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在江西寧都縣黃陂鎮鳳溪灣農業生態示范園,忙著接待游客的脫貧戶劉元生談起如今的生活幸福滿滿:“好風景帶來好前景,吃上‘生態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綿延山巒間散發著陣陣茶香。村子八成農戶種上了茶樹,脫貧群眾每年收入過萬元,茶葉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葉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3年以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農民收入穩增長、鄉村全面振興見實效,田疇沃野正以最樸實的方式,生動展示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亮麗答卷。
守底線
握緊脫貧攻堅“接力棒”
“前不久,網格員同志入戶走訪的時候告訴我,我家今年申請的防返貧保險救助金很快就將發放,一共7萬多元呢。”雖然正值冬日,但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大岸底村村民張英的心里暖洋洋的,“這樣算下來,老伴今年總共10萬元的醫藥費,自個兒花得不到1.3萬元。”
張英的老伴李建長期患病,2022年不到一年,醫藥費就花去40多萬元,盡管有醫保報銷和大病保險,自付費用還有將近15萬元。幾年前剛脫貧,眼看又有可能返貧,怎么辦?張英既著急又無奈。
當地醫保部門監測到了張英家的“異常”情況并及時推送了預警信息,阜平縣智慧防返貧平臺作出相應預警提示。接到預警,網格員入戶核實,多部門聯合會商。2022年8月,李建被納入易返貧致貧監測對象,當年便申請到防返貧保險救助金。
“我們聯合醫保、衛健、民政、教育等12個部門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篩查預警機制,加強對易返貧致貧人口的監測,做到了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阜平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劉文紅介紹,2023年以來,共接收到醫保、衛健等部門推送的預警信息9000多條,經入戶核查,新增108戶被納入監測對象管理,均第一時間落實了防返貧幫扶措施。“2020年6月至今,全縣整合農戶申報、干部排查等預警信息,共有2318戶被精準認定為返貧致貧風險監測對象,其中已通過針對性幫扶消除了1395戶的返貧風險,其余未消除風險戶正在持續跟蹤幫扶。”劉文紅說。
在河北,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網正越織越密。2023年以來,河北上下繼續嚴格按照“早、寬、簡、實”要求,常態化開展部門信息比對和風險篩查預警,及早發現風險。對符合條件的4類困難農戶(大病重病個人難以負擔的、重度殘疾人收入低的、突發嚴重困難的、收入低支出高的)放寬認定條件,全部按程序納入。規定自發現返貧致貧風險之日起,至履行完認定程序納入監測,時間一般不超過15天。針對2023年洪澇災害,河北對出現因災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開通“綠色通道”,允許先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再履行相關程序。
放眼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各地都在共同發力。
河南堅持常態化監測與集中排查相結合,2023年全省集中排查農戶近2000萬戶,把符合監測條件的農戶及時納入監測范圍。對每戶監測對象明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為幫扶責任人,精準落實開發式、兜底式幫扶措施。目前,全省監測對象戶均享受幫扶措施5個,返貧致貧風險消除率47.9%。
青海省在做好監測幫扶常態化工作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碼通”自主申報程序,綜合運用入戶走訪、集中排查、線上申報等手段,將符合條件的農牧民及時納入監測范圍,并重點聚焦大病重病個人難以負擔戶、重度殘疾人低收入戶、突發意外情況戶、“三保障”動態新增問題戶“四類”群體,放寬識別納入條件,優化審批程序,開展“起底式”排查,做到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2023年,全國各地持續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大數據防返貧監測幫扶平臺、“遇困即扶”快捷解困基金、常態化走訪摸排……全國各地結合新形勢,綜合利用現代化技術、專項資金助力返貧監測,打出了一套防返貧“組合拳”。
興產業
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
在甘肅省高臺縣南華鎮南岔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北側,一座座新搭建的溫室大棚整齊排列。2023年,南岔村積極爭取農業項目資金,投資250萬元新建9座高標準溫室大棚,在前期打造的“彩虹村莊”鄉村旅游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休閑采摘元素。“這9座溫室完工后,計劃育一茬苗,收入在15萬元左右。村里將以溫室為依托,種植精細化蔬菜,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的經濟收入。”南岔村村委會副主任吳強業說。
在高臺縣巷道鎮元興村的溫室大棚里,一盆盆顏色各異、肉嘟嘟的多肉“精靈”生機盎然、惹人喜愛。前些年,村民賀建新利用自家閑置的兩座溫室大棚,發展起了多肉種植,不但獲得了本地多肉植物愛好者的青睞,在網上也擁有眾多“多肉粉絲”,效益年年攀升。“2023年相對于前兩年來說,網上銷售要比較好一些,全年的收入大概在10萬元左右。”賀建新說。
高臺這個甘肅省曾經的“插花型”貧困縣,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而且按下了產業發展、村強民富的“快進鍵”。全縣打造萬畝辣椒農業標準化基地,建成辣椒萬畝鎮2個、千畝村9個,帶動全縣1.2萬戶群眾增收致富。統籌推進葡萄酒、制種、番茄、牛奶等15條農產品精深加工子鏈建設,全縣制種、蔬菜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22萬畝,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797.52萬元,村均20.57萬元。全縣儲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129個、預算資金2.1億元。2023年以來,到位中央、省市縣銜接資金10341萬元,安排項目6類95個,均已開工建設。創新實施“產業+就業+分紅+兜底”組合幫扶措施,累計發放“產業貸”1761戶3.24億元、“小額信貸”713戶3441萬元、“富農貸”143戶2168萬元,助推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全國各地不斷挖掘潛在優勢,壯大土特產業,推動地區發展蒸蒸日上,帶動著當地群眾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通過產業“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大力發展芒果、糖料蔗、油茶、豬、雞和優質稻、八角等右江區級“5+2”和村級“3+1”特色產業,覆蓋全區9個鄉鎮街道102個村。2023年中央銜接資金和自治區銜接資金用于投入產業項目的比例達到66.99%和51.23%;全區2023年以來累計發放產業獎補資金2601萬元。2023年全區特色產業覆蓋脫貧戶12743戶,覆蓋率達96.42%,幫助脫貧人口戶均增收2411元,真正讓特色產業成為群眾增收的“金鑰匙”。
云南紅河州聚焦“1+8”特色重點產業,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劃,持續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帶動群眾增收,帶動脫貧戶經營主體共計1732個,帶動脫貧戶19.51萬戶86.52萬人。現已基本形成以奶業、水果、中藥材、花卉等為主導產業的“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打牢了富民增收的產業基礎。同時,建立健全企業、合作社、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農戶+基地”“村集體公司+產業項目+龍頭企業+農戶”“國有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產業發展聯合體,大力推行訂單生產、保底價收購,通過村民土地入股、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多種機制,提高脫貧戶增收能力。
2023年,全國各地各部門持續聚焦鄉村特別是脫貧地區產業發展,不斷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截至6月末,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開工率達90%,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469.2億元,支持106.2萬脫貧戶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發展生產。
促就業
激發內生發展“新動能”
2023年以來,李宗碩的心里可舒坦了:在廣西南寧市興寧區組織的專場招聘活動上,他通過了京東智能產業園的面試,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李宗碩家住廣西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壇棍村,家里除了他,哥哥李宗研也通過興寧區組織的服務南寧市重點用工企業“點對點”送工行動,在南寧市實現了穩定就業。兩兄弟的務工收入已成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
“多虧了專場招聘會活動,幫我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既能照顧老人和兩個小孩,還能有錢賺。”對于能找到這樣的工作,李宗碩非常滿意。
2023年以來,南寧市興寧區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服務企業用工,促進農民增收”專項行動工作措施,以“就業暖心·桂在行動”專項服務活動為統領,組織開展了“民營企業招聘月”等系列就業專項活動,大力促進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提升脫貧戶就業增收能力,讓脫貧人口就業“飯碗”端得更穩、更牢。2023年,興寧區已累計開展各類招聘活動12場(次),累計推送崗位3.7萬個,實現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1990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萬余人。
有了“好飯碗”,才能有“好日子”。2023年,全國各地繼續堅持把促就業作為重要抓手,多措并舉打好就業幫扶“組合拳”,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內生動力。截至9月底,全國脫貧勞動力(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務工規模3297萬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山東省累計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125.3萬個、甘肅省鄉村公益性崗位數穩定在14萬個以上、陜西省上半年向5.4萬人發放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1.5億元……鄉村公益性崗位的設置解決了部分因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術技能、年齡大等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群體的就業問題,一個小崗位,托起農民增收的大民生。
貴州省畢節市為務工農民提供跟蹤服務、推薦就業崗位、開展培訓等服務,并強化勞務協作,在廣州市創新建立“山海心連之家”,按照“讓流動黨員找到組織、讓外出務工人員找到家”的目標,為畢節籍在廣州市務工人員提供全方位服務,讓他們穩在當地、穩在企業、穩在崗位,推動就業高質量發展。“‘山海心連之家’幫助我們免費乘坐高鐵列車,往返廣州和老家,提供周到服務,非常暖心。”在深圳市一機電公司上班的七星關區易地扶貧搬遷戶黃啟福說。2023年春節過后,黃啟福坐上“山海心連之家”提供的免費南下廣州的列車,轉車到深圳。現在,在工廠上班,一個月工資四五千元,還繳納五險,黃啟福十分滿意。
2023年,為進一步提高脫貧人口可持續增收能力,全國各地還深入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升級續寫雨露計劃的“后半篇”文章,將幫扶對象由脫貧家庭擴展到脫貧家庭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將支持范圍由職業教育環節延伸到就業幫扶環節。組織開展從教育培訓到促進就業的全鏈條、一體式幫扶,幫助雨露計劃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