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西運城 三村巨變謀振興
時間:2023-10-31 10:44:1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洋 任曉波 字號:【

  近年來,山西省運城市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戰略目標,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強保障,一手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一手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西牛村、上村、峰仙村三村的變化是山西運城實現有效銜接,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的縮影。

  西牛村之“興”

  平陸縣張店鎮西牛村作為解放運城時杜馬阻擊戰的戰地醫院所在地,有著大量的紅色故事、紅色遺址等“紅色資源”。立足這一優勢,西牛村先后打造了紅色教育基地,改建了黨群服務中心,充實了支部力量,以紅色血脈賡續傳承激發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西牛村堅持把“五面紅旗”示范村創建作為黨建引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總抓手,立足五個振興,傾力打造紅色西牛、特色西牛、綠色西牛、美麗西牛、幸福西牛“五個西牛”。

  西牛村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重點,積極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形成了以菊花、辣椒為龍頭,引領桃果、“黑小麥”、玫瑰等產業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隨著產業的發展,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不斷涌現,脫貧戶李占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我種植中藥材100多畝,還管理著9個辣椒大棚,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十來萬元的收入。”通過創辦家庭農場,李占科不僅實現了致富,還帶動村民在本村務工增收。

  在幫扶單位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西牛村積極推動產業鏈拓展延伸。對村中閑置的烤煙房進行改造,配套烘烤設備,建成了新型花卉加工環保型、標準化車間,發展玫瑰、菊花深加工;依托小麥、“黑小麥”產業,建起面粉加工車間;依托桃果產業建設了冷庫,延伸了農產品加工銷售鏈條,增加了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拓展了群眾務工增收的渠道。

  “在產業選擇上,一方面立足西牛村獨特的資源稟賦,發展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鄉村產業,提高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以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方向,作為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駐西牛村第一書記張軍紅介紹,僅辣椒一項產業,就可以為西牛村每年帶來30萬元務工費用,在實現農民就業增收的同時也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鄉村振興所提出的五大目標是一個涉及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鄉土文化塑造、生態環境提升、組織體系完善的綜合系統建設。”張軍紅認為,只有推動五個振興的互融統一,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的繁榮振興。

  處處有風景、家家是景觀,巷道賽街道、家園如游園。如今的西牛村,不僅是一座生態宜居的花園式村莊,更是一座依法治村、以德育民,戶戶爭文明、人人創幸福的和美村。

  上村之“融”

  平陸縣杜馬鄉上村,是杜馬阻擊戰的發生地,這里有烈士陵園、阻擊戰紀念館、阻擊戰指揮部、阻擊戰戰壕遺址等,因此被譽為“魅力杜馬·紅色上村”。上村以“紅色村”提升為契機,以“盤活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逐步走出了一條“文化+生態+產業+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2年,上村啟動了杜馬阻擊戰遺址修建項目,先后復建了杜馬阻擊戰指揮部遺址,重修了老窯洞和戰壕,完善了景點陳設。同時,建立健全項目運行管護機制、景區服務管理機制和帶動群眾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旅游服務功能趨于完善。”運城市政府辦公室駐上村第一書記王運民說。

  為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上村依托“紅色教育基地”,以挖掘紅色文化“地標”內涵和史實闡釋為切入點,推出了杜馬阻擊戰“初心尋訪”紅色“行軍圖”,深度挖掘杜馬阻擊戰遺址背后的故事,組織排練了杜馬阻擊戰相關情景劇,整理撰寫了“門板拆光、青壯抽干”等多個感人故事,編印了杜馬戰役相關文書資料。同時,充分發揮上村杜馬阻擊戰烈士陵園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廣泛深入組織講好英烈故事,充分利用清明祭掃、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2022年以來,先后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培訓人員70次,接待人數達兩萬人。

  在推動紅色文化創建轉化中,上村堅持把紅色村莊建設和脫貧產業發展有機融合,結合紅色文化的“引流”作用,以“集體大棚、紅色文旅、村級作坊”為抓手,加快推進文化、旅游和產業的多元融合。

  “上村由黨支部牽頭整合資金和紅色資源,建立了6個紅色驛站和3個聯合小作坊,并推出民俗花饃、五谷雜糧等傳統美食,發展窗花貼紙、手工文玩等手工藝品。同時,建立紅色集鎮市場,注冊上村果品商標,引進電商服務平臺,為上村農特產走出去打開銷售渠道,為游客到上村旅游增添了樂趣,拓展了村民增收新渠道。”王運民說。

  同時,依托地勢高、年均日照時間長等自然條件,上村投資300萬元建成了55個大棚,分別給18個脫貧戶、4個致富帶頭人承包,吸收帶動50個脫貧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就業,通過“早佳8424”西瓜和“東勝金剛”優質西紅柿輪作,發展采摘觀光農業,連續3年55個大棚收入均達到8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帶動脫貧群眾人均增收1450元。

  峰仙村之“變”

  打開電源開關,啟動變頻器使管道充水,隨后打開施肥桶,加入水溶肥,打開注水閥,開啟攪拌電機電源,攪拌10分鐘左右,啟動自動施肥模式,水肥便會通過倒掛微噴系統源源不斷地被精準輸送到每棵樹苗。

  “水肥一體化系統可按照作物的生長需求,進行全生育期需求設計,把水分和養分定量、定時、按比例精準提供到作物的根部土壤,真正實現從‘給土壤施肥’到‘給作物施肥’的轉變。”衛國說,幾年前還是貧困戶的他,如今卻成了全村新品種蘋果產業的示范帶頭人,“玩”起了農業“高科技”,說起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的好處他頭頭是道。衛國的致富觀念之變,折射出的正是峰仙村發展理念之變。

  臨猗縣北景鄉峰仙村全村耕地面積5000余畝,林果面積就有4000余畝,是一個以果業為主的純農業村。“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產業步伐的加快,峰仙村只有通過思想觀念和產業科技的改革創新,才能改變村民的傳統種植習慣和思想,進而推動峰仙村實現新的振興。”峰仙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鋒崗認為。

  基于這一思考,峰仙村抓住鄰鄉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基地創建的機遇,在縣農業農村局和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等多家單位的幫助下,通過集體機動土地置換和租賃農戶土地的方式,整合土地資源500余畝,實施了“三新示范園”和“老果園間伐”兩個項目。

  “在新品種方面,我們引進優良新品種‘大衛’嘎啦,破解了老果園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難題。在新技術方面,我們采用現代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六大核心技術。”李鋒崗介紹,在新模式方面,基地采用品種砧木“雙脫毒”大苗建園,寬行密植,通風透光,便于機械化作業,實現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真正達到“一年栽樹,二年掛果,三年豐產”的目標,豐產期畝產可達4000~5000公斤。

  “三新示范園”和“老果園間伐”兩個項目,實現了喬化栽培向矮化密植的轉變,為實現傳統農業向特優農業、工業農業、品牌農業和數字農業的轉型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示范引領,逐步改變了村民對蘋果產業的傳統認知,帶動一大批果農轉向現代化栽培模式。

  如今的峰仙村,全村新發展現代蘋果產業面積達到1000畝。全村2800余畝老果園實現間伐改造,增收致富的“密碼”牢牢抓在了峰仙村民的手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