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穩產保供 更有分量的發展——協同推進產能提升和結構優化綜述
時間:2023-12-18 09:27:3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許雅 楊淼 字號:【

  “從播種到收獲,一塊地里至少用到了八九項技術。”山東省德州市翟家鎮農技站負責人龐林猛自豪地介紹。近期,翟家鎮千畝玉米高產示范方迎來好收成,測產結果顯示,這里每畝產量達到1000公斤。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今年,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這個豐收是廣大農民和三農干部實實在在干出來,拼出來的。回顧這一年,圍繞協同推進產能提升與布局優化,我國啟動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積極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大國糧倉根基更穩、成色更足,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支撐。

  大災之年奪豐收

  筑牢“大國糧倉”

  在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年景,糧食產量為什么還能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奪取豐收?

  “總的看,面上的增產有效彌補了點上的損失。”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分析糧食生產形勢時表示。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共同作用、發揮韌性,達成了“以豐補歉”。

  2023年是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首考”之年,各地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對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種植結構調整等重點事項設置“一票否決”項,守住了安全底線。據統計,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7個糧食增產,山東、吉林、四川、遼寧、內蒙古、安徽糧食增產均超過10億斤。

  提升農業生產的防災抗災能力,建體系與強措施共同為豐收“護航”。今年,農業農村部把防災減災作為糧食生產壓倒性任務來部署安排,突出平戰結合、平急兩用,著力健全農業防災救災減災體系,加強農業重大風險快速應對能力;派出10個工作組、24個科技小分隊赴受災一線,指導農業防災減災;聯合財政部共同下達中央財政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資金,與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協調配合,緊急調用排灌機械設備;面對洪澇災害,河北、吉林、黑龍江等地采取超常規舉措,累計組織2310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搶排積水超過1300萬畝次。

  真金白銀的政策,有效穩定了糧農的種植預期,逐步健全了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今年國家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發布《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方案》,進一步保護和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積極性。

  穩面積是增產的重要基礎。各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黑土地保護,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通過盤活存量、整地挖潛、提高復種指數等措施,今年秋糧面積連續第四年增加,達13.1億畝,比上年增加700多萬畝,助力實現“以秋補夏”。河南省率先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市場化推進模式,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53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400萬畝;湖北省今年已“找回”流失耕地88萬畝,108.22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非耕地”全部完成核實處置;河北省在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推進災毀農田產能恢復的同時,全力推進鹽堿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

  “我家水稻畝產1200斤,澇災沒減產,高標準農田可幫了大忙了。”黑龍江省方正縣天門鄉水稻種植戶張有國說,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排灌系統完備,施肥及時,管護措施細,給糧食產量上了“安全鎖”。

  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制種面積超4萬畝,部分地塊在10月中旬制種水稻收割完成后,11月中旬地里就種上了數字化育秧工廠培育的油菜機插秧,通過機械直播,整田、播種、施肥一次性完成,當地今年“稻油輪作”面積達2.17萬畝,讓“冬閑田”變成了“增收地”。

  為夯實穩糧擴油人才支撐,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要緊密圍繞全面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全年圍繞糧油穩產保供任務開設的班次和培育人數,糧食主產區不低于80%,主銷區不低于40%,產銷平衡區不低于60%。中國農業大學首創的科技小院模式通過研究生服務團隊在農村常駐,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志愿服務,在改進種養植技術的同時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理念,目前全國已建立科技小院1048家。

  千方百計提產能

  協同發展“質與量”

  全年糧食豐收,離不開系統調度。今年,我國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重點推進“兩穩兩擴兩提”,進一步協調統籌產量與產能、增量與提質、布局與結構的關系。今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389.7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長0.8%。

  農業農村部將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以100個大豆、200個玉米大縣整建制示范帶動,制定發布了大豆春播、玉米增密調控等9個技術意見,采取分區域、分縣域、分作物包聯的方式,建立“專家+基層農技人員”指導服務模式,耕種管收、地種藥肥全環節綜合施策,重點推廣玉米大豆增密、精準肥水調控和中后期“一噴多促”關鍵措施。僅支持大面積實施秋糧“一噴多促”,中央財政便撥付24億元。據統計,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率達73%。今年秋糧面積中,玉米等高產作物面積增加了1300多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重點縣大豆密度每畝增加800~1000株、每畝可增產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畝增產150~300斤。

  農業農村部緊抓產糧大縣獎勵等政策落實,推動綠色高產高效、社會化服務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資金項目繼續向大面積提升單產傾斜。山東省出臺省級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方案,支持44個縣開展玉米、大豆、花生單產提升專項行動,推動沿黃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新疆調減經濟作物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播種面積大幅增加,糧食增產達61.1億斤,塔城市實現無膜化種植、良種覆蓋率、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和秸稈綜合利用率五個“百分百”,創造了我國首個10萬畝集中連片玉米機械收獲“噸糧田”。

  良種、良田、良技、良機、良法綜合配套提升產能,良種是關鍵。最近,農業農村部審定推出了包括優質綠色水稻、耐密宜機收玉米、高油高產大豆、優質短季棉在內的1304個農作物新品種。今年黑龍江省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重點推廣畝產400斤以上的高產高油和畝產350斤以上的高產高蛋白大豆品種;吉林省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篩選玉米、水稻、大豆共76個品種、主推技術69項,建設糧油作物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25個。目前,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達45%。

  提升產能,把試驗田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要通過服務進一步把專家技術變成農民技能。湖南省已發展以糧食為主的服務組織達6.63萬個,助推直接增產糧食24億公斤以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為將各項增產技術落實到位,在10萬畝“噸半糧”核心區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541家,規模化種植占核心區耕地面積的78%。截至9月底,全國已有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超過222萬、400萬個,超107萬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9100多萬戶、覆蓋超19.7億畝次。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農業農村部及時發布復合種植安全用藥及全程機械化技術等指導意見并開展相關培訓,派出6個專家組赴17個示范省集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各地因地制宜加強集成配套技術研究,給農戶看得見的全方位保障。

  江蘇省深化創新農機農藝融合,可同時播種大豆和玉米的播種機、智慧田間管理農機和一體化聯合收獲機等設備不斷更新;四川省篩選出了一批矮稈密植玉米新品種和系列耐陰抗倒伏大豆品種,“殺菌劑、殺蟲劑、增效劑、調節劑、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藥綠色病蟲防控與化控相結合技術開始大面積應用。

  “從日常調研看,四川省帶狀大豆、玉米產量和種植效益實現了‘雙提升’,帶狀復合種植基層思想認識、農民接受程度呈現‘雙提高’,積極性主動性好于上年。”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說。經過對全省650戶小農戶、261戶規模戶的帶狀復合種植產量分析,四川省今年已全面實現“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目標,6個全國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示范推進縣的大豆單產提升顯著。

  食物供給多元化

  豐富“中國飯碗”

  走進山東省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的智慧溫室,仿佛置身“番茄森林”,番茄植株最高長到了16米,而年產則是傳統溫室的6~8倍,210畝的超大單體智能玻璃溫室內,每天有40多噸新鮮番茄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更多“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可以有效緩解“糧經爭地”矛盾。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指明了方向。僅甘肅一省之地,便通過挖掘戈壁荒漠等非耕地潛力發展設施農業40萬畝,相當于增加了近100萬畝露地種植面積。

  農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同樣離不開設施農業發展的助推。廣西通過實施現代特色農業“尖鋒”專項行動,投入1800萬元開展“設施蔬菜綠色豐產高效技術創新與示范”,加大對絲瓜、黃瓜、豇豆等96個設施農業專用品種引進與篩選;陜西省級財政農業專項每年列支約1000萬元,開展設施農業科技創新及新品種選育、繁育和引進。

  踐行大食物觀,還要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堅持糧食收獲、儲藏、加工等環節提質增效與節糧減損,推進“有形糧田”和“無形糧田”協同發展。吉林省積極把好糧食品質關,修訂優勢品類團體標準,建立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河南省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強化綠色儲糧技術推廣應用;黑龍江省出臺《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闡釋了玉米、大豆、水稻等9大類加工產業精深加工內容。

  今年,國家支持建設了一批糧食油料產業園和產業集群,不斷延鏈、補鏈、壯鏈、強鏈,鼓勵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小農戶分享糧食產業鏈增值收益。遼寧省印發《糧油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提出促進“產購儲加銷”集聚,加快焙烤、預制等食品產業發展,探索線上線下、體驗消費等銷售模式,培育現代糧油產業體系,到2025年糧油優勢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600億元。

  綠色種養循環架起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橋梁”,帶來更多“生態紅利”。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74億元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升行動,推廣生態種養模式。黑龍江省在14個試點縣(市、區)深化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今年落實任務140萬畝;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生豬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設備裝備配套率和種養結合程度均為100%,5家以畜禽糞污為主原料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年產量達6萬噸,還構建起沼液還田社會服務體系,年配送沼液15萬噸,鏈接起4.5萬畝種植業。

  “開展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后,我們生豬養殖場目前年出欄約5萬頭,可產沼液肥約10萬噸,用到種植基地后,每年可少施兩次化肥,果品質量更高,增加效益約200萬元。”衢州三易易美麗生態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管宇說。

  農產品生產加快向“綠”,逐步向“優質、高效”升級。據統計,我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產量占比達到12%,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6%。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公布了2023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的47個典型案例。最近,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召開,展會的綠色農業鏈展區讓參觀者切身體會到智慧農業如何“鏈”接特色農業加工品,我國綠色農業供應鏈韌性正不斷提升。

  推動協同發展、守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帶動農村全面發展、農民共同富裕,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注入充足信心和底氣。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