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江蘇東臺 “良技+良法”讓鹽堿地里飄出稻花香
時間:2023-10-31 10:46:0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郭媛 字號:【

  走進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大糧倉南沈灶智慧農場,廣闊田野間“只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隨著陣陣轟鳴,無人駕駛收割機按照設定線路穿梭于田野間開展稻谷收割作業,沉甸甸的稻谷滿倉之后自動駛向卸糧處“噴涌而出”。“活兒全交給智能后臺了。”操作人員正聚精會神發出各種指令,智慧農業云平臺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田野里無人機械的運行場景并進行日常數據定量分析檢測。

  秋糧豐收的背后,發揮支撐作用的是“干活挑著金扁擔”的農業科技創新。在小小的控制室里,監管人員只需查看分析數據動動手指。過去至少需要十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僅一人就能管理。“我們的生產流程數據具象化,細節全記錄。水、溫、肥、壤情實時監測,自動灌溉、施肥、噴藥智能管理,畝均節約生產成本150元,糧食增產5%,解決了用工緊張問題。”東臺大糧倉南沈灶智慧農場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明榮說。在東臺,農業機械智能化、綠色化升級,順應了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

  灘涂變良田 鹽堿地孕育新希望

  東臺擁有85.4公里海岸線,擁有鹽城乃至江蘇省最豐富的灘涂資源。陸地不斷向海洋延伸,造就了寶貴的土地后備資源。向鹽堿地要糧食生產力,科技正在改變著這片沿海鹽堿地上的耕作模式。

  位于方塘河畔的黃海原種場近6000畝稻田里,一派豐收景象。“以前這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改造后土地種上了水稻、大豆。現在長勢很好,預計今年水稻畝均產量能到1200多斤,大豆畝均產量500斤。”東黃海原種場負責人石磊說。經過多年排堿洗鹽,70%以上田地已實現穩產高產,種植水稻可以起到灌水排堿與種糧保供的雙重效果。

  良田是基礎,良種是關鍵,良法是手段。隨著綜合治理舉措的應用,當地因地制宜,創新了“耕、泡、旋、排”快速脫鹽控鹽技術、深溝排鹽工程技術,以及一次增施半腐熟有機肥土壤快速培肥技術,集成了作物“前期立苗早發、中期促壯穩長,后期防早衰”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實現了中度鹽堿地水稻畝產667.0公斤,小麥畝產549.7公斤的高產實績。鹽堿地變身有效耕地的故事,正在廣袤灘涂上徐徐上演。

  大豆玉米復合種

  “一季雙收”見成效

  一排排玉米、大豆錯落有致,豆莢搖曳如鈴,玉米金黃飽滿。“現在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去年種了150畝,今年增加了75畝,預計比去年還要好!”東臺市頭灶鎮下舍村種糧大戶潘秋林對科技的力量感受很深。在種植過程中,他按照農技部門的專業指導意見,選擇了豐產性、抗逆性比較好的玉米、大豆品種。到了收獲的季節,玉米個頭大,結籽率好;大豆結莢密,豆莢掛滿枝。

  但在推廣初期,選擇合適品種與除草劑卻讓農技專家煞費苦心。東臺市農業農村局作載站副站長王國平說:“我們反復試驗,最終選定主推大豆品種‘安豆203’,玉米則選擇高產、多抗的‘MC121’。但二者除草劑不同,玉米打到大豆除草劑就死,大豆打到玉米除草劑就死,這讓我們十分苦惱。”農技人員不斷摸索,終于探尋出良法,在未出苗時提前做好除草處理,苗后除草采取隔離措施進行定向施藥,改進原有的藥劑噴灑機,實現了精準除草。

  現如今,東臺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6.2萬多畝,規模化種植戶發展到345家。一幅幅現代農業新畫卷,正在希望大地上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