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劉天民返鄉進入村“兩委”班子,2012年任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黨支部書記,成為了糶糧務村的“大家長”。10多年來,他積極作為,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領黨員干部、全體村民擼起袖子一起干,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重要要求為總指引,帶領廣大村民一手抓糧食生產,一只手抓設施農業,兩手抓、兩手硬。全村土地實現100%集中流轉,招引國家級經營主體合作共贏,引領帶動產業發展,以村集體經濟組織連接“一家一戶”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資源共用、效益共享。以“頭雁”領航,激發“群雁”齊飛,朝著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闊步前行。
做好糧食生產全鏈條服務
端牢自己的飯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武清區作為天津市糧食生產面積、總產量最大的一個區,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更是不言而喻。為確保糧食產量連年獲得大豐收,劉天民從農田地力、良種育苗、農資農肥、烘干收購各個方面著手,為村民提供糧食生產的全方位服務。
多年來,一些村莊的糧田因為過量使用化肥等,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影響了糧食產量。劉天民數次到京津多所農業院校向專家請教,并與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深度合作。建成20000立方米有機肥處理中心以服務周邊農田,讓過去板結的土壤結構變得松軟,讓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根系扎得更深,吸收更多的營養,從而促進糧食優質高產,確保了小麥、玉米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過去,由于沒有烘干設備,一旦遭遇陰雨天氣,當地小麥、玉米等極易受潮,進而產生霉變造成巨大損失。為此,村鎮干部們著急,種糧戶們頭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劉天民積極籌集資金,購買了大型糧食烘干設備,為全區種糧戶提供服務。在臨近糧田的一塊空場里,每到收糧時節,大型糧食烘干設備24小時提供烘干服務。2022年烘干糧食11萬噸,確保10萬多畝糧田顆粒順利歸倉。
發展現代都市型高效農業
讓“寸土”產出“寸金”
糶糧務村作為一個傳統農業村莊,家家戶戶搞農業,村民們缺良種、缺技術,糧食產量低、日子窮。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帶領廣大村民走上鄉村振興、村強民富的康莊大道,劉天民牽頭成立專業農民合作社,組織村民集中流轉土地,大力發展規模生產、設施農業實現村莊土地100%流轉,經過十余年不懈努力村內建成總占地面積2075畝的國家級設施園區,被認定為全國首批“三品一標”種植基地、環京蔬菜種植基地。
產品品質好不好,科技含量很重要。劉天民帶領大家,與天津農學院、天津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緊密合作,把糶糧務村發展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田”和示范點,先后引進了水果型鮮食番茄、黃瓜、草莓、火龍果等國內前沿果蔬新品種100余個,實行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銷售,每畝土地產出率比原來提高了5~6倍。
好的品種有了,還需要好的技術。多年來,劉天民積極組織村民們到山東等地學習果蔬等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真本領,結合本地情況,按照不同品種定制綠色生產標準規范,手把手地教給農戶們掌握。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統,建立田間管理檔案,360度全方位保障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在此基礎上,他大膽創新,實施了“甘蔗套種西瓜”創新種植模式,實現甘蔗和西瓜“高矮結合、快慢搭配”,畝均收益超過10萬元,榮獲天津市第三屆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
聚焦現代生產要素,積極開展產業對接。近年來,劉天民積極引進大禹節水集團,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集中流轉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展示園。村里每戶村民都得到了一筆不菲的土地流轉費用,增加了家庭收入,還提升了產業發展規模和科技集成水平。
目前,該園區以“高效標準化種植、智能科學化決策、可視可追溯流程化管理”為運營模式,以充分利用既有種植基礎延伸發展的產業導向,使用多項先進的種植技術,延長原有鏈條,突出了規模優勢,產生產業聚集效應,引領該村現代設施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踐行為民初心,
帶著大家同發展
“回到糶糧務就是為了發展農村、幫助農民。”這是劉天民不斷提醒自己的話,這也是他堅持的初心使命。如何實現自己的初心使命,劉天民用行動交出了他自己的答卷。
提供良種良肥,破解烘干難題,服務糧食生產;建設高標農田,規模流轉土地,發展設施農業;引進科研智腦,標準化生產,高品質保供;創建統一品牌,連帶周邊農戶,共闖京津市場……通過種種措施,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糶糧務村從過去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一躍成為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6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此基礎上,劉天民充分發揮園區“天津市農民就業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的輻射引領作用,從多方面下大力氣強化聯農帶農紐帶,帶領周邊村莊一起增收致富。
給周邊農戶提供種苗。周邊一些種植戶種“名、優、新、特”農品意愿很強烈,但是沒有優質種苗來源。劉天民就投資引進大型自動化育苗設備,積極為菜農們提供優質鮮食番茄、黃瓜、草莓等種苗,每年數量達到500余萬株。與此同時,積極向周邊村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包括節水農業、科技農業、無土栽培設備和各類新品種達30余項,使周邊村民們不但有了良種,還掌握了栽培的良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受到了農戶們的交口稱贊。
免費培訓種植農戶。園區被認定為天津市農民就業創業孵化實訓基地。每年為農民免費培訓2000人次,幫助涉農區的種植農戶掌握鮮食番茄、黃瓜等種植技術,促使天津市涉農區鮮食番茄、黃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增加了農戶收入,滿足了市場需求。
吸納本村和周邊村民就業。今年45歲的張友金是過去糶糧務村貧困戶之一,缺乏就業渠道。近年來,他到園區就業種菜,每年都獲得10余萬元的穩定收入,日子也過得愈發紅火。截至目前,園區已經吸納300多名本村和周邊村民就業。
帶動周邊村莊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劉天民和大禹集團合作興建現代設施農業園區,不但優化了當地設施農業布局結構,還帶動了周邊地區蔬菜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品質的提升。為積極打造設施農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做大特色產業、拉動相關產業等發揮了很好的帶動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通過劉天民的努力,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面積超過2萬畝,帶動全區33萬畝果蔬生產提質增效,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吸納幫助本村和周邊3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真正以“頭雁”領航,激發“群雁”活力,為探索解決三農問題交上了一份滿意的基層答卷!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