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千算萬算,不如良種合算。我國是世界主要蔬菜生產國與消費國之一,蔬菜種子作為蔬菜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在國內市場需求龐大。據相關統計,我國每年蔬菜生產用種約1億公斤,蔬菜種業市值超過150億元,占到種業市值的12.5%。作為種業第三大細分市場的蔬菜種子,在種業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
讓蔬菜良種國產化,答好這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振興答卷,對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蔬菜種業發展現狀如何?近年取得了哪些成績?面臨哪些“卡脖子”問題?未來何時才能完全實現蔬菜良種國產化?近日,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
記 者:張所長,您好!作為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請您介紹下我國蔬菜種業的發展現狀。
張友軍:蔬菜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必需農產品,也是我國產值第一的農作物,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我國蔬菜常年種植面積超過3億畝,總產量超過7億噸,總產值超過2萬億元,以10%的種植面積創造了種植業約40%的產值。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育種專家的不懈努力,我國蔬菜育種取得巨大成就,育成蔬菜品種6500余個,實現了蔬菜良種4次更新換代,品種國產化率達87%,打造了一大批在產業內很有影響力的品牌,如“中甘”系列甘藍新品種、“京研”系列大白菜新品種、“津優”和“中農”系列黃瓜新品種、“湘研”和“中椒”系列辣椒新品種等,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菜作出突出貢獻。全國范圍內六大優勢產區逐步形成,有力保障了我國蔬菜的周年供應。
與此同時,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強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蔬菜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組學大數據、蔬菜育種技術、綠色高效栽培與植保新技術、智慧農業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蔬菜種質資源不斷豐富,國家蔬菜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保存資源3.8萬份,位居世界第四。蔬菜組學和功能基因研究實現國際“領跑”,相繼解析了黃瓜苦味、番茄風味、白菜葉球性狀、黃瓜性別等多種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闡明了蔬菜主要病蟲害抗藥性的分子機制,開辟了蔬菜重要農藝性狀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新時代,并為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相繼在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記 者:當前我國蔬菜種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
張友軍:在喜人成績的背后,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優異種質資源鑒定不足。國外資源和野生資源缺乏,資源精準鑒定數量有限,挖掘的優異等位基因變異很少,高通量基因型和表型數據庫尚未建立。二是育種關鍵技術尚不完善。精準高效育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優質、抗病、廣適等重要農藝性狀基因克隆與遺傳機理研究薄弱,分子育種底盤技術仍受制于人,亟需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種子繁育與加工技術等。三是蔬菜新品種培育仍需加強。現有品種不能滿足新時代優質高效、健康營養、功能特色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圍繞優質蔬菜安全保供和服務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新要求,培育出優質多抗、營養獨特、商品性高、適合機械化栽培等優良蔬菜新品種已迫在眉睫。四是部分蔬菜核心種源缺乏。鮮食番茄、胡蘿卜、青花菜、菠菜等蔬菜品種國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國外起源蔬菜“卡脖子”問題嚴重,急需強化此類品種育種創新。
記 者:近年來,我國自育蔬菜品種占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87%,但一些蔬菜如菠菜、青花菜、胡蘿卜等,國外品種市場占有率高達90%。面對“洋種子”的沖擊,應如何破局?要實現蔬菜良種國產化,接下來我們還要做哪些努力?
張友軍:重點還是堅持產業需求導向,持續推進高水平蔬菜科技自立自強。建議從科技創新層面,加大基礎前沿科技的原始創新,重點在蔬菜作物多樣性形成的遺傳基礎及利用、產品器官發育與重要品質性狀形成機理、蔬菜作物與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響應機理方面加大科技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在基因編輯、數字育種、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標記高通量分型、種子繁育與加工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全面推動蔬菜育種技術轉型升級。從產業發展層面,集聚全國蔬菜種業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強的種業企業,積極發揮科研院所與企業的互補優勢,加大實施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創新成果轉化與聯合攻關體制機制,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一體化推進,樹立“三創”協同發展的工作理念,加快提升我國蔬菜民族種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國家政策層面,充分認識蔬菜“種源”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持續加強對蔬菜領域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從重大項目立項、重要平臺條件建設等方面支持蔬菜學科,特別是給予國產化率低的蔬菜作物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