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7日,由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指導,中央農廣校、中國農民體協與重慶市農委、重慶市潼南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在重慶市潼南區舉辦。
本屆論壇設置了“數字鄉村、農村金融、農民體育+”等三個分論壇和農民教育培訓戰略研討圓桌會;發布了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宣介了農民教育培訓典型案例,農民學員代表分享了成長成才故事;同期舉辦了培育成果展、農產品展示、現場觀摩等活動。各省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人、農民教育培訓機構代表、高素質農民代表等超過500人現場參加,近百萬人次在線觀看。
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發布
為了全面反映我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情況,持續跟蹤其發展趨勢,本屆論壇發布了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的《2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簡稱《報告》)。
“《報告》總結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情況,對全國30個省、163個區縣、近萬名高素質農民開展問卷調查,掌握了2022年高素質農民發展基本情況,重點測算了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研究提出了促進高素質農民發展的對策建議。”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書記、中國農民體育協會秘書長劉明國介紹,總體來看,2022年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和高素質農民發展呈現八個特點。
高素質農民培育成效顯著。2022年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共培養高素質農民75.39萬人。面向廣大農民積極開展農業農村科技普及和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提升農民素質素養。云上智農APP高素質農民注冊用戶超過700萬人,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輻射超1.85億人次。
農民職業教育積極推進。2022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啟動實施首屆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課名師”資助項目,發布了100組“名課名師”。全國涉農職業院校通過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學標準、創新培養模式,積極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和產業需求有機銜接。全國農廣校2022年農民中職教育招生4.1萬人,在校生6.5萬人。
高素質農民發展態勢良好。2023年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為0.5228,相比于2022年上升了2.99%。以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時間節點建立理想值,2023年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得分為72.19分。中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指數領先,西部地區居中,東北地區相對滯后。
高素質農民隊伍結構持續改善。高素質農民隊伍相對年輕,平均年齡為45歲。高素質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6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95%。高素質農民新生力量充足,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質農民隊伍,占比達49.25%。
高素質農民產業水平保持穩定。大部分高素質農民從事傳統的種養業,其中20.86%的高素質農民從事休閑業、社會化服務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59.79%的高素質農民為規模農業經營戶,平均土地經營面積為167畝。50.37%的高素質農民實現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52.35%的高素質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或與農業企業建立生產經營關系提升組織化程度。
高素質農民收入水平有所降低。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2022年高素質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均純收入為3.27萬元,較2021年有所下降。盡管如此,該收入仍然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萬元)的1.62倍。
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71.76%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主要是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統一銷售農產品。24.99%的高素質農民獲得縣級及以上榮譽或獎勵。15.98%的高素質農民擔任村干部,4.96%的擔任縣級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
高素質農民發展環境仍需優化。農民教育培訓和高素質農民發展中依然存在薄弱環節,如基層普遍存在培訓對象重合、內容交叉等問題;高素質農民在獲得貸款、購買農業保險、享受城鎮社保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聚焦多層面多角度
探討交流經驗
11月5日,本屆論壇召開農民教育培訓戰略研討圓桌會。會議建議,新時代新征程,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在組織領導、投入力度、機構建設、管理方式、評價制度等方面協同發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補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短板。
11月6日,“建設數字鄉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分論壇舉辦。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千萬工程”創造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用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可持續內生動力。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及智慧農業建設,鄉村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智慧農業加快普及,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數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表示,重慶將高度重視數字人才引育工作,健全“政、產、學、研、用”協調創新機制,匯聚高端人才。未來5年,重慶全市農廣校體系將開展數字鄉村人才培訓200場次,培育數字新農人超兩萬名。
“數字科技賦能,助力農村普惠金融”分論壇上,專家們共同探討金融資本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話題。會議建議農村金融有效促進了農業農村快速發展,各級農廣校等培訓機構作為農民教育培訓主體力量,將加大對農村金融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全方位提高農民素質素養。
“發揮‘體育+’作用,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分論壇上,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李偉國表示,發展農民體育要充分體現鄉村特色。要堅持農民主體,讓農民多參與。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關鍵環節和突出短板,靶向發力、精準施策,讓農民體育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丁東表示,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的轉變,體育所具有的健康促進、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經濟推動等功能價值更加凸顯,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助力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論壇期間,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主辦單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群體部、中國農民體育協會,對在賽事宣傳報道中給予大力支持的人民日報社體育部、新華社體育部、農民日報社文化生活部、中國農村雜志社、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新聞中心等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了表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