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常市,被譽為張廣才嶺下的水稻王國,是聞名全國的“優質稻米之鄉”。近年來,五常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優質黃金水稻產區獨特優勢,以發展品質農業為主線,以全程監管為保障,挖掘品牌文化,提升品牌營銷能力,完善品牌發展機制,構建有機生態稻米品牌體系,打造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稻米產業,為全國以品牌帶動產業振興樹立了五常樣板。2023年五常大米市場品牌價值高達713.10億元,品牌強度值達930,連續8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在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連續三年榮獲金獎,在第105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特等金獎,閃耀世界舞臺。
建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
建立育種研發中心。與中科院合作,采用先進分子育種技術,甄選出純度高達99.9%的“五優稻四號”原種,從源頭為品牌保駕護航。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水稻育種研發中心,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強的優質新品種,打牢五常大米品牌根基。
實施農業“硅谷”計劃。在產業園設立科技創業基金,鼓勵省內各類農業技術人才創建科技示范項目,興辦各類生產經營和服務組織。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產業園新興產業,助力品牌價值提升。實行地校、地企合作戰略,設立院士工作站。同時,開展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培訓,年培訓人數達1.2萬人次以上。定期組織園內企業家外出考察交流,加強能力提升,推進品牌建設。與東北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聯合科研攻關,重點突破稻作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推廣分子育種、紙膜覆蓋除草等現代化先進技術580萬畝次,科技貢獻率達72.3%。
建設稻米智慧園區。在全市集中打造“物聯網+”示范基地56處,總面積17.5萬畝,建設農田氣象監測、土壤墑情監測等系統,實時監測水稻生長態勢、智能灌排等數據信息。建設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開發水稻溯源、農業社會化、農產品電子信息、政務資源“四大服務平臺”。安裝監測檢測設備265處,覆蓋面積35萬畝,其中建設數字農業基地6.8萬畝,全部實現智能化管理、精準化服務。
全程推行生態種植
推行“三用三不用”綠色種植模式。全面推行水稻應用生物肥有機肥農家肥、生物制劑、紙膜覆蓋和人工除草“三用”行動,將綠色生態融入品牌價值。園內綠色種植面積實現全覆蓋,有機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歐盟有機認證面積3萬畝。全面推行水稻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三不用”行動。示范推廣有機物料還田提質、深松(耕)增厚耕層、減肥減藥凈化土壤等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先進植保機械、測深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
強化黑土地保護。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秸稈翻埋、原茬旋耕、原茬攪漿還田模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對農膜、藥瓶、藥袋等廢棄物全部實行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實施畜禽標準化養殖、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示范項目,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81%。
推進全產業鏈標準化。參照國際好大米標準,對五常大米種芽、秧、收、儲、加、銷等27個流程99道工序進行逐一細化,制定五常大米種子、環境、種植等八方面產業標準。培育一批集種、加、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做到“統一品種、育苗、種植、田間管理、收割、加工、銷售”七統一標準化生產。
實施大米產業鏈提升工程
培育龍江稻米領軍企業。出臺支持稻米鏈主企業技改貸款擔保政策,培育喬府大院、彩橋米業、金禾米業等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生產經營模式,采取訂單農業、保護價收購、二次分配等多種形式,健全水稻基地、農戶、企業三方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品牌可持續發展。鼓勵和引導園區企業加快商標注冊、專利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結合產業園建設,創新民間投資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在品牌引領下集聚,形成品牌與園區共建格局。園區共培育各類知名大米品牌79個,其中黑龍江省名牌產品6個、著名商標6個。
發展稻米特色精深加工。開發出營養強化米、留胚米、胚芽米、富硒米等功能大米,推動五常大米多樣化、差異化發展。鼓勵支持稻米生產加工企業組建大型稻米生產、加工、銷售集團,引進世界先進儲藏、加工設備,提升稻谷加工工藝水平。開發生產米蛋白、米汁、乳酸、檸檬酸和淀粉糖等營養食品,以及全脂穩定米糠、米糠油等深加工產品,拓展品牌發展空間。
發展稻鄉旅游。以“稻”為主題,多方位、多角度、多要素構建五常全民旅游、全季旅游、全域旅游、全業旅游,年接待游客4.8萬人,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中國稻鄉·生態五常”為主題,建設特色景觀景點,展示農業新技術、新成果,開展休閑采摘游樂,田間生產體驗。
講好“五常大米”故事
創新品牌營銷業態。建立官方主銷渠道,線上與天貓和京東商城開設五常大米官方旗艦店,線下在哈爾濱市中央大街、太平國際機場建立五常大米官方體驗店,提升品牌影響力。利用私人定制、田塊認購等眾籌手段,打造私人專屬“皇家田”“一畝田”,定制式銷售五常大米。目前,發展400余家,年定制銷售額約2000萬元左右。建成市級快遞物流配送中心1家,村級服務站點261個,網上注冊商鋪近9000家,帶動就業17000多人。電商年交易額約58.6億元,其中網絡銷售額約30.1億元。
提升品牌營銷推介能力。在京津滬、江浙閩等地30多個城市建立五常大米實體直營店、專賣店、連鎖店、配送中心426個,入超2159家,直接從事銷售人員近3萬人。在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開展推介活動400余次,全方位、立體化宣傳五常大米,提升五常大米在消費者心中品牌形象。
實施品牌全媒體傳播推廣計劃。邀請央視總臺,開展水稻全生長周期、稻米加工全過程宣傳報道。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及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多角度宣傳五常大米品牌。建設五常大米唯一官方網站——臻米網,實時公布展示五常大米溯源企業信息,鏈接五常大米官方主銷渠道,解決消費者買真需求。發揮地理標志產品引領作用,參加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哈洽會等大型展銷會,向國際市場講好五常大米故事。
挖掘五常大米文化價值。挖掘五常大米農耕文化,展示土著農耕耕作方式,推進農耕文化與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通過文創設計賦能,開發形式新穎、有參與性和文化內涵的節慶活動,打造具有五常特色的IP旅游產品。創建五常大米博物館,重點展示五常稻作的生態環境、種植歷史、品種培育等內容以及五常市發展大米產業取得的業績和未來發展前景。
建立健全監管和保護體系
建立品牌保護和市場監管機制。成立由市場監管局牽頭,農業農村局、公安局、財政局等單位組成的品牌保護工作專班,聚焦五常大米質量安全、品牌保護和產業發展,壓實屬地管理、部門監管和企業主體責任,健全品牌監管機制。
搭建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了五常大米溯源防偽平臺,開發“三確一檢一碼”(確地、確種子、確投入品、質量檢測、溯源防偽碼技術)產品溯源防偽體系,實現五常大米從種子到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全程保質、保真、可溯源。
開展五常大米專項整治和商標維權行動。開展維權打假和清網行動,嚴厲打擊商標侵權、冒用地標、虛假宣傳、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地理標志使用和證明商標授權,規范管理大米包裝物和產品標識,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黑龍江省五常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