、人才下鄉、人才激勵“四大行動”,大力發展“歸雁經濟”,發揮“頭雁”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廣元大地的“頭雁”們,正帶領廣大農民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戰友加入到食用菌行業來了,有河南的、山東的,看到他們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當地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我也非常高興。”在利州區白朝鄉徐家村食用菌產業園,退伍返鄉創業的“90”后小伙楊帆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部隊退伍后,楊帆出于對爺爺的牽掛和對家鄉發展的期盼,2017年,楊帆毅然辭掉城里的工作,返鄉種起香菇木耳。
萬事開頭難。最初由于初入行,楊帆也曾面臨菌棒大面積壞死的困難,但他“說啥也不能放棄”。后來,通過去外地學習,解決了技術難題,楊帆開辦了家庭農場,事業慢慢走上了正軌。據介紹,今年他種植羊肚菌170余畝,椴木香菇、木耳10萬余椴(袋),經過有機認證的香菇、木耳,能賣到每斤80~100元,銷售額預計能突破170余萬元,同時還帶動周邊46戶村民發展產業和務工增收。
不知不覺間,楊帆成了周圍群眾公認的產業“領頭雁”。為了發揮好人才在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中的作用,廣元2021年開始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印發《廣元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實施方案》,深入實施“返鄉創業、回家發展”行動,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加大人才驛站、人才服務站、專家服務基地等人才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大力營造良好環境,選樹一批鄉村人才典型,加大表揚獎勵和宣傳力度,讓人才這個寶貴資源激起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
“小身板,大能量”。聽過周俊英的故事,你一定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周俊英,四川俊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人稱“泡菜女王”。大學畢業后的周俊英,在沿海城市有著不錯的工作,并任高管。但對故鄉的眷戀和泥土情懷始終在呼喚著她回到家鄉,2011年,她回到了廣元,于2014年開啟了創業之路。
從泡菜做起,周俊英一頭扎進了蔬菜產業。縱然經歷過出口訂單被取消蔬菜滯壓等一系列困難,她并沒有放棄,反而是越挫越勇,探索“公司+專合社+農場+農戶”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在昭化區帶動28個貧困村3100余戶群眾種植2萬余畝蔬菜,其中貧困戶187戶,就地解決用工300余人,年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周俊英還不忘初心,在脫貧攻堅時期,她主動對口幫扶昭化區五龍村、紫金村,捐助產業發展資金30余萬元,提供無償科技培訓80余場,免費發放價值15萬余元的農產品種子和種苗,幫助他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周俊英用自己的行動與情懷,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共同富裕。
在劍閣縣漢陽鎮壯嶺村劍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電商展銷中心,東寶貢米、劍門關土雞、農家臘肉等廣元特色農產品擺滿了柜子。這個展銷中心是廣元返鄉創業“明星人物”鄧小燕創辦的,專門用來展示銷售廣元的特色農產品。2015年,鄧小燕放棄沿海高薪工作返鄉創業,決定把家鄉的好大米帶出大山,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學習水稻種植技術、選用適宜水稻品種、成立公司、創建“東寶貢”有機大米品牌、直播帶貨……鄧小燕一步一個腳印,帶著村民們把貢米做大做強,東寶貢米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國。老百姓也擺脫了貧窮,走向了致富小康。2021年,鄧小燕的訂單農業已實現規模種植10000畝,產量5500噸,助力728戶2356名貧困人口脫貧奔康。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在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這道考題上,我們期待也相信,廣元定能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采訪組成員:李永生、郭平穩、楊宗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