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成都?天府鄉村綻新顏
時間:2023-11-21 10:15:1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 字號:【

  編者按: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期間指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鄉村振興擺在治蜀興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糧食、生豬、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作為農業大省,四川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如何著手?近期記者走進成都市、廣安市、閬中市,看他們如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多向發力、奮勇爭先。

  逶迤巴山盡,搖曳楚云行。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良田美地,沃野千里。在四川三農發展大局中,成都“壓艙石”作用顯著。如今的成都,已交織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新圖景。

  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四川考察,從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抓好鄉村振興等方面對四川及成都提出具體要求。

  作為常住人口超21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征明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近年來,成都將公園城市鄉村表達作為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要義、將農民過上美好生活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突出抓好糧食生產、都市現代農業建圈強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重點任務,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加快形成城鄉共同繁榮新局面。

  近期,我們采訪組走進成都郊區市縣,看糧食安全、探產業發展、賞鄉村和美,解鎖超大城市走好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密碼。

  “種”“技”聯動

  糧倉底子牢

  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四川的殷切囑托。作為四川省糧食重要生產地的成都,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重任,聚焦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推動規模化機械化,深入實施種業振興,激活鄉村振興“芯”動能,夯實“天府糧倉”根基。

  “管好地、種好糧、養好豬。”在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古建橋眼中,這是農業農村工作需要抓好的三件大事。“要堅持以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為使命,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上展現新作為,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上彰顯新擔當。”古建橋說。

  驅車駛入成都崇州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0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基地內農田連塊成片,機耕道、溝渠等基礎設施,讓這里的農田不僅能排能灌,還能宜機作業,更能穩產高產。放眼望去,農田里大片殘留的稻茬仿佛在訴說豐收的喜悅。

  “今年的水稻每畝要比去年增收200~300元,產量要增加50公斤以上。”看著眼前這片豐收的土地,擔任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十幾年的王志全滿眼是欣慰。如今,老王將他的火炬傳給了女兒王伶俐,這個90后年輕女孩正帶領著當地農民一路披荊斬棘,走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受父親的影響,2015年大學畢業后,王伶俐回到家鄉,“子承父業”,當起了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在合作社的后院里,一排排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等各種機械整整齊齊,整裝待發。“這里的機器除了拖拉機、收割機這類比較大型的、需要力氣的,其他的我都會開。”對于機械化的意義,王伶俐有著自己的見解,“畢業回到家鄉后,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方式,轉為用機械來種田。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才是未來種地的發展方向”。帶著這樣的理念,王伶俐一直堅持探索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購買農機農具、籌建烘儲中心、引入大田北斗系統、現代農業智慧服務平臺等,不斷擴大土地流轉規模,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問題。如今,王伶俐管理著包括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內的4家專業合作社,管理土地面積達6500畝。不久前,她剛剛獲得全國十佳農民的榮譽稱號。

  2010年,崇州市以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為發源地,探索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共營制”,很好地解決了現代農業生產中“誰來種地、誰來經營、誰來服務”的重大難題。

  今年,王伶俐帶領的團隊還負責運營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建成的天府糧倉智能育秧中心,通過建立智慧化流水線,實現了育秧全流程數字化控制。“別小看這生產線,一年能育秧水稻苗3萬畝、油菜苗1.5萬畝呢!”談起這條生產線,崇州市副市長鄭宇很是自豪。通過“二段式育秧技術”與“疊盤暗化出苗技術”每小時可育秧1600盤,年育水稻3萬畝,油菜1.5萬畝,秧苗成苗率高達95%以上,比傳統育秧高20%且漏秧率降低10%,出苗更整齊,更適宜機械化插秧作業。“以前1畝地需要4斤種子,現在只要2.5斤種子,每畝地節約50塊左右。”王伶俐說。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近年來,成都自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圍繞建強現代種業產業鏈,提速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以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支撐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

  田野里,上千畝水稻剛剛收獲結束,稻田內滿是金黃的秸稈。田野間,大片的向日葵花開得正好,潺潺流水順著砌成的溝渠流去,不時有幾只鴨子在水流中嬉戲。沿著田邊路漫步,農家小院、青石板路、竹林小巷等景致盡收眼底。金秋時節的天府現代種業園,已然成為當下市民周邊游的又一網紅打卡點。

  天府現代種業園是以種業為牽引的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主要承載科技研發、雙創孵化、成果轉化、博覽展示、生活配套等功能。“我們所看到的這棟建筑是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我們稱之為種子保護的‘諾亞方舟’,能保存農林牧漁草種質資源約180萬份(劑),保存期最長可達50年。”邛崍市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李錦霞指著田邊的一處現代化建筑向記者介紹,除這“一庫”之外,園區還有“一院”(種業研究院)“五中心”(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種業科創中心、種業實驗中心和種業博覽中心)。

  目前天府現代種業園已初步構筑起以水稻、油菜種業為基礎,畜禽、水產、蔬菜等為突破的“大種業”發展格局,全面建設中國西部現代種業發展高地。“下一步,園區還將繼續完善標準化廠房、科研人員宿舍樓等配套設施,為種業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好雙創孵化服務,推進研發成果就近就地轉化,讓我們的‘川種’金字招牌越來越響亮。”李錦霞說。

  四川是全國養豬大省,全國每出欄10頭生豬中,四川就有1頭。“想養豬,跟著德康就對了。”作為知名的生豬育種企業,位于成都雙流區的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種豬/雞性能快速提升、新品種和專門化品系培育,努力攻克種業“芯片”,推動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生豬育種方面,多年來德康在保持原有“好養活、肉質佳”的優勢基礎上,不僅在“長得快”方面表現優異,又在“生得多”方面實現了突破,已形成德康特有的快長、高繁、質優品系。

  除了生豬,在黃羽肉雞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開發上,德康同樣步履鏗鏘。開展黃羽肉雞的育種、養殖、銷售、屠宰加工等業務,在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建立基地,已形成優質雞保種、新品系開發、種雞苗生產和優質商品肉雞養殖的產業鏈布局。

  “不跟農民爭飯吃”是德康一直以來信奉的理念。德康在做大自身產業的同時,不忘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戶是公司的土壤,絕對要保護好農戶的利益。”德康集團首席專家舒鼎銘說,德康以“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實現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帶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真正實現多贏、共贏。截至2022年底,德康集團通過“公司+家庭農場”模式累計帶動農戶6106戶發展,僅2022年就支付代養費超13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4萬多人。

  “只需用手機微信掃一掃,就能看到這是哪個蔬菜的種子,具有什么樣的生長特性。”在彭州市天府蔬香博覽園的中國蔬菜博覽館內,講解人員正向我們介紹這里的“種子銀行”。2000余種蔬菜種子被置于透明玻璃體內,絢爛奪目,像一件件藝術品一樣,讓人直呼震撼。不僅如此,在蔬菜博覽館內還能體驗蔬菜發芽、成長、繁衍為脈絡的種子生產奇跡和多樣的農事場景。

  距離蔬菜博覽館不遠處的天府蔬菜種苗繁育中心育苗大棚內,幾名婦女坐在無土蔬菜育苗床前,認真嫁接各類蔬菜苗。只見她們左手拿鑷子、右手拿苗,動作嫻熟,僅幾秒鐘就完成了種苗嫁接工作。據了解,嫁接的蔬菜苗抗病能力強、根系發達、不易死苗,產量高,收益好。

  “北有壽光、南有彭州”。彭州在全國蔬菜產業的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彭州市全面貫徹落實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重要部署,按照產業建圈強鏈發展思路,投資1.59億元建設4萬畝高效菜糧示范區高標準農田,同時打造集種業育種、研發、博覽、休閑旅游等于一體的天府蔬香博覽園,進一步推動彭州蔬菜產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科技水平,展示蔬菜文化。

  產村一體 鄉村詩意濃

  成都在守護一方良田的同時,不斷放大鄉村的生態功能,拓展鄉村的旅游價值,深化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以產村融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與村莊發展,一批批看山望水憶鄉愁的和美鄉村在天府大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金秋十月,一走進邛崍市桑園鎮張壩社區謝家壩林盤,一種清爽、愜意的感覺迎面撲來,這里天藍、水清、草綠、花艷。游客們三三兩兩,或是在清澈的溪流里游泳,或是沿著溪流漫步,亦或是在露營基地露營或是野餐。眼前的這片川西林盤,以山川田園為景,儼然就是“世外桃源”。然而,很難想象,多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你看那個橋,以前還是個鐵索橋嘞,漲大水的時候就被沖掉了。腳下這條路,以前都是爛泥巴,走都沒法走噻。”正在村里做保潔的謝正舉是土生土長的張壩村民,今年已經60多歲的他對這幾年的變化,看在眼里,深有感觸。“在林盤打造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就地取材、修舊如舊的思路,不搞大拆大建,保留鄉村原有風貌。”張壩社區黨支部書記謝剛華介紹,張壩社區一直以來堅持林盤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努力形成現代農村新型社區、農村林盤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諧相融的格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大花園。

  近年來,謝家壩林盤的發展再借東風,桑園鎮政府牽手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成都新聞國旅,成立邛崍桑園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謝家壩子精品民宿集群項目為基底,建設高品質的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今年9月,謝家壩子精品民宿集群正式揭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打卡。

  “精品民宿群的打造為我們村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而且我們推行的‘零租金入股分紅’更能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謝剛華介紹,村民的閑置房屋是民宿群建設的最大資源,有意愿的村民,可以將自己的閑置房屋參與到民宿項目中,村集體統一進行改造升級,同時把集體30%股份收入的一半分紅給老百姓,剩余的用于再生產。“房屋改造不向村民收一分錢,新改造后的農戶房屋所有權不變仍歸農戶,20年租期期滿后無償交還給農戶。”現在的張壩村民,最多能拿到三份收入:民宿出租或經營收入,農副產品銷售收入,還有在村務工收入。“我現在每個月有兩份收入呢。除了房屋租金,還在村里做保潔,一個月也能拿3000多元,生活比以前要好多了。”談起現在的生活,謝正舉滿臉幸福。

  張壩社區的蝶變,是成都推進川西林盤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我們在推進林盤保護與修復的工作中,注重保留原有特色風貌,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宋峰說。如今在成都,越來越多的林盤正在上演一場“華麗轉身”的好戲,擁抱“綠水青山”,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勝地。

  一根竹子能玩出什么花樣?竹編魚缸、竹制鍵盤、竹制時尚手包等各種竹編藝術品,還有竹藝公園、竹文化體驗館等特色建筑。走進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就像是走進了一片竹林仙境,這里的竹子“竹夠好吃”“竹夠好用”“竹夠好玩”“竹夠好看”。近年來,竹藝村立足千年竹林的生態本底,因地制宜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凈”,將竹制品向藝術品層面推進,讓傳統竹編煥發時代魅力,同時留住自然風光,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建設“竹編韻、天府味、國際范”的新中式林盤。

  道明竹編常用的慈竹質地細膩有彈性,是制作竹編的最佳之選。同時,它的編織技法尤其考驗手藝人。在紅梅竹編工作室,只見竹編技師專心致志地低頭撥弄著手中的竹絲,編、插、穿、鎖,一件精致優美的竹編工藝品慢慢制作了出來。“讓我們很欣慰的是,現在從事竹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像這家工作室的老板,就是一名90后的小姑娘,現在可是道明竹編崇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呢。”方科口中的小姑娘是土生土長的道明人,紅梅竹編工作室的主理人——肖瑤。2019年,她辭去穩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回到道明投身竹編事業,并于當年成立紅梅竹編工作室,專注竹藝美學設計呈現和非遺竹編文化傳承。目前,工作室擁有30余位經驗豐富的當地竹編手藝人,帶動當地老百姓近100余人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年銷售收入達100余萬元。

  “竹藝村是一個一直生長的村莊。”方科見證了竹藝村多年的變化發展,頗有感觸。依托特色竹編,竹藝村的輻射帶動范圍越來越大,業態也越來越豐富,獲得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獎,無限符號“∞”造型的網紅建筑“竹里”、竹藝公園、第五空間、竹編藝術坊等吸引全國游客爭相打卡。

  環境是和美鄉村的最美底色。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成都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突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綠色發展等工作重點,守好“綠水青山”,不斷豐富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內涵。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到達彭州市龍門鎮寶山村時,天剛下過雨,遠處的山上云霧繚繞。置身村里,空氣清新,讓人心曠神怡。走進綠野星辰帳篷酒店,“綠茵”“牧野”“辰光”“星空”4種不同主題的客房獨具特色。在這里,草坪、花海、河流、帳篷都能讓人遠離塵世喧囂,體驗鄉野樂趣。“想不到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之前是一片荒灘吧。”寶山村村委委員黃文茹對村莊的變化深有感觸。改革開放以來,寶山村以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立足山地資源,順應時代潮流,在老書記賈正方的帶領下,經歷了“四次創業”,走出了一條以社區治理為抓手,創新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的共同富裕之路。如今的寶山,早已從當年的那個荒山變成了真正的“寶山”,村集體經濟收入過百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8萬元。

  業興人和 農民笑顏開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見物見人,也要塑形鑄魂。成都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同時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不斷涵養文明鄉風,提升鄉村“氣質”。

  “我們十八灣村雖然道路彎,但工作不彎,直接到老百姓的院落里”。談起如今的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村黨委書記萬孝成激情滿滿,打開了話匣子。這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典型案例村,村道干凈整潔,村民安居樂業,村里的螢火蟲基地、樂田露營基地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十八灣村,這個“車頭”就是“我是黨員我帶頭”。“這是我們的意見征集本,村民們對村莊發展有任何意見建議都可以提出來,我們村的老黨員‘照單全收’,并針對具體問題或者是矛盾糾紛進行調解處理。”萬孝成說,除了意見征集本,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自動查詢機上,村務公開、信息公開、黨務公開等信息一目了然,“村里干了什么事我們都要對村民們透明公開,讓大家心里有數,這也是對我們的監督。”從帶動老百姓捐林盤地、捐錢、投工投勞,到開展院落改造、環境治理、林盤整治等,十八灣村的黨員始終沖在前,為村莊發展鋪平道路。

  鄉村美不美,不僅要用環境說話,更要以文明來衡量。如今在成都的鄉村,門前有家訓已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有的村院墻上還張貼院規民約,成立院落管理委員會,以此來讓村民們形成接受監督、互相監督的氛圍。

  “有什么矛盾,就到老書記這里來說一說。”在十八灣村,有這樣一間庭院,專門用來解決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它被稱為“老書記鄉情話苑”。老書記鄉情話苑是本村老書記劉義坤將自家院壩打造的人民調解室,主要是傾聽村民的煩心事,開展調解服務。自成立以來,解決矛盾超25起,為群眾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疏導心結,同時,還定期舉辦家庭教育、健康講座等活動20余場次,切實解決了服務村民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了家庭和諧與村莊穩定。如今,村民間矛盾越來越少了,萬孝成笑稱,“現在老書記的生意都淡了”。

  十八灣村通過久久為功抓鄉村治理,涵養了文明鄉風,培育了淳樸民風,鄉村治理的效果也直接反映在產業發展及鄉村旅游上。據了解,今年以來,十八灣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依靠農旅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多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長”。

  在雙流區黃水鎮白塔社區瞿上新村,一間咖啡館在調解村民矛盾上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來的時候還怒氣沖沖,到這兒一坐,咖啡一喝,氣都消了一半了。”走進鄉野慢咖,白塔社區黨委書記肖道全向記者講起了這間咖啡館的妙用。“最開始這里是喝茶、喝咖啡的地方,后來我們把它也打造成矛盾調解中心。村民們有矛盾不再是對簿公堂,而是坐下來通過喝喝咖啡、喝喝茶來解決,這個環境無形中將壓力化小,讓大家能心平氣和地來化解矛盾。”除此之外,白塔社區有一支微網格員隊伍,他們把了解群眾需求、收集社情民意、宣傳政策福利、化解矛盾難題等作為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讓小網格促進基層治理能力大提升。

  在白塔二組,有這樣一個百年院子,曾經,它因無人打理、臟亂差被評為“最差院落”。后來,社區下定決心要用30天改變這座院子的臟亂差狀況,由社區居委干部包戶、網格綜治隊巡查、社會組織及志愿者參與、保潔公司協力,通過做好環境凈化、空間序化、節點美化重點工作,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的帥家院子,既有傳統川西林盤樸素靜謐的風貌,又有現代化的餐飲業態,慕名打卡的食客絡繹不絕。

  近年來,白塔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在社區發展治理上著力推動黨建鏈接群眾、生態鏈接價值、產業鏈接村民、發展鏈接治理、文化鏈接生活“五鏈”融合,以產業發展打基礎,以鄉村治理添活力,以文化賦能促發展。2022年,白塔社區集體經濟收益近400萬元,向全體股民分紅3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萬元。如今的白塔社區,三步一景、五步一畫,村美、人和、業興、家富成為現實。

  “惟德實實,富貴何常。”《蠶叢國詩》中的這句詩,寫出了瞿上城源遠流長的文明風尚。作為古蜀農耕文化的發祥地,白塔社區歷史悠久,而這也是白塔的寶貴財富。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白塔將千年農耕文化融入鄉村新貌,展現濃厚的歷史文化和本土風情,讓和美鄉村留得住鄉愁。“這是我們復制的‘八角井’,也叫諸葛井,目的是倡導居民飲水思源、崇德向善。”肖道全介紹,白塔社區在發展中用好瞿上城、蠶叢祠、東漢崖墓群等歷史遺跡資源,將傳統歷史與文化融入社區的建設當中,上演著一場文化傳承與保護創新的蝶變。

  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放眼天府大地,處處是希望的田野、農民的笑臉。在鄉村振興的這片良田沃野上,成都正耕耘著更多的希望,醞釀更大的豐收。

  (采訪組成員:李永生、郭平穩、楊宗輝)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