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是北京生態涵養區,也是北京農業中關村建設的主陣地。平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瞄準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推動鄉村振興三個定位,以成果高效轉化應用為導向,集聚首都優勢資源和要素,深化政企研合作,強化政策協同和機制創新,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搶占畜禽種業創新制高點。近年來,園區自主培育了5個蛋雞新品種,成功研發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蛋雞DNA芯片“鳳芯壹號”,選育出4個北京油雞新品系。
繪就“農業中關村”建設藍圖
落實部市共建農業中關村框架協議。2021年10月,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簽署《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合力共建農業中關村的總體思路、合作任務、合作機制。建立部市共建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聽取部市合作重大事項、重點項目進展情況匯報,研究解決推進中的重大問題。制定實施細則和年度工作要點,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支持農業科技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
整體設計農業中關村建設規劃部署。編制完成“1+3+1”農業中關村規劃體系,明確現代種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等領域作為農業中關村建設的發展方向,形成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互利共促的總體布局。實施《北京市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6年)》,統籌實施創新要素集聚、科技轉化應用等八大行動,形成35個方面121項任務清單。制定農業中關村年度折子工程任務方案,提出年度計劃任務,逐項抓好落實。
建立協調推進機制。組建北京市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協調小組,由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擔任組長,市委副秘書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委中關村管委、平谷區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統籌推動重要事項落地落實。成立平谷區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區長共同擔任組長,跟蹤調度行動計劃實施進展,統籌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
構建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
建設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借鑒荷蘭農業“金三角”運營模式,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林科學院、首農食品集團、新希望集團、京東集團合作設立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集“技術研發、展示示范、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交往、戰略咨詢”于一體的公益性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機構。建設奶業、果業、溫室園藝3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示范園。聯合愛科檢測、蘇陀科技等入駐單位,建立公共科技實驗平臺,提供設備、管理一體化服務。
引入“高精尖”科研力量。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奶牛、肉牛、生豬遺傳評估專業中心等重大研發平臺落地,集聚省部級技術中心和實驗室4個,種業研發平臺7個,建立13個博士后工作站。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牽頭北京(平谷)農業微生物國際創新研究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組建“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打造健康食品領域高水平科研平臺。聚集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平谷綜合試驗站、國家奶牛胚胎工程技術中心、北京市蛋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點打造品種研發和技術推廣綜合平臺矩陣。
打造種業產業集群。引育峪口禽業、沃德辰龍、中育種豬、華頌種業等一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制定優勢畜禽種業的遺傳改良計劃,支持優勢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校持續開展品種選育和生產性能測定,建設蛋雞、白羽肉雞、奶牛、生豬等一批國家級核心育種場。
搶占畜禽種業制高點
探索“揭榜掛帥”機制。圍繞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方面,梳理出42項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清單,探索“企業出題、能者解題”的“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機制,支持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項目攻關。聯合首農食品集團、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及種業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生物種業創新聯合體,開展生物育種聯合攻關,搭建政產學研用多元主體共商共贏平臺,聯合體已征集論證生物技術、育種體系建立等多個領域項目52個,2022年發布首批七個啟動“揭榜掛帥”項目榜單。
建立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建成北京油雞資源保種場、首農種公牛站、5家規模種豬場,共收集、保護國內外奶牛、蛋雞、豬和油雞品種24個。培育京系列蛋雞,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5%,培育沃德系列肉雞,打破白羽肉雞核心種源“卡脖子”技術瓶頸,開啟我國肉雞種源自主新時代。
打造科企聯合全基因組育種平臺。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研發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蛋雞DNA芯片“鳳芯壹號”,基因組選擇準確率平均提高50%以上,實現了國產蛋雞專用芯片設計“零”的突破。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聚焦重點種源、分子育種、遺傳改良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國家級畜禽種業創新基地。支持開展種質全基因組選擇、生物育種、大數據人工智能育種等現代化育種技術攻關,試點開展轉基因實驗研究。
搭建轉化應用“大舞臺”
建設“博士農場”和科技小院。培育“博士農場”新型經營主體,舉辦50畝地創業大賽,搭建高科技人才科研創新平臺和創業舞臺。目前,已有117個“博士農場”獲批創建,吸引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當“農場主”。引入中國農業大學、市農科院等院校,采取“‘村、公司、合作社’+‘一校三院’”建設模式,建成13家科技小院。
開通“農業中關村云園區”。建設線上畜禽種業共性平臺,打造數據互通、資源共享的“農業中關村云園區”。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首個“產業+互聯網”平臺——智慧蛋雞綜合服務平臺,構建家禽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模式。
建設“機器人巡檢”智能豬場。研發“豬場巡檢測溫機器人”系統,24小時監測豬群的體溫及姿態數據,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快速捕捉異常姿態的病弱豬,及時通知飼養員進行相應處理。綜合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數字技術,采用豬臉識別、自動化投喂、一體化管理等智能化設備,建設“5S智慧豬場”,推動園區畜禽標準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科技“政策包”營造創新環境
創新科技要素集聚政策。制定出臺《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的十條措施》,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業中關村科技研發,為農業中關村建設提供政策保障。發布《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提升營商服務集聚創新資源實施辦法(試行)》,提出支持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等產業的9條鼓勵政策,吸引企業、科研院校入駐。
創新柔性引才引智政策。制定《平谷區柔性引才引智實施細則》,重點對“首席專家”“特聘顧問”“周末專家”“人才專員”四類柔性引進人才給予重點支持。出臺《平谷區高質量發展人才匯聚計劃實施辦法》,吸引海內外科技領軍人才及其科創團隊入園創新創業。發布“人才十條”,對優秀人才分級分類給予資金獎勵、引進落戶、住房保障等政策服務。
創新用地保障政策。推動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項目入市,成為北京市首宗集體土地帶地上物入市案例,實現快速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用地需求與村集體增收“雙保障”的目標。在集中建設區內“點狀供農用地”、在集中連片農田“點狀供建設用地”,突破一般集建區內全部為建設用地的瓶頸,留出科研試驗田,同時滿足集中連片農田中的科研、試驗、展示等用地需要。
創新金融支持政策。設立北京平谷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1億元、大北農基金5000萬元,支持面向海內外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創業團隊成員。與中信銀行等6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獲取意向授信100億元。組織開展北交所走進農業中關村系列活動,為科創企業上市提供指導服務。
(北京市平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