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殖的魚品質好,價格比普通的高出40%以上,主要得益于生態循環種養新技術的應用。接下來我將繼續升級智慧系統,讓我們設備更智能,讓更多的村和農戶加入到產業里面來,用產業帶動他們增收致富。”全國十佳農民、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陳金良說。
大鐵箱子養魚,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劉老橋村,有位新農人陳金良,他將養魚、集裝箱和種菜組合起來,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魚菜生態循環系統”。9年多來,陳金良扎根家鄉,以創新推動企業發展,以產業興旺促鄉村振興,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循環種養的“魚菜共生”項目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鳳還巢:探索“魚菜共生”
“在外打拼的這些年,我始終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與變化。”陳金良說,“我出身于農民家庭,有著深深的農業情結。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助力家鄉發展。”
2014年,一直在深圳從事醫藥生意的陳金良,經過慎重思考,決定放棄蒸蒸日上的生意,響應阜陽市“鳳還巢”的號召,毅然決然返鄉創業。在當時的省級貧困村——雙浮鎮劉老橋村,他成立了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建成了近30萬平方米的設施面積,成為全省最大的單體設施農業企業,成為太和縣國家級農業示范區核心企業。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技術支撐和科技創新。”陳金良積極探索生態種養循環,圍繞節地農業和節水農業,首創“新型魚菜生態循環技術集成和應用項目”。其設施養殖單體箱占地15平方米,25立方米水體年產淡水魚可達6000斤。相比傳統養殖方式,節水70%~95%,節地75%~98%,節省人力50%以上,提高養殖飼料效率6%~7%,成活率95%以上,單箱養殖產量達到3~4噸,畝均產值超200萬元。
陳金良的“魚菜生態循環”種養結合系統的核心技術,連續多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十大引領性技術。2020年,循環養殖模式獲中國漁業“綠色發展突出貢獻獎”,項目被納入阜陽市單品“1+N”全產業鏈重點推薦項目。為了解決尾水排放污染環境的問題,充分保護和節約水資源,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中國科技大學等院校研制了“漁+菜+光”雙綠色生態循環模式,打造5G數字水產養殖工廠。2021年,項目獲得第五屆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綠色高質量發展獎;2022年,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阜陽市農業農村局納入農業主推技術。
踐理念:守好農業安全鏈
在有機良莊園區內,一排排集裝箱排列整齊,成群的魚兒在箱里游來游去。“這是我們良莊的核心產業數控式魚菜生態循環產業園項目。”陳金良介紹,有機良莊依托新技術、新設備和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了以集裝箱為載體,高密度、循環水為核心特色的養殖新模式,在新的項目中以綠色能源和綠色種植、綠色養殖有機結合,打造多層次立體農業。
多年來,陳金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農產品安全產業鏈,做生態循環農業,讓廣大消費者吃上健康的新鮮蔬菜。如今,有機良莊不僅建成了1200畝現代化高標準種養殖循環基地,還建成集智慧農業、特色農產品開發、休閑農旅為一體的“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融合發展園區”。
“提供更多工作崗位的同時,我們還與部分農戶進行深度合作,帶著大伙一起干。”陳金良說。他忙著與周圍村莊對接,進行“耕、種、管、收”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工作。陳金良說,由各村集體統一接受農戶委托,再由公司統一開展托管服務,有助于連片規模種植,提高生產效益。
對于企業的未來,陳金良信心十足:“我們公司將以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為基礎,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突破口,繼續升級打造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
顯擔當:助力強村富農
在帶領公司自身發展的同時,陳金良積極幫助促進村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陳金良的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成為當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強村富農的有效抓手。
陳金良同太和縣雙浮鎮十個行政村簽訂協議,投入鄉村振興資金590萬元,村集體每年獲得不少于47.2萬元的固定收益。在村集體掌握技術模式前,全程托管運營,公司除每年支付給村集體固定收益外,還從項目運營利潤中再次分配20%以上幫助村集體加大收入。
2014年以來,公司通過多種形式的村企合作,使企業所在地“省級貧困村”劉老橋快速成為安徽省AAA級旅游村,2022年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村集體收入由2014年的1.2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26.17萬元。在長江十年禁捕、傳統養殖急需轉型、設施漁業迭代升級的背景下,陳金良的“魚菜共生”循環種養項目,通過示范帶動讓140多個村集體實現年均增收2100多萬元,累計為2000余戶農戶無償提供育苗、動保、養殖等專業技術。
作為全國第三批“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有機良莊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表彰。作為企業的創始人,陳金良也先后獲評“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省十佳扶貧個人”等稱號。
為了幫扶更多村集體鞏固脫貧成果,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公司相繼在潁上縣黃橋鎮、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延安市黃陵縣、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等地,建設示范推廣項目32個。目前,正在籌劃銅陵市“鱸魚全產業鏈產業園”、潁上縣“鳙魚全產業鏈產業園”、北京市海淀區“漁菜生態循環產業園”,建成后將帶動生態養殖面積100萬畝,每年可向市場提供5萬噸綠色水產品,緩解消費矛盾、滿足消費需求。這將帶動更多的村集體提高“造血”能力,為更多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保障。
今年2月22日,在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公司基地調研現場,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聽取董事長陳金良項目介紹后強調:“這個創新型的模式很好,很有亮點,省力、省時、無污染,實現集約型的工廠化生產。要創新投資模式,利用市場資源,快速發展,打造皖北特色。”
扎根農業近十年,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陳金良和他的團隊不忘初心,親歷、親手畫出了一幅鄉村美、農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相得益彰的特色生態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企業共帶動周邊農戶1300余戶、吸納脫貧戶685戶、帶動脫貧村人口1385人,累計向當地老百姓發放了3600多萬元。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