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隴東到河西,從高原到戈壁,甘肅農墾沿河西走廊,橫跨東西、縱貫南北,下屬農牧企業47家,遍布甘肅10個市、州,30個縣區。在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上,一座座農場蓬勃生長、一座座牧場生機盎然,像一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在隴原大地。
70年前,伴隨著新中國成立的晨曦,甘肅農墾誕生。從“鑄劍為犁、戰天斗地、笑傲寒霜”的墾荒歲月中走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早已融入甘肅農墾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一代又一代農墾人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的強大動力。
70年來,甘肅農墾不斷與時俱進,護好“米袋子”“菜籃子”,端好“奶瓶子”“肉案子”,目前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并舉,農工商綜合經營”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232億元。
櫛風沐雨七十載,奮楫爭先啟新程。在慶祝甘肅農墾創建70周年大會上,甘肅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懿篤強調,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努力將甘肅農墾打造成為一流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當好“糧食供給保障者、現代農業引領者、鄉村振興踐行者”。
“質+量”全面提升
做農業的深耕者
如今,走在甘肅農墾河西各農場,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可以看見片片綠洲點綴在河西走廊上。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片荒蕪,寸草不生。
河西走廊氣候干燥,年蒸發量遠遠大于降雨量。在這樣一片土地上開荒發展農業,干旱是繞不過去的“攔路虎”。要擺脫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首先必須要解決用水問題。
1999年,甘肅農墾引進國外滴灌技術,屬全國首家。2001年,甘肅亞盛亞美特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成立,專門生產滴灌設備。目前,亞盛亞美特的滴灌成套設備國產率已達70%,產品銷往全國16個省區,極大降低了滴灌工程的建設成本。
從大水漫灌、管灌、滴灌,發展到現在的水肥一體智能化灌溉系統,甘肅農墾圍繞節水灌溉不斷攻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條山農場,蓄水池、主管道、分支毛管像血管系統一般覆蓋農場的整片土地,給予植物源源不斷的滋養。借助水肥一體智能化灌溉系統,負責田間作業的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隨時查看密布在作物底部的灌溉網絡工作情況。
灌溉,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目前,甘肅農墾已建成調蓄庫、蓄水池等60余座,總庫容達1000萬立方米;滴灌管網總長達17萬公里,72萬畝高標準農田均已配套水肥一體化,畝均節水節肥率超過30%,畝均單產提高20%以上。
保障供給、示范帶動,甘肅農墾責無旁貸。近年來,甘肅農墾全面推行標準化栽培和規模化生產,制定苜蓿、玉米等66個作物標準化栽培規程,穩步擴大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扎實推進標準化栽培、全程機械化作業。小麥、馬鈴薯、玉米等大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100%。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經過多年的探索,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甘肅農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截至目前,甘肅農墾已建成生產優質組培苗3000萬株、微型種薯7700萬粒的馬鈴薯繁種基地,在全國24個省、自治區推廣種植。
2020年,甘肅農墾進一步發力,整合原有種業企業和資源,成立了亞盛種業集團,著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目前,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新品種34個,注冊商標3個,取得各類專利19項,建成國家級玉米制種示范基地10萬畝,每年向社會提供玉米種子3萬噸,可輻射帶動全國500萬畝玉米種植基地。
良技、良法、良種配套,隴原大地沃野田疇共享豐收,甘肅農墾供給保障能力穩步增強,農業生產量質雙升。全墾區年播種面積119萬畝,糧食面積穩定在47萬畝以上,產量保持在45萬噸以上;建成了飼草、玉米、馬鈴薯、蔬菜、藥材、棉花、果品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每年向社會提供各類農產品超145萬噸;發展奶牛、肉牛、生豬、肉羊等畜牧養殖產業,僅2022年為市場提供生鮮乳20.8萬噸、肉牛1.3萬頭、生豬1.2萬頭、肉羊13萬只。
“農業+”賦能增效
做全產業鏈的打造者
辣椒醬,是很多愛辣人士的餐桌必備。從辣椒的種植,到制成辣椒醬,走上人們餐桌,需要經過一系列環節。如何讓辣椒更優質,讓生產出的辣椒制品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
“品種是最重要的,種出來之后,品質好不好?怎么加工成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這些不僅需要種植端發力,還需要加工端助力。”興農辣椒生產技術部經理郭永學說。
針對辣椒種植分散、品種繁雜、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興農公司成立之初,就從品種著手,建立200畝育種育苗基地,按照后端深加工的要求,不斷引進、篩選、培育辣椒品種,并將選育的優質品種向農戶推廣,當地辣椒產量逐年提高,從最初畝產350公斤增長到了現在的畝產600公斤以上。
為全面把控辣椒產品品質,興農公司還在種植全程主動提供技術指導,把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杜絕農殘超標,保證辣椒品質。從辣椒種植全程控制,到設立技術中心和現代化品控研發實驗室,再到建立辣椒精深加工及產業化項目,興農公司進一步延伸辣椒產業鏈條,產品科技含量與日俱增,生產的干辣椒、辣椒面、辣椒醬等優質產品遠銷省內外。
“目前,我們完全具備年處理干辣椒一萬噸,加工辣椒粉五千噸、腌制鮮辣椒六千噸、速凍椒兩千噸、炒制辣椒醬三百噸、調味料兩百噸的生產能力。”郭永學說。
做全產業鏈的打造者,甘肅農墾步履鏗鏘。“十三五”以來,甘肅農墾不斷加大對畜牧產業的投入,投資近20億元。并購省內最大的乳制品民營上市公司——莊園牧場的控制權,成為全省最大的全產業鏈液態奶龍頭企業。以全國奶源主產區之一的河西走廊為支撐,甘肅農墾形成了以規模種植為核心、以奶牛肉牛養殖為主體的兩大產業。畜牧養殖產業“種、養、加、銷”的全產業鏈條逐漸打通,形成了區域乳品全產業鏈發展的格局,甘肅農墾成為了全省集奶牛養殖和生鮮乳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鏈主企業。截至2022年底,甘肅農墾奶牛存欄4.3萬頭,年產銷生鮮乳30萬噸,分別占全省總量的12%、33%;各類乳制品15萬噸,占全省市場份額的25%。
在產業鏈融合發展導向的指導下,甘肅農墾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強龍頭、延鏈條、提品質、樹品牌,加快布局和改造提升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項目,推動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聯動發展。先后培育4個國家級、1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建成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個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打造了“莫高”“黃羊河”“條山”“普安康”等4個中國馳名商標和20多個省級著名商標。
“墾+農”互利共贏
做鄉村振興的踐行者
根植于農墾,卻不止于農墾。甘肅農墾,一直將鄉村作為建設和服務的主角。
“在全省10個市州、30個縣市區擁有國有土地726.02萬畝,區域內總人口9.57萬……”作為甘肅省農業企業的重要力量,助農增收、推進鄉村振興始終是甘肅農墾扛在肩頭的責任。秋日里,走進甘肅農墾永昌農場東寨分場,鮮嫩的蔬菜迎來豐收。“今年農場種植露地蔬菜近4000畝,大棚種植的貝貝南瓜、鐵皮西紅柿喜獲豐收。”永昌農場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雷靖說,采摘季節每天為周邊農民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
從祁連山下到黃河之畔,沃野田疇生機勃勃,處處寫下甘肅農墾助農富農的生動注腳。“十三五”期間,甘肅農墾對口幫扶秦安縣283戶群眾實現了脫貧摘帽,助力宕昌縣拓展農副產品購銷業務渠道,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十四五”以來,甘肅農墾把“為農服務”的文章寫在田間地頭,發揮土地資源流轉上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農業種植規模。2022年共流轉墾區外土地21.2萬畝,其中從甘肅省內流轉9.6萬畝,從內蒙古、山西、寧夏等甘肅省外流轉11.6萬畝,著力推動解決農村耕地“沒人種”和“種不好”的問題。成立農業綜合服務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中心,以墾區輻射帶動周邊農村,通過代耕、代種、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等形式示范推廣大農機作業、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等先進實用技術。2022年,累計完成農業技術服務面積近10萬畝,飛防植保面積突破5萬畝,通過轉移農村勞動力直接或間接促農增收20億元。2023年,甘肅農墾繼續產業幫扶秦安縣王鋪鎮,投入資金60.8萬元,免費提供馬鈴薯原種140噸、化肥35噸,幫扶王鋪鎮馬鈴薯產業從小散弱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從“做給農民看”到“帶著農民干”,甘肅農墾一系列舉措,帶動了墾區周邊區域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農墾企業成為輻射示范帶動區域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窗口”。
結合全產業鏈的打造,甘肅農墾創新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訂單型”新型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拿興農公司來說,從選種到育苗,從田間管理到產品收購,每一個環節,興農公司都與農戶簽訂相關合同,指導引導農戶科學應對市場變化,保證辣椒品質的同時,最大程度保障了農民的長期收益,一舉兩得。此外,甘肅農墾以“雙牛”產業,馬鈴薯、甜糯玉米、食葵、辣椒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依托,通過簽訂農產品加工原料種植基地訂單的模式,帶動墾區外周邊農村近20萬畝基地建設,為地方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乘著時代的新風,甘肅農墾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心越來越足、能力越來越強。在“三大一化”(大條田、大農機、大產業、水肥一體化)目標的指引下,甘肅農墾夯實自身服務三農的能力。持續提升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6萬千瓦時,擁有50馬力以上大農機4300臺,配套農具近1萬臺,各類播種和收獲機械約3600臺,年作業面積突破300萬畝次,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改變提升種植模式,大農機耕、種、管、收等機械化作業服務拓展至周邊農村。在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上,全墾區組建了65個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70.2萬畝的土地資源實現統一經營;組建了專業的農業綜合服務公司,圍繞農資供應、農產品購銷、大農機服務、農技服務和病蟲害防治開展社會化服務,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每年購銷農業生產資料50萬噸,向周邊農村配送20余萬噸。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甘肅農墾融入三農與甘肅發展大局,引領力、競爭力不斷增強,滿懷豪情的農墾人正闊步前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