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谷飄香。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的“六水香”水稻種植基地,今年的開鐮儀式正在進行。作為我國農耕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傳統,水稻開鐮儀式表達著人們對豐收喜悅的慶賀和對辛勤勞動的贊美。
稻田開鐮收割忙,豐收的場景總會帶來感動。一望無垠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已經壓彎了稻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多臺自走式收割機隆隆駛過,一粒粒谷子被收入“囊”中……
肥沃黑土地孕育
一江五河六水香
泰來縣地處北緯47度“黃金”種植帶,素有“塞北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擁有珍稀的寒地黑土資源。據介紹,由于泰來縣黑土地的土壤肥沃、礦物質豐富,種植出來的大米口感香糯、營養豐富。
除黑土滋養之外,泰來縣種植水稻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據了解,由于處在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上限,這里年平均日照2908小時,光照充足。在水稻灌漿到成熟的八九月,晝夜溫差明顯,溫度極差可達20攝氏度以上,使得水稻成熟期相當集中,當地俗稱“上得急”。“極佳的氣候條件讓我們的水稻干物質積累豐富,直鏈淀粉含量適中,支鏈淀粉和粗蛋白含量高。”六水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事業部經理趙可新告訴記者。
另外,泰來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有一江(嫩江)五河(托力河、呼爾達河、二龍濤河、小綽爾河、小清河)蜿蜒流過,為種植優質水稻提供了保證。“六水香”品牌便是因此得名。同時,由于縣域及周邊無化工污染企業和粉塵污染,干凈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讓泰來縣的水稻可以真正“安心”成長。
高標準嚴要求
只為一粒好大米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重點是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依托“黃金”種植帶的自然環境優勢,“六水香”大米堅持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的工藝技術,全程貫徹“五統一”“五鮮”標準,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鮮米。
為保證收獲“新鮮稻谷”,泰來縣的“六水香”大米堅持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守護稻谷品質,保證鮮米一年僅產一季。為避免營養流失,稻谷統一收割脫粒,且嚴格掌控新糧容重、水分、雜質達到入庫標準,實現“搶鮮入倉”。
走到高聳的烘干塔下,趙可新一邊指著正在飛速運轉的烘干設備一邊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們擁有先進的廠區低溫烘干塔,模擬日光連續低溫烘干,保證稻米營養不流失,日烘干能力達2100噸;8座平房倉總倉容量為6.7萬平方米,可存儲稻谷30萬噸。”
談到加工工藝,趙可新的神情中充滿自豪:“我們采用國內先進工藝,實現全程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憑借恒溫恒濕庫,有效抑制稻谷的新陳代謝,讓每一粒稻谷‘鎖鮮儲藏’,保持新鮮活力。同時,構建基地直達城市的物流體系,保障‘領鮮直配’,從脫殼到餐桌,鮮米到家僅需10天。”
“目前來看,今年收成很好,預計能達到一萬八千噸。”有了好的收成,如何繼續延伸產業鏈,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是關鍵。六水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經營事業部副經理李雪璐告訴記者,下一步還需要更加聚焦產品研發,不斷創新擴大產品品系,逐步實現鮮米的功能化、定制化,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持續發展訂單農業,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