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以爭當生態文明建設“優等生”和探索“兩山”轉化先行者為目標,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加強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努力將環帶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區。
推進公園“三生”協調發展
規劃先行謀發展。按照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高層次的要求,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總體規劃》為指導,編制民生改善專項研究。明確公園內外發展重點,實施差異化分區管控,形成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融合區采用差異化清單進行管控,設定準入門檻,引導國家公園生態移民和產業轉移,打造國家公園綠色發展的拓展承接地帶。做好城鎮片區綜合服務和鄉村組團節點支撐,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協調發展,讓保護生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成為環帶新時尚。
保護優先強產業。聚焦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較好的村莊,加強與國家公園入口社區村鎮的聯系和聯動發展,充分挖掘自然生態價值,實現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聚焦有一定文化底蘊且保存較好的歷史遺跡村落,通過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實現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聚焦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村莊,以“片區化、組團式”發展為路徑,在推進農業特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的同時,依托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優勢,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新業態。
鄉村服務暖人心。公共文化建設工程。按照“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有機制”的“五有”標準,在環帶行政村建成綜合性農村文化禮堂,打造具有武夷特色的一站式文化服務平臺。教育保障工程。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建立地方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統籌規劃布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完善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推進生態知識、急救知識、科普知識、消防知識等進校園入課堂。健康保障工程。持續打造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和探索城市醫聯體,打造優質高效的市區醫療一體化服務體系。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完成達標建設,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全覆蓋。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全域布局生態旅游業。推進茶旅融合,打造國際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培育茶旅體驗產品,推介系列茶文化推廣活動,深入挖掘宋代茶文化古風傳承與保護。提升一批茶文旅融合新業態、新產品,形成一批茶文旅融合精品線路。推進康旅融合,打造現代康養旅游打卡地。實施“康養+”計劃,利用武夷山負氧離子高的森林氣候優勢,融入低碳旅游理念,推進系列產品開發,著力打造國內外一流的度假式辦公旅居地和候鳥式度假康養區。推進體旅融合,打造健康運動的“新標地”。結合251公里風景道建設,在武夷山核心景區打造世界最美馬拉松賽事跑道,打造“體旅+”新業態,持續做好品牌賽事的市場推廣,常態化舉辦國際大賽。
發展生態敏感型產業。推動林業等碳匯交易試點,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先行路徑。通過森林撫育和實施松林改造等措施,調整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增加森林固碳量。推進醫藥科技研發創新,發展潔凈醫藥產業。依托生態地理優勢,立足邵武、光澤等地中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標準化加工,加快靈芝等閩產道地藥材的品牌建設。發展精密電子材料及器件,推動信息技術產業做專做精。搶抓半導體材料國產化替代機遇,加快培育高純電子材料和半導體封裝材料。
促進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打造最美田園。聚焦主題和亮點,以稻田、蔬菜園、果園等為主要載體,開展凈化工程,結合智慧農業、科技示范點、農耕文化、休閑體驗,打造特色農業景觀,打造出具備“生態化、清潔化、花化、彩化、機械化”的最美田園。打造最美茶莊園。以茶為主題,集綠色生態茶園種植、茶文化學習體驗、康養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環境優美、風光秀麗、交通便捷,一二三產相融合的“三茶”綜合體。打造豐產高效竹林基地。完善竹林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筍竹,培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開展筍竹資源的梯度培育,做優存量、做強增量,持續推進豐產竹林基地建設,打造竹產業原材料林基地樣板。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環帶
提升環帶基礎設施水平。統籌布局鄉村生活垃圾收集點和可利用垃圾回收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在城鄉供水區、集鎮及規模化連片供水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推進城鎮污水管網錯接混接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損管網修復,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積極推進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統籌使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逐步推動廁所糞污就地就農消納、綜合利用,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城區精細化清掃保潔,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健全城鄉環境衛生保潔機制。
構建城鄉互通交通網。建設城鄉立體交通網,推進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落地,優化國省干線布局,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依據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總體格局,以線性道路網絡串聯城鎮、鄉村、景區、歷史文化等點狀空間與資源,構建“一環兩軸多支”的風景道網絡。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裝備推廣應用,率先在城市公交、村村通客車、旅游大巴、出租汽車、物流配送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試點氫燃料電池汽車。
完善城鄉綠色能源體系。加快燃氣管網改造和建設,推動城區盡快實現天然氣管網全覆蓋。推動天然氣下鄉,配置相關廠站和管網設施,推動天然氣管網逐漸向城區周邊的村延伸。推進智能配電網建設,構建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傳輸的智能配電網。統籌利用廢舊竹材、茶樹剪枝、果樹剪枝以及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資源,發展成型燃料、生物質熱解氣化、規模化沼氣或生物天然氣等,發展農村分布式清潔能源供應。
健全公共服務提高生活品質
推進文化環帶建設。打造集文化信息宣傳、公共服務、文化產業、文旅融合于一體的具有國家公園特色的一站式互聯網文化服務平臺。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文化館、文化驛站、圖書流動服務點等數字化改造。按照“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有機制”的“五有”標準,在環帶行政村建成一批集黨建、學教、禮儀、娛樂、家宴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文化禮堂、村史館等村級文化設施。
健全科教環帶建設。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延伸,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試點開展城鄉教師輪崗制度,多渠道增加鄉村教育供給,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強與知名科研院所、研究機構、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學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重大課題研究,推進教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吸引社會力量開辦高水平職業院校或培訓中心,配套建設實訓基地等。
完善健康環帶建設。健全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加快城鎮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完善鎮村醫療體系。加快發展醫養結合產業,豐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鼓勵環帶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增設醫養結合病床或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鼓勵綜合性醫院與養老機構建立“醫聯體”,實行對口支援、雙向轉診、醫護培訓等,支持將具備條件的養老院改造為醫養服務綜合體。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職業化、專業化水平。
加速智慧環帶建設。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優化升級,建設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設施。有序推進骨干網擴容,提高物聯網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強超高清電視普及應用,發展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云游戲等新業態。強化政府數字化治理和服務能力建設,開發數字政務平臺。建立完善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統計監測和決策分析體系。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