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沅陵縣深入學習踐行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貫徹落實“我的家鄉我建設”“湖湘千萬工程”和市委市政府建設美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工作部署,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為特色,聚力打造“百村萬戶”示范載體,突出“五個注重”,實現了“五個轉變”,實行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提升。
高點定位
從“臟亂差”到“鄉村美”
堅持高站位推進、高品位規劃、高定位部署“三高”標準創建和美鄉村,著力打造點上精致、線上精彩、面上精美的鄉村風貌。一是高站位合力推進。堅持縣級領導聯村辦點示范,縣、鄉、村三級書記齊抓共管,形成了縣級統籌、鄉鎮主抓、村組落實、農民主體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高品位規劃引領。從2022年開始,每年縣財政獎補3000萬元,示范創建100個“和美村寨”和10000戶“美麗庭院”。注重借力賦能,引進清華大學等設計團隊,高起點、個性化量身打造,組織干部深入長沙等地學習,以“他山之石”,為“和美鄉村”建設匯入新元素、新理念。三是高定位周密部署。堅持以民意基礎為引領,充分考慮村莊規劃、資源稟賦、示范優勢等因素,聚焦公路干線、溪河兩岸、傳統村落和集鎮郊區等重要節點村落,按照整治一批、提升一批、鞏固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則,將369個村分類打造,創建了一批“美麗庭院”和“和美村寨”,實現棟棟特色民居錯落有致,座座村居院落干凈整潔,鄉村步步皆景、處處如畫。
發動群眾
由“獨角戲”到“大合唱”
創建“黨建引領、鄉村主導、群眾主體、鄉賢參與、群團助力”新模式,凝聚全民參與的強大合力。一是黨員聯戶暖民心。在和美鄉村建設中,黨員干部帶頭改,每人聯系3~5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熱心幫助群眾改變落后衛生習慣。二是全員參與聚民力。農村“五老”“鄉賢”牽頭示范,以大屋場為單元,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換物品活動。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牽頭,通過“屋場會”等形式發動志愿者16000多人,建立保潔隊伍3000多人。三是創新載體樹民風。率先在馬底驛鄉牧馬溪村和東溪村打造集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糾紛調解為一體的“智慧屋場”;在深溪口隆興村和桂竹潭村打造宣傳清廉文化的“清廉鄉村”,并在全縣范圍全面推廣。四是塑形鑄魂樹典型。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進,涌現出一批整治提升的先進典型。
長效治理
從“突擊應對”到“常態管理”
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以“五微”措施,“靶向”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難點問題。一是以微網格破解庭院衛生整治難題。針對少數群眾衛生習慣差的問題,以“微網格”實現精準治理。落實黨員干部“五個到戶”,推行“黨建+微網格”模式,壓實微網格“一長兩員”工作職責,督促指導群眾管理好個人庭院衛生。二是以微整治破解農村臟亂差難題。實施“三清一改”整治提升,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污等生產生活廢棄物,重點改善農村“路水電氣房廁及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條件。三是以微改造破解住房安全難題。針對農村空心房多、木房多、破舊豬欄廁所多、菜園雜亂無章等現象,按照政府獎補材料、群眾自建、專業人員打磨刷漆的方式進行拆除和微改造,升級改造成村中“微菜園”“微景觀”。四是以微服務破解公共建設難題。對“空心房”、豬欄廁所拆除后的閑置空地,通過土地置換或村組簽訂權屬協議,將其作為公共區域統一規劃使用,建設微公園、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五是以微分類破解改廁難題。分類實施“缸體式、現澆式、濕地式”和“單戶單體+人工濕地、多戶連片+人工濕地”改廁模式,“一組一樣,一戶一策”,有效破解改廁難題。
打擂比武
從“面上治標”到“全面治本”
堅持橫向打擂臺,縱向抓攻堅,推行“以考促治、科學評價、以獎代補”的評估推進機制。一是強化打擂比武。一季度舉辦一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打擂臺”考核評比,對先進單位和“三佳”村居在推進大會上現場授紅旗,對后進單位和“三差”村居在大會上現場授警示黃旗并表態發言,同時現場兌現獎罰。全縣上下擂響戰鼓,各鄉鎮、村居相互比拼、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形成了“比學趕超”濃厚氛圍。二是強化VR暗訪。充分利用VR視覺系統,組織人員不定期對全縣各鄉鎮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進行暗訪拍攝,對“臟亂差”問題進行分類編輯,運用720度全景影像點對點標注,及時對點交辦,限期整改銷號,同時舉一反三,追根溯源,提質擴面,確保徹底全面整治到位。三是強化示范創建。充分挖掘女性當家作主、尚潔愛美、勤儉善理三大優勢,落實落細“美家美婦”大比武活動,切實有效發揮了廣大婦女在農村人居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衛生整治中的踐行者、主力軍作用。截至目前,集中開展宣傳活動場次230次,開展志愿服務9000余次,評選出“六美家庭”“清廉家庭”“最美家庭”等各類示范家庭戶2000多戶。
產村融合
從“干凈整潔”到“生態宜居”
統籌和美鄉村與產業振興,推動茶葉、油茶、中藥材、果蔬等產業項目融合發展,促進和美鄉村建設提檔升級。一是“生態文旅+和美鄉村”融合發展。打造“茶園茶鄉+金文化體驗,水寨漁鄉+漁家體驗,果蔬苗鄉+農耕體驗,景色山鄉+親情體驗,文化書鄉+民俗體驗”等特色村寨、產業基地和精品旅游線路。先后打造涼水井“果蔬特色鎮”、楠木鋪藍莓綜合休閑產業園、太常沅陵醬酒高粱原料基地等綜合體,創新“三合一體”茶旅、工旅、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二是“中藥材+和美鄉村”同步發展。圍繞打造中藥材百億產業鏈,規劃實施一批美麗鄉村項目,先后建成清浪天湖池萬畝藥場、麻溪鋪五千畝藥場、杜家坪三千畝藥場等生態藥場,打造了齊眉界、盤古生態康養基地等一批中藥材產業融合發展綜合體,建設鄉村藥園、花園,為美麗鄉村增姿添彩。三是“四好農村路+和美鄉村”帶動發展。把“四好農村路”與全域旅游、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相結合,讓所有脫貧村通上了等級公路,帶動沿線發展林果、采摘等休閑農業。四是“新型經營主體+和美鄉村”聯動發展。創新和美鄉村投入機制,培育提升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創客和農業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鼓勵“產業項目+和美鄉村”聯動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村建設特色產業園、小微創業園,利用閑置廠房、農房等建設共享辦公、共享創業空間,吸引年輕人回來、城里人進來。加快三產融合、產村融合,做優做強農家樂民宿,壯大電子商務、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運動健康、鄉村旅游等業態,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湖南省沅陵縣農村人居辦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